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迎春

作品数:56 被引量:35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5篇文化科学
  • 3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9篇中药
  • 14篇中药化
  • 14篇中药化学
  • 12篇学成
  • 12篇化学成分
  • 11篇教学
  • 7篇课程
  • 6篇色谱
  • 6篇中药化学实验
  • 6篇化学实验
  • 5篇翼首草
  • 5篇蟾酥
  • 5篇相色谱
  • 4篇药理
  • 4篇化学成分研究
  • 4篇教学改革
  • 3篇药学
  • 3篇液相色谱
  • 3篇正丁醇
  • 3篇正丁醇部位

机构

  • 53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上海科技发展...
  • 2篇上海上药华宇...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上海市中西医...

作者

  • 55篇吴迎春
  • 43篇李医明
  • 28篇郭夫江
  • 24篇王瑞
  • 18篇贾琦
  • 18篇张刘强
  • 5篇吴喜民
  • 4篇凌昌全
  • 4篇辛海量
  • 4篇朱国福
  • 3篇陆怡
  • 3篇王峥涛
  • 3篇张亚妮
  • 3篇谭红胜
  • 3篇郭晨旭
  • 2篇高玉琼
  • 2篇刘云
  • 2篇潘颖宜
  • 2篇冯丽
  • 2篇刘祥兰

