陈兴国
- 作品数:30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诊断大血管炎三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20年
- 大血管炎是一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常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诊断效率。本文总结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诊的3例经^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明确诊断的大血管炎病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18F-FDG 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作用。
- 任启洁顾冰洁王小琴陈兴国苏定雷袁海杨磊磊沈敏宁
- 关键词:血管炎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足部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的伪影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足部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存在伪影类型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足部肿痛行双能量CT扫描的42例患者资料。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图像独立进行评价,判定双能量痛风石图像上伪影的有无。结果:30例患者(71.42%)的双能量痛风石图像出现伪影,其中29例患者(69.04%)出现指甲伪影,5例患者(11.9%)出现皮肤伪影,2例患者(4.76%)出现运动伪影,2例患者(4.76%)出现亚毫米伪影。结论:足部双能量痛风石成像常出现伪影,了解这些伪影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陈谦陈兴国许权吴前芝沈敏宁殷信道
- 关键词:伪影双能量CT痛风石
- miR-499、miR-196a2、miR-14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与 miR-499、miR-196a2及 miR-149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11例 SLE 患者(SLE 组)与120例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抽取2 mL 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 DNA。利用 PCR-RFLP 技术对研究对象 miR-499 rs22928323、miR-196a2 rs11614913、miR-149 rs3746444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 SLE与 SNP 的关联性。结果miR-196a2 rs11614913表现为 TT、TC、CC 3种基因型,与 miR-196a2基因型 TT+TC相比,基因型为 CC 的患者发病风险增加,OR=1.28,95%CI 为1.03~1.84,P =0.017;miR-149 rs22928323表现为 TT、TC、CC 3种基因型,与 miR-149基因型 TT+TC 相比,基因型为 CC 的患者发病风险不增加,OR =0.61,95%CI 为0.38~1.38,P =0.283;miR-499 rs3746444表现为 AA、AG、GG 3种基因型,与 miR-449基因型 AA+AG 相比,基因型为 GG 的患者发病风险不增加,OR =0.78,95% CI 为0.58~1.11,P =0.188。结论miR-196a2内的SNP rs11614913与中国华东地区人群 SLE 的遗传易感性有关;miR-499、miR-149内的 SNPs rs3746444、rs22928323与中国华东地区人群 SLE 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 肖茗渊马怡陈兴国匡渤海钟荣梅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微小RNA单核苷酸多态性
- MiR-149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 RNA,mi RNA/mi R)-14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联性。方法:2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120例健康对照均来源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2010—2014年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在获取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抽取2 m L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对研究对象mi R-149 rs2292832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对象相关临床参数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mi R-149 rs22928323的3种基因型TT,TC,CC分别为25.3%,51.1%,23.6%和18.3%,20.0%,61.7%;与mi R-149基因型TT+TC相比,基因型为CC的患者发病风险增加[OR=1.38,95%CI(1.01~1.75),P=0.023]。R A患者mi R-149各基因型间类风湿因子、肌苷、抗角蛋白抗体等临床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 R-14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928323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的遗传易感性相关;其多态性与RA患者相关临床参数间没有相关性。
- 肖茗渊马怡陈兴国匡渤海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微小RNA单核苷酸多态性病例对照研究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结缔组织病继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例被引量:5
- 2017年
- 例1女,44岁,因“牙龈出血伴乏力1年余,发热3d,昏迷2d”于2016年2月10日入院。患者约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牙龈出血及间断全身乏力,一直未重视。约半个月前觉全身乏力明显,感头晕不适,于当地县医院就诊,血常规示“血小板10×10^9/L,血红蛋白60.2g/L”,转至当地市医院就诊,多次查血常规均提示血小板及血红蛋白重度下降,同时查自身抗体示“ANA、抗RNP/Sm阳性”,
- 苏定雷任启洁王小琴顾冰洁杨磊磊陈兴国沈敏宁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治疗结缔组织病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继发
- 伴CD11b突变的SLE患者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为探讨SLE患者CD11b rs1143679突变与WT的临床特征及干扰素诱导基因(IFN-stimulated gene,ISG)的表达差异,收集1193例SLE患者,进行CD11b rs1143679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分析其临床表现;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突变和部分WT患者IFIT1、IFIT4、ISG15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1193例患者CD11b突变频率为1.84%(n=22)。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蛋白尿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其中突变患者24h尿蛋白值为(0.61±0.18)g;WT患者为(0.39±0.14)g(P=0.034);突变患者发生肾损伤的概率为68.2%,较WT患者显著增加(47.3%)(P=0.042);突变患者补体C3水平也较WT患者明显降低(P=0.021)。CD11b突变患者PBMC中IFIT1(P=0.025)、IFIT4(P=0.031)、ISG15(P=0.030)mRNA水平明显高于WT患者并与蛋白尿的发生呈正相关,其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WT患者(P<0.05)。综上,CD11b突变的SLE患者肾损伤风险增加,ISG表达上调,可能在SLE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徐文雨张月月张筠雩钱凯李春梅任启洁王小琴顾冰洁袁海杨磊磊苏定雷沈敏宁陈兴国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CD11B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表型
- 食管鳞癌组织中CD44v6与E-钙黏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CD44v6与E-钙黏蛋白(E-cad)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食管鳞癌(A组)、23例糜烂性食管炎(B组)和24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C组)CD44v6和E-cad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A组CD44v6表达明显高于B、C组,而E-cad表达明显低于B、C组(P<0.05)。CD44v6和E-cad的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80,P<0.05)。结论联合检测病变组织中CD44v6与E-cad的表达有望成为食管鳞癌筛查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 何赢张军王书奎黄文斌陈兴国何帮顺赵有财王劲松
