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宏峰

作品数:2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细胞
  • 12篇病理
  • 10篇蛋白
  • 10篇亨廷顿蛋白
  • 8篇临床病理
  • 7篇蛋白酶
  • 7篇蛋白酶体
  • 7篇毒性
  • 6篇肿瘤
  • 6篇细胞毒
  • 6篇细胞毒性
  • 5篇蛋白水平
  • 5篇热休克
  • 5篇热休克蛋白
  • 5篇临床病理分析
  • 5篇病理分析
  • 4篇蛋白酶体活性
  • 4篇预后
  • 4篇突变
  • 4篇免疫

机构

  • 24篇华中科技大学
  • 7篇武汉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章宏峰
  • 9篇张亦农
  • 9篇李和
  • 8篇黄珊珊
  • 6篇汪薇曦
  • 5篇叶翠芳
  • 5篇李莉
  • 4篇贺军
  • 4篇田青青
  • 2篇王燕舞
  • 2篇鲍文公
  • 2篇孟运莲
  • 2篇罗波
  • 2篇刘俊
  • 2篇石玉香
  • 1篇昌磊
  • 1篇谢婷
  • 1篇徐涛
  • 1篇朱丹
  • 1篇袁静萍

传媒

  • 7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湖北省神经科...
  • 1篇新医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现代泌尿生殖...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2007年中...
  • 1篇2007年中...
  • 1篇2007中国...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5篇2009
  • 8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21年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病死率高,筛选操作简单、准确的分子标志物对其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被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该文主要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现状进行阐述,以期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文登虎刘杰章宏峰
关键词:肺肿瘤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分子标志物
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16例临床病理观察
2025年
目的探讨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CVMF)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24年10月确诊为SCVMF的1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6例患者年龄为40~72岁(平均年龄54.5岁);7例为绝经前患者,9例为绝经后患者。病程4天~5年。肿瘤均为单发,11例位于阴道,5例位于子宫颈。6例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2例表现为排尿困难,余8例无明显症状。眼观:肿瘤呈结节状或息肉样,表面光滑,最大径1.5~5 cm,切面灰白质软,半透明状或有黏液感。镜检:肿瘤位于黏膜下,无明显包膜,但边界清楚。肿瘤呈中等细胞密度,浅表区域的肿瘤细胞相对稀疏,深部区域的肿瘤细胞相对密集,肿瘤具有多种结构模式,包括网格状、筛孔状、短束状或杂乱分布。间质呈现细腻的胶原状、黏液水肿样或局部透明变性,其内散在薄壁血管,管腔小至中等,并见数量不等的肥大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16/16)、Desmin(16/16)、ER(16/16)、PR(16/16)和CD34(14/16)阳性;4例SMA灶状阳性;S-100及CK均阴性。16例随访1个月~8年5个月(平均39个月),均无复发。结论SCVMF是一种起源于女性宫颈和阴道黏膜下浅表基质的良性间叶性肿瘤,比较罕见,易与纤维上皮性息肉、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及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等混淆,明确诊断需结合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及临床资料。
倪海春赵小晓谢永辉田青青李莉章宏峰
关键词:阴道肿瘤子宫颈肿瘤肌纤维母细胞瘤
囊性听神经瘤的超微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章宏峰鲍文公
关键词:病理学观察听神经超微病理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组织
卵巢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合并高分化黏液性癌1例被引量:2
2020年
患者女性,68岁,绝经20年,于1个月前出现下腹胀痛不适,期间无不规则阴道出血。体检:子宫右前方可扪及一直径15 cm的包块,质中,活动欠佳,上缘达脐水平。经阴道子宫、附件彩超示:子宫前上方巨大混合回声区(以囊性为主,少部分为实性),大小12.2 cm×7.6 cm×10.9 cm,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实性部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蜂房”样,无回声区内可见少量细密点状回声。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和CA199均未见明显异常。术中右侧卵巢增大直径约14 cm,囊实性,实性组织约占1/3,色灰白,质硬,部分呈乳头状,部分呈蜂房样,内为淡黄色黏液,未见明显腹水。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盆腔)混合性上皮性肿瘤,部分为恶性Brenner瘤,部分为黏液性上皮性肿瘤伴上皮增生。行经腹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部分大网膜切除术。
赵小晓倪海春刘立红谢永辉章宏峰
关键词:卵巢肿瘤神经内分泌癌病例报道
动态检测活细胞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方法的建立
2009年
