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立波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麋鹿
  • 2篇野生种群
  • 2篇种群
  • 2篇麇鹿
  • 1篇稻草
  • 1篇动物
  • 1篇堆肥
  • 1篇休情期
  • 1篇药用
  • 1篇药用价值
  • 1篇野生动物
  • 1篇野外
  • 1篇野外观察
  • 1篇散养
  • 1篇食源
  • 1篇通风
  • 1篇通风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特性

机构

  • 7篇江苏大丰麋鹿...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王立波
  • 2篇吴永波
  • 2篇任义军
  • 2篇丁玉华
  • 2篇刘彬
  • 1篇徐安宏
  • 1篇魏吉祥
  • 1篇沈华
  • 1篇贾媛媛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野生动物
  • 1篇当代畜牧
  • 1篇四川动物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城市污泥与稻草混合堆肥氧气消耗的通风量优化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对城市污泥和稻草秸秆混合物料进行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不同通风量堆肥过程氧气浓度的变化特征和差异性,分析了耗氧速率与温度和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温度的变化经历4个时期: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和稳定期,最高温度达到74.20℃;含水率先升高,后降低,然后趋于稳定;(2)不同时期氧气浓度逐渐下降,高温期下降最明显;(3)氧气浓度在高温期与稳定期之间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各处理耗氧速率最大值的大小顺序为:3号箱>2号箱>1号箱>4号箱,耗氧速率下降为0.11%/min,可以作为堆肥的腐熟评价指标,3号箱耗氧速率和温度与含水率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当通风量为1.00 m^3/h时,堆肥历时共16 d,高温期最长(6 d),氧气浓度超过17%,耗氧速率最大(0.75%/min),最适合污泥好氧堆肥发酵。
安玉亭刘彬薛丹丹王立波贾媛媛吴永波原宝东
关键词:城市污泥好氧堆肥通风耗氧速率
不同月份麋鹿食源植物δ^(13)C和δ^(15)N及其贡献率分析
2025年
食源分析是麋鹿保护中研究麋鹿栖息地需求的核心,也是了解麋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环境容量以及进行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选取保护区第一核心区和第三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于2019年5月、7月、10月和12月进行野外调查,收集麋鹿食源植物样本及粪便样本,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别对不同月份互花米草、碱蓬、白茅、狼尾草、狗牙根和糙叶薹草6种食源植物及麋鹿粪便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贝叶斯模型分析不同植物对麋鹿食源的贡献率,分析不同季节麋鹿食性变化。研究发现,食源植物的种类、数量及营养价值均影响麋鹿取食行为。结果显示,5月、7月、10月和12月对麋鹿食源贡献率最高的植物分别为互花米草、狗牙根、互花米草和互花米草,贡献率分别为39.0%、42.8%、47.9%和31.9%。5月、7月、10月和12月,狗牙根和互花米草对麋鹿食源的贡献存在显著变化,表明麋鹿对食源植物的选择存在季节差异。C_(3)植物和C_(4)植物在不同月份对麋鹿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在不同季节,麋鹿粪便的δ^(13)C值与食源植物的δ^(13) C值显示出一定变化趋势,保护区内麋鹿混食C_(3)和C_(4)植物,尽管C_(4)植物占比大于C_(3)植物,但不能确定麋鹿更喜爱C_(4)植物;互花米草对第三核心区麋鹿食源的贡献率较高,狼尾草对麋鹿食源的贡献率较低,表明麋鹿在选择食物时偏好营养价值高的植物;不同月份麋鹿粪便的δ^(13) C和δ^(15) N值变化表明,不同季节麋鹿的食物组成不同,以满足其营养需求。了解麋鹿食性变化不仅为今后制定有效管理和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持,也为麋鹿保护区的管理与生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赵璐瑶吴永波查晶晶魏逸荪安玉亭王立波
关键词:麋鹿互花米草
休情状态下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探讨休情期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冲突行为与等级序位的关系以及冲突行为的促发因素,于2015年4月、11月和2016年12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1 452次冲突行为。结果显示:同年龄阶段雄鹿的等级序位高于雌鹿;同性别的成年体壮个体的等级序位高于未成年个体;麋鹿昼间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与麋鹿自身体表特征有关,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在硬角期、脱角生茸期和茸角硬化期3个阶段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休情期因争夺食物资源发生冲突行为的比例最高(61.55%),从动者的行为以采食行为比例最高(36.61%),3个阶段之间和上、下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情期内冲突的激烈程度偏低,从动者反抗次数少(20.25%)。本文为大丰麋鹿种群的饲养、管理与驯化,以及麋鹿迁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任义军王立波俞晓鹏郜志鹏原宝东
关键词:麋鹿休情期
大丰麋鹿种群密度制约及资源化潜力初探被引量:1
2019年
麋鹿自古就是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血、肉等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我国重新引入以来,大丰麋鹿种群不断繁殖壮大,数量从1986年的39头,增长到2018年的4556头。但是,目前其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生境退化和潜在传染病暴发威胁,影响了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系统分析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结合已开展的麋鹿生物学科学研究,综合分析麋鹿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既能有效缓解保护区种群密度制约问题,又能推动中医医药事业和麋鹿繁育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安玉亭王立波解生彬任义军俞晓鹏杨禹治原宝东
关键词:密度制约药用价值资源化利用
不同麋鹿干扰强度对栖息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动物对草地的采食和践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特性。以大丰麋鹿保护区半散养麋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麋鹿干扰强度下土壤含水率、容重、全盐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差异,探讨麋鹿放养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麋鹿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盐分、容重和氮、磷、钾全量呈现上升的趋势。(2)麋鹿放养对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显著,重度干扰样地与对照样地之间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土壤氮、磷、钾全量,在重度干扰区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6 g/kg、0.95 g/kg和13.43 g/kg,全氮量的增长幅度最大。(4)在麋鹿活动最为频繁的重度干扰区域,土壤盐分含量达到9.26 g/kg,土壤盐碱化,这是导致栖息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麋鹿干扰强度增加最终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栖息地生境明显退化,严重区域向光裸地的演化。
安玉亭刘彬王立波解生彬薛丹丹吴永波
关键词:麋鹿半散养栖息地土壤理化性质
大丰麇鹿种群增长抑制因素初步探讨被引量:12
2009年
大丰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受到种群密度、食物资源匮乏、体表寄生虫害及近亲繁殖等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实施易地保护、开展淘汰麋鹿鹿产品利用研究、建立野生麋鹿种群,麇鹿栖息地内草场改良、降低狼尾草的竞争优势、草场轮牧,异地交换优质雄鹿等方面,提出大丰麋鹿种群健康发展策略。
王立波丁玉华魏吉祥
关键词:麋鹿种群密度野生种群
重引入野生动物麇鹿的野外观察
2013年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丰重引入麋鹿历经完全人工饲养、半人工散养及放归自然的风土再驯化和行为再塑过程,已初步建立了野生种群。野外观察为建立麋鹿种群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麋鹿重引入成功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开展好麇鹿野外观察工作,必须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方法,熟悉观察内容,注意观察事项,这不仅能提升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做好科学研究、实施麋鹿种群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徐安宏丁玉华王立波沈华解生彬
关键词:野生动物野外观察
大丰麋鹿种群恢复与疾病调查
本文对麋鹿的自然、地理、历史分布及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对大丰麋鹿种群消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丰麋鹿种群的自然增长、有效种群进行研究,同时编制大丰麋鹿生命表。通过对野生麋鹿繁殖生理影响、行为表达、脱角生茸期及...
王立波
关键词:麋鹿野生种群疾病调查品系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