- 关键词:食管鳞癌CD44V6E-钙黏蛋白
- 25-羟维生素D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目前维生素D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RA患者外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明确体外给予活性维生素D[1,25(OH)2 D 3,VD]干预是否可抑制人类滑膜成纤维细胞系(MH7A)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及探讨可能的抗炎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93份(RA组),以及同期正常体检者血清48份(健康组),患者血清为RA组,健康体检者血清为健康组。用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的浓度值,比较两组值之间的差异。并记录以上9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血钙、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和25(OH)D水平。按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将93份数据分为缓解组、中低活动组和高活动组;按血清25(OH)D浓度将93份数据分为25(OH)D正常组、25(OH)D不足组和25(OH)D缺乏组。统计不同疾病活动度与不同血清25(OH)D浓度及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体外培养MH7A细胞,将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刺激组:用脂多糖(LPS,100 ng/mL)刺激细胞5 h,模拟RA的体外炎症环境;干预组:将LPS和VD(10-8 mol/L)与细胞共培养24 h。采用RT-qPCR和ELISA法检测MH7A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mRNA和蛋白水平以及miR-155水平,统计分析3组之间炎性因子及miR-155表达的差异。结果RA组血清25(OH)D水平[(15.8±6.01)ng/mL)]较健康组[(30.5±3.80)ng/mL]明显降低(P<0.01)。疾病高活动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缓解组和中低活动组(P<0.05),而ESR、CRP、TJC和SJC高于缓解组和中低活动组(P<0.05);中低活动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缓解组(P<0.05),而ESR、CRP、TJC和SJC高于缓解组(P<0.05)。血清25(OH)D缺乏组的DAS28、ESR、CRP、TJC和SJC高于另外2组(P<0.05)。血清25(OH)D与高ESR(r=-0.485,P<0.01);高CRP(r=-0.667,P<0.01);低血Ca(r=0.548
- 张月月顾冰洁沈敏宁杨磊磊苏定雷高大玉袁海陈兴国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25-羟维生素D疾病活动度炎性细胞因子MIR-155
- 264例痛风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回顾性分析住院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痛风患者的发病特点,探讨肾功能不全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痛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疾病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至2024年3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就诊的264例痛风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1)对痛风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描述分析;(2)根据eGFR分为肾功能不全组(203例)和肾功能正常组(61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的差异,评估痛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3)根据eGFR分为CKD1、CKD2、CKD3、CKD4~5期4组患者,评估不同等级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间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痛风患者264例,男性227例,占86.0%,女性37例,占14.0%。痛风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5.8䥺SymbolqB@15.9岁,平均病程为6.5䥺SymbolqB@7.8年。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结石、肾功能不全、吸烟史、饮酒史、超重或肥胖分别为70.1%、27.7%、15.9%、62.9%、33.7%、23.5%、76.9%、26.1%、15.5%、75.4%。(2)肾功能不全组和肾功能正常组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HB、AST、FBG、TC、TG、LDL-C、ESR、CRP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构成、BMI、SBP、DBP、吸烟史、饮酒史、病程、肾结石、痛风石、WBC、PLT、ALT、HbA1c、Cys-C、BUN、SUA、HDL-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5.477,95%CI:2.687~11.163,P<0.001)、冠心病(OR=11.268,95%CI:1.367~92.854,P=0.024)、低HB(OR=0.978,95%CI:0.958~0.998,P=0.029)、高CRP(OR=1.012,95%CI:1.003~1.021,P=0.013)是痛风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3)CKD1、2、3、4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石、ALT、AST、FBG、SUA、TC、TG、LDL-C、ESR、CRP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BMI、SBP、DBP、吸烟史、饮酒史、�
- 聂沛盈李倩顾冰洁任启洁陈兴国
- 关键词:痛风肾功能不全影响因素
-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血尿下降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目前外泌体与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鲜有报道。文中旨在探索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血尿酸下降的机制。方法选取并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痛风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的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并按照临床特则分为急性发作组、慢性缓解组、健康对照组。提取血清外泌体,利用Western blot、透射电镜、粒经分析对其进行鉴定,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构建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URAT1)的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使得HEK293细胞稳定表达目的基因URAT1,并检测鉴定。将提取痛风患者的外泌体与过表达URAT1的HEK293细胞共培养,再加入高浓度尿酸共培养,检测尿酸浓度变化。结果①不同时期的血清外泌体浓度(×10^(6)Particles/mL):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中最高(5.02±0.19),慢性缓解期稍高(4.17±0.64),正常人中最低(2.7±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稳定表达URAT1的HEK293细胞与外泌体共培养后,急性发作期组URAT1的表达较未加外泌体组明显下降(P<0.01),慢性缓解期略有下降(P<0.05)。③外泌体处理后的HEK293 URAT1^(+)细胞与高浓度尿酸共培养后,未加外泌体组细胞对尿酸的摄取率为(6.03±0.62)×10^(-4),加入慢性缓解组为(5.49±0.79)×10^(-4),加入急性发作组为(2.15±0.43)×10^(-4)。加入急性发作期外泌体的细胞对尿酸的摄取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外泌体浓度与疾病活动有关。外泌体可能通过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URAT1,抑制其对尿酸的重吸收,进而使肾排泄尿酸增加,最终使急性发作期患者血尿酸浓度下降。
- 高大玉张均雩李倩顾冰洁王小琴袁海沈敏宁陈兴国
-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