目的建立一种动态检测活细胞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的方法。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或红色荧光蛋白(DsRed_2)的质粒分别改建为表达带有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信号CL1的GFP或DsRed_2的pGFP^u或pDsRed_2~u质粒,然后转染HEK293细胞,通过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GFP^u或DsRed_2~u的细胞系。在蛋白酶体抑制剂N-Acetyl-Leu-Leu-Norleu-al(ALLN)处理GFP^u或DsRed_2~u细胞后,应用免疫印记技术检测细胞内GFP或DsRed_2含量的变化,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GFP或DsRed_2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ALLN处理能使GFP^u和DsRed_2~u细胞内GFP和DsRed_2含量明显增加,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结论本文成功地建立了检测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的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对活细胞的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进行实时动态检测。
章宏峰张亦农汪薇曦贺军李和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蛋白酶体抑制剂
热休克蛋白水平与突变亨廷顿蛋白聚积和毒性的关系研究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分子伴侣的一大家族,是一类能帮助新合成的多肽链正确折叠或纠正错误折叠而维持蛋白质正确构象的蛋白质。亨廷顿病 (Huntington's disease,HD)是...
叶翠芳黄珊珊章宏峰汪薇曦张亦农李和
关键词:亨廷顿蛋白热休克蛋白细胞毒性
文献传递
519例尿路上皮癌中HER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HER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519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ER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19例患者中位年龄66岁,男女比为1.93∶1,其中160例为根治标本,359例为经尿道电切标本。HER2总体阳性率为61.7%(320/519),其中HER21+148例(28.5%),HER22+238例(45.9%),HER23+82例(15.8%),另51例(9.8%)未见HER2表达。HER2表达与年龄、发病部位、组织学级别、组织学亚型、手术方式、脉管及神经侵犯相关(P均<0.05),与性别、pT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6岁、高级别肿瘤、存在脉管神经侵犯为HER2表达的危险因素,去除混杂因素后,组织学高级别和存在脉管侵犯为HER2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提示非肌层浸润尿路上皮癌患者中HER2蛋白阳性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与阴性者无明显差异(P=0.274)。结论组织学高级别、肿瘤存在脉管神经侵犯等与尿路上皮癌患者HER2蛋白的表达相关,同时组织学高级别和存在脉管侵犯是影响HER2表达的重要因素,但HER2表达可能不影响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预后。
黄奥玲谢婷章宏峰陈帅君陈正卓罗斌管枫阎红琳袁静萍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膀胱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预后
前列腺导管内癌临床、病理特征及BRCA1/2基因突变状态分析(附15例报告)
2024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分析BRCA1/2基因在IDC-P中的突变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137例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IDC-P分为IDC-P组和非IDC-P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水平、有无精囊侵犯、骨转移和淋巴结转移以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分析前列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结节评分情况、临床T分期、Gleason评分并进行比较,同时统计BRCA1/2基因在IDC-P组中具有临床意义的突变情况。结果合并IDC-P患者15例,IDC-P在前列腺癌中的构成比为10.95%。IDC-P组具有更高的年龄(χ^(2)=29.57,P<0.05)、Gleason评分(χ^(2)=10.17,P<0.05)以及临床T分期(χ^(2)=15.20,P<0.05),更易发生骨转移(χ^(2)=4.20,P<0.05)和精囊侵犯(χ^(2)=12.83,P<0.05)。9例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IDC-P患者术后BRCA1/2基因检测显示具有临床意义的突变均为阴性。1例根治术后的IDC-P患者出现了生化复发,并在治疗24个月后出现膀胱、直肠的侵犯;2例初诊时骨转移的患者治疗6个月内进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结论IDC-P通常具有更强的侵袭性以及更差的预后,局限性IDC-P患者积极行根治手术辅以新型内分泌治疗可使患者有更好的临床获益。
谢汝昊陈博文章宏峰石玉香李学超徐长庚汪志顺昌磊宋正帅罗刚舒博
关键词:预后
葡萄糖对胚胎发育的致畸作用研究
研究发现妊娠糖尿病是影响胚胎发育的重要致畸因素之一,患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发生先天畸形风险性较非糖尿病孕妇胎儿高3~5倍,糖尿病妊娠导致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先天畸形严重影响胎儿及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本实验分离孕9.5d的SD...
刘俊王燕舞章宏峰孟运莲
关键词:胚胎发育妊娠糖尿病神经系统糖尿病孕妇
热休克蛋白水平与突变亨廷顿蛋白聚积和毒性的关系研究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分子伴侣的一大家族,是一类能帮助新合成的多肽链正确折叠或纠正错误折叠而维持蛋白质正确构象的蛋白质。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
叶翠芳黄珊珊章宏峰汪薇曦张亦农李和
关键词:亨廷顿蛋白热休克蛋白细胞毒性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