传媒

  • 13篇中医药管理杂...
  • 5篇中成药
  • 5篇中草药
  • 4篇时珍国医国药
  • 4篇中药材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医教育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州化工
  • 1篇实验科学与技...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健康研究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掌叶蜂斗菜根部倍半萜成分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掌叶蜂斗菜Petasites tatewakianus Kitam根部的倍半萜成分。方法应用硅胶、ODS反相、Sephadex LH-20凝胶、MCI柱等技术,对掌叶蜂斗菜根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解析。结果从中分离出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japonipene A(1)、蜂斗菜内酯-B(2)、蜂斗菜内酯-L(3)、9-hydroxy-1-carbonylfukinanolide(4)、蜂斗菜酮(5)、10βH-8α,12-epidioxyeremophil-7(11)-en-8β-ol(6)、合模蜂斗菜螺内酯(7)、蜂斗菜醇酮(8)、蜂斗菜内酯-E(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螺内酯型(1~4、7、9)或艾里莫芬烷型(5、6、8)倍半萜。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在蜂斗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8和9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侯臣杰王光寅吴迎春李医明郭夫江
玄参药用成分的提取精制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玄参药用成分的提取精制工艺,即环烯醚萜和苯丙素类成分的提取精制工艺:将玄参干燥根粉碎,浸泡,水提,提取液浓缩,乙醇沉淀,树脂吸附,乙醇洗脱,浓缩干燥等工序制得。本发明提取精制工艺提取率高,可达50%以上,...
李医明张雪梅王瑞吴喜民吴迎春贾琦
文献传递
一种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其活性成分为具有五环三萜结构的化合物。所述的抑制剂可用于制备治疗或预防以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为作用途径的疾病的药物或保健食品。所述的以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为作用途径的疾病包括:...
李医明冯丽黄诚张刘强吴迎春郭夫江
文献传递
以强化实验操作技能为导向的中药化学实验考评改革初探被引量:4
2019年
学校从消灭"水课"、提高学生对中药化学实验的热情与参与度出发,以强化实验操作技能为抓手,对中药学专业中药化学实验的考评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预期效果。
贾琦张刘强郭夫江王瑞刘云兰金帅吴华丽吴迎春李医明
关键词:中药化学实验实验操作技能
健脑宁合剂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2024年
目的 研究健脑宁合剂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提取物采用硅胶、 ODS、 MCI、 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试法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正丁醚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基}-1,3-丙二醇(1)、苏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正丁醚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基}-1,3-丙二醇(2)、 5-羟甲基糠醛(3)、紫丁香苷(4)、 benzyl-β-D-glucopyranoside (5)、斯皮诺素(6)、 cordifolioidyne A (7)、腺苷(8)、酸枣仁皂苷A (9)、酸枣仁皂苷B (10)、丹酚酸B (11)、丹参素甲酯(12)、甲基麦冬黄烷酮A (13)、甲基麦冬黄烷酮B (14)、丹参酮ⅡA(15)、羟苯乙酯(16)、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17)、白桦酯酸(18)、薯蓣皂苷元(19)、 4-(9H-β-carbolin-1-yl)-4-oxobut-2-enoic acid methyl ester (20)。化合物7、11、19的IC50值分别为(8.52±1.13)、(17.10±2.89)、(11.45±1.31)μmol/L。结论 化合物1~2为新木脂素类化合物,化合物3~5、8、16~17、20为首次从该组方单味药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1、19具有抗氧化活性。
付继勇王静宜余俊东张彦旭张绿凤朱国福吴迎春
关键词: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中药复方
思政教育融入“中药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1
2018年
立足中医药特色,结合"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融通"的教学理念,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以《中药化学》课程为专业背景和载体,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TBL教学法,聚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王瑞郭夫江贾琦吴迎春张刘强李医明
关键词:思政教育中药化学案例教学法TBL教学法
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被引量:12
2011年
文章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中为了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把重点放在加强基本技能的复习和巩固、重视综合性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增加实验力度、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及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办法和编写双语实验教材开设双语实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中药化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整个中药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明显地提高了中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贾琦刘祥兰王瑞谭红胜吴耀萍吴迎春张娴李医明
关键词:中药化学中药化学实验实验教学
基于极性概念提升中药化学教学效果的改革与评价被引量:5
2019年
通过提炼中药化学课程中内容主线—极性,在学生学习各种类型的化合物结构之前,通过启发性教学和实时考核培养学生以'极性'主线来学习中药化学课程中的提取分离重点,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
张刘强贾琦王瑞郭夫江吴迎春吴华丽李医明
关键词:中药学中药化学课程建设
对萼猕猴桃根与茎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对对萼猕猴桃的根与茎进行比较研究,为扩大对萼猕猴桃的用药部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其根与茎从性状、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含量、药理作用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者都呈生物碱、皂苷阳性反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都存在280nm吸收峰;水浸出物得率分别为5.35%、5.68%;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含量分别为0.00501%、0.00641%;对HL60肿瘤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62.39mg和75.51mg,对K562白血病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70.47mg和77.46mg,对小鼠皮下移植H22肿瘤的抑制率分别为50.09%和44.52%;两者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作用相近;两者都不具有镇痛作用。结论:两者除性状差异显著外,在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含量、药理作用方面,茎与根的总体情况相近,茎代替根入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辛海量吴迎春徐燕丰张亚妮凌昌全
关键词:药理作用
覆盆子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覆盆子Rubi Fructus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正向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ESI-MS、NMR等现代谱学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通过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估。结果从覆盆子20%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赤式,赤式)-1-[4-[2-羟基-2-(4-羟基)-1-(羟甲基)乙氧基]-3-甲氧基苯基]-1,2,3-丙三醇(1)、(+)-儿茶素-5-O-β-D-葡萄糖苷(2)、短叶苏木酚酸(3)、(1′R,3′S,5′R,8′S,2Z,4E)-二氢菜豆酸-3′-O-β-D-葡萄糖苷(4)、(-)-儿茶素(5)、3,4,5-三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2,4,6-三羟基苯乙酮-6-O-β-D-吡喃葡萄糖苷(7)、3,4′-二羟基苯丙酮-3-β-D-葡萄糖苷(8)、trans-vaginoside(9)、cis-vaginoside(10)、dichotomoside E(11)、二氢松柏醇(12)、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二氢对香豆醇-γ-O-吡喃葡萄糖苷(14)、2-羟基柚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5)、香橙素-7-O-β-吡喃葡萄糖苷(16)。化合物3、5、16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能力分别为5.83、1.13、8.46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命名为覆盆子脂素,化合物2、4~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化合物3、5、16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强,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王静汪旻玥李医明吴迎春陈凯先
关键词:覆盆子木脂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