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慧琼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延长组
  • 6篇盆地
  • 5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三叠
  • 2篇三叠系
  • 2篇三角洲
  • 2篇砂体
  • 2篇斜坡
  • 2篇湖泊三角洲
  • 2篇古水深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低渗
  • 1篇低渗气藏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划分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识别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机构

  • 9篇西北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
  • 2篇陕西延长石油...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 1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9篇李慧琼
  • 4篇蒲仁海
  • 2篇赵德勇
  • 2篇赵俊峰
  • 2篇张杰
  • 1篇屈红军
  • 1篇刘鑫
  • 1篇姚泾利
  • 1篇赵玉华
  • 1篇张盟勃
  • 1篇王大兴
  • 1篇刘永涛
  • 1篇惠潇
  • 1篇李鹏
  • 1篇郭懿萱
  • 1篇陈冠旭
  • 1篇刘晓瑞
  • 1篇马占国
  • 1篇丁国栋
  • 1篇李鹏

传媒

  • 2篇沉积学报
  • 2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前积反射的地质意义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在地震剖面上发现了大量与延长组湖盆充填有关的前积反射。同时,沿这些地震测线完成了许多勘探开发井,并揭示了许多延长组三角洲和不同类型的深水重力流沉积有关的大型油藏。本文以...
李慧琼
关键词:古水深湖泊三角洲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划分与对比关系再认识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深水沉积过渡带存在大量的前积反射现象,指示以往“千层饼”式的近等厚地层划分方案在前积发育区存在“穿时”问题。研究旨在探索建立前积模式下延长组的等时划分与对比方案,并探讨其与传统地层划分方案的衔接对比关系。【方法】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震相互约束和标定,结合岩心沉积相标志的识别,明确盆地西南部延长组中上部(长7及以上地层)的等时划分与对比关系。【结果】将庆城、合水地区延长组中上部划分出6期前积斜坡体(F1~F6),环县地区划分出5期前积体(F1~F5)。【结论】各期前积体在顶积段与传统分层可较好地衔接对比,但在前积段和底积段,新、旧方案差异较大。各期前积体在前积段普遍较厚,在深水区,F1~F3厚度明显减薄,F5、F6厚度大幅增加。研究区从西南向东北,各期前积体平面分布呈薄—厚—薄的带状样式;北西向展布的地层较厚带指示前积体向湖盆中心的持续推进,指示了湖盆的收缩和充填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延长组三角洲—深水区砂体连通关系、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湖盆沉积充填过程等提供了重要启示。
李一凡郭懿萱姚泾利赵俊峰刘鑫白金莉李慧琼
关键词:坳陷湖盆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面测井识别方法讨论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区域地质背景和测井资料,用测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不整合面进行识别,为准确划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提供依据。研究后认为,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特征及识别方法受延长组顶部地层的剥蚀程度和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共同控制。测井方法识别不整合面最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河道充填砂岩形成的箱型测井曲线的底界,主要发育在甘陕古河谷;二是由于不整合面下发育黏土风化壳而使不整合面上具有电阻率值最小的特征,主要发育在古地貌的斜坡带。此外,不整合面的识别还需参考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厚度、标志层特征,同时结合邻井对比和等厚原则,才可有效准确地识别不整合面,并对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进行准确的划分。
李慧琼蒲仁海屈红军赵德勇
关键词:不整合面延长组延安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庆城地区延长组前积斜坡生长及其控砂规律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式”沉积分层的传统认识,也为分析三角洲—深湖区砂体分布规律及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方法】以斜坡生长理论为指导,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延长组长7—长1油层组依次划分为F1~F6共6期前积斜坡体。【结果与结论】定量表征了发育较完整的F1~F4斜坡体特征,识别出平坦型(0°~0.5°)和低角度上升型(0.5°~1.0°)两种坡折迁移轨迹。F1沉积期,物源供应弱,湖盆规模最大,形成加积型斜坡,砂体主要发育于顶积层。F2~F3沉积期,物源供应增强,湖盆收缩,形成进积型斜坡,具有平坦型迁移轨迹,砂体主要分布在深湖区。F4沉积期,形成加积—进积混合型斜坡,具有低角度上升型迁移轨迹,顶积层及深湖区均富砂。物源供给与湖平面变化是研究区斜坡生长及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
夏勇惠潇赵俊峰侯云超李慧琼白金莉刘永涛
关键词: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震前积反射的地质意义被引量:22
2014年
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剖面上发现了大量的北东、南西和南东方向的前积反射。这些前积反射解释为形成于长7—长6时期、长4+5—长2时期、长7—长3和长6—长4+5时期的前积沉积体,每个前积沉积体由多个期次的前积沉积楔组成,岩性为高速的砂、泥岩互层。前积楔之间往往为5~20m厚的低速页岩,它是形成前积体内部斜交强反射的主要原因。根据前积反射可计算出延长组沉积时期古湖盆的最大古水深为228m,最大古坡度为1.7°,湖盆西南陡坡带坡度为0.6°~1.3°,东北缓坡带坡度为0.5°~0.6°。通过地震剖面地震相、连井剖面沉积相的解释和分析,认为延长组沉积时期在浅—深湖盆相带中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重力流水道等沉积微相,不同微相砂体宽度和宽厚比不同,横向上多彼此连接,前积体内部砂体含量为30%~60%,单砂体在前积反射内部往往呈短轴状、中弱振幅地震相。前积反射区是形成有利储集相带和大型油田的重要区域。
李慧琼蒲仁海王大兴赵玉华张杰赵德勇
关键词:古水深湖泊三角洲
苏里格低渗气藏水平井压参数优化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保证水平井开发效果,达到提高气藏产能和采收率的目的,以区域地质特征为基础,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建立单井数值模型,对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压裂水平井裂缝参数,包括裂缝半长、裂缝间距、裂缝条数和裂缝夹角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产量随着裂缝长度、间距、数量和夹角的增加而增加;裂缝长度大于120m以后,产量增加的幅度明显变缓,建议裂缝半长在50~60m之间,裂缝间距250m,6条裂缝且两端裂缝位置应使边界距离至少大于裂缝间距;在同等裂缝长度下,供给区域小,产能较高;在无预知裂缝方位情况下分段压裂的间距要求不小于设计缝长。
李慧琼刘晓瑞马占国陈冠旭
关键词:低渗气藏水平井压裂数值模拟优化设计
陇东地区延长组前积层序及有利储层预测
近几年,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中心致密油的开发,在湖盆中部的长6和长7小层中上部发现了分布广、面积大的厚层块状砂体,成为很有前景的勘探开发对象。因此,探讨与湖盆中心致密储层相关的沉积、地震、湖盆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
李慧琼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充填
后峡盆地复杂构造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被引量:1
2024年
新疆后峡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厚20~80 m,经历了强烈构造改造,浅于1000 m的不同井煤层气含量和产能变化大。为解决煤层气控藏因素问题,开展二维地震构造解释和演化研究,应用叠前地震波阻抗反演预测含气量,分析构造对煤层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燕山和喜山两期冲断造山构造运动使气藏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中低阶煤先深后浅演化和压力降低导致煤层吸附气含气饱和度普遍偏低,但由于煤储层对游离气的密闭条件不同,导致含气量变化较大,且含气量与单井产能呈明显的正相关;煤层气成因和包含游离气和吸附气的含气量随构造单元、埋深和地层产状等变化而变化;含气量介于7~13 m^(3)/t区域以保存好的热成因气-混合气为主,主要分布在埋深900~2500 m凹陷;含气量小于4 m^(3)/t地区分布在盆地边缘斜坡和凸起构造上,以次生生物气为主;含气量介于4~7 m^(3)/t区域分布在以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在倾角3°~7°的缓坡含气量高,倾角20°~30°的陡坡或大断距断裂带含气量低。复杂构造对煤层气富集起决定性控制作用并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涂志民闻星宇李鹏李鹏蒲仁海蒲仁海李慧琼
关键词:冲断构造煤层气含气量地震识别
黄257井区叠前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分布预测被引量:11
2017年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黄257井区延长组地层埋深较大,储层较致密,天然裂缝在改善储层物性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为了研究该区裂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长庆油田采集的60km2三维叠前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利用基于纵波各向异性的相对波阻抗属性开展了延长组裂缝密度和方向的预测。研究表明:(1)叠前相对波阻抗属性预测的裂缝方向与叠后相干、倾角属性分析的断裂方向一致,但深、浅层裂缝方向有变化。长6层和长71小层裂缝主要为北西西向,长72、长73、长8及长9层裂缝方向主要为近南北向。此变化与燕山期和喜山期不同方向应力场作用及长72和长73小层泥岩的塑性变形有关;(2)裂缝的密度整体较低,结合实际测井资料,认为研究区裂缝密度的大小受砂体含量的控制,此控制作用在100m左右的地层段尺度比在30m左右的小层尺度更明显。试油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裂缝相对发育区,砂体的含油性受油层厚度和裂缝密度共同影响。以上实践表明,受地震分辨率限制,叠前纵波各向异性裂缝方向和裂缝密度预测的地层单元不宜太薄,目的层厚度大于λ/2(约60m)时预测的结果才更可靠。
李慧琼张盟勃蒲仁海张杰丁国栋
关键词:砂岩储层裂缝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