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文峰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6篇捕集
  • 3篇吸收剂
  • 3篇船舶
  • 2篇吸收法
  • 2篇化学吸收
  • 2篇化学吸收法
  • 2篇
  • 2篇ASPEN_...
  • 2篇CO
  • 2篇EOR
  • 1篇电场
  • 1篇电厂
  • 1篇电厂烟气
  • 1篇电碳
  • 1篇循环水
  • 1篇烟气
  • 1篇氧化碳
  • 1篇液化器
  • 1篇液气比
  • 1篇油气分离

机构

  • 10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国家能源集团...

作者

  • 10篇董文峰
  • 5篇刘炳成
  • 3篇贾文广
  • 3篇李庆领
  • 3篇梁茜
  • 3篇段虎
  • 3篇周德彪
  • 2篇张培栋
  • 2篇王小宝
  • 2篇余伟俊
  • 1篇史澄辉
  • 1篇杜晓辉

传媒

  • 4篇当代化工研究
  • 1篇节能技术
  • 1篇洁净煤技术

年份

  • 4篇2025
  • 1篇2024
  • 3篇2015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低温分馏与膜法联用EOR采出气分离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温分馏与膜法联用的EOR采出气分离系统,用于CO<Sub>2</Sub>含量80%以上的采出气分离,分离后CO<Sub>2</Sub>产品纯度高于99%,天然气产品纯度高于97%,且回收率高于90%...
刘炳成周德彪董文峰梁茜李庆领张培栋余伟俊段虎王小宝
文献传递
大规模煤电碳捕集装置的试验研究及测试
2025年
碳捕集技术是解决我国电力行业CO_(2)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了指导煤电机组大规模碳捕集装置吸收剂、工艺、设备的选择,掌握煤电化学吸收法碳捕集装置的实际运行规律。依托国能锦界已建成的15万t/a碳捕集装置,该装置采用了新型节能工艺、新型吸收剂及优化设备,并实现了长周期运行,综合考虑碳捕集装置吸收剂胺浓度、吸收剂CO_(2)负荷、污染物排放、捕集率及再生热耗等关键性能指标,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测试方法,测试复合胺吸收剂在工业尺度的碳捕集装置的性能指标,分析碳捕集装置主要创新节能工艺效果,结合碳捕集装置的运行情况,综合比较3种节能工艺级间冷却、富液分流和贫液闪蒸压缩工艺(MVR)的效果,进一步研究碳捕集装置吸收塔顶的污染物排放与吸收塔水洗温度的规律。结果表明,吸收剂气液比显著影响吸收塔气液传质过程,因此对再生热耗、工艺参数均有较大影响,当气液质量比在4~4.1时,碳捕集系统的再生热耗最优;级间冷却工艺可提高吸收塔的吸收性能,当级间冷却温度为40℃时,效果最佳时再生热耗降低约9.7%;吸收塔出口的温度应控制在40~50℃范围内污染物排放水平可控;富液分流有效回收系统热量,当富液分流比例约5%时,再生热耗降低约12%;MVR工艺节能效果与压差紧密相关,该套碳捕集装置的整体再生热耗可达到2.35 GJ/t。
赵瑞黄艳郑旭帆董文峰余学海高礼
关键词:吸收剂
MEA吸收剂与设备匹配性实验研究
2015年
吸收剂的性能与能耗制约着电厂烟气CO_2捕集的大规模推广,为推广其使用,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吸收剂性能进行研究。以2-羟基乙胺(MEA)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搅拌装置考察了MEA溶液在不同浓度、温度下的吸收、解吸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15 wt%的MEA溶液对CO_2的吸收量较高,且具有较低的解吸能耗;(2)溶液温度80℃左右时,三种不同浓度的MEA溶液解吸速率均达到最高,且解吸速率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3)20 wt%的MEA溶液有较好的吸收速率。
刘炳成梁茜史澄辉董文峰
关键词:二氧化碳捕集吸收性能化学吸收法
一种高频脉冲自适应电场大流量循环水捕垢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频脉冲自适应电场大流量循环水捕垢装置,包括高频电源发生装置(1)和高频电场捕垢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电源发生装置(1)生成的高频脉冲信号输入至所述高频电场捕垢装置(2),在脉冲电场发生装置(...
刘炳成杜晓辉苑善通董文峰李庆领段虎周德彪
文献传递
用于船舶烟气CO_(2)捕集的混合胺吸收剂性能研究
2025年
航运业CO_(2)的排放目前受到国内外重视,船舶烟气CO_(2)浓度低导致现有捕集装置体积巨大,低浓度CO_(2)捕集技术研究对于遏制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单一醇胺很难全面满足碳捕集要求,为改善醇胺体系对低浓度CO_(2)的吸收和解吸性能,自主搭建吸收、解吸性能评估试验台,对MEA、DETA、AMP为主吸收剂的体系进行改性研究。
龙雨秋吕越董文峰贾文广
关键词:化学法解吸
基于Aspen Plus的船舶碳捕集系统优化分析
2025年
为减少船舶运输中CO_(2)排放,基于Aspen Plus构建船舶尾气碳捕集模型,通过中试实验数据验证其可靠性(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5%)。优化分析表明,吸收塔填料高度7 m时,再生能耗降至4.28 GJ/t CO_(2),吸收剂流量减少16%;液气比1.11 kg/kg时,再生能耗最低(4.31 GJ/t CO_(2));富液再循环在15级注入时能耗降至3.996 GJ/t CO_(2)(降幅8%),富液分级流分流率12.5%时能耗降至3.97 GJ/t CO_(2)(节能4%)。
吕越陈章伟董文峰贾文广
大规模电厂烟气CO2捕集高效塔内件模拟优化
化学吸收法已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工程,但在大规模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塔器的放大效应。大型化易引起气液相不均匀分布,导致烟气CO2捕集效率的降低;2)大型塔器力学问题。大型化需要解决塔内件的支撑结构设计等...
董文峰
关键词:燃煤电厂
文献传递
基于MEA的船舶碳捕集参数优化和工艺研究
2025年
化学吸收法碳捕集是目前减少船舶海洋运输中碳排放的可行方法,然而船舶尾气碳捕集存在再生能耗较高问题。应用Aspen Plus搭建了针对Wärtsilä6L34DF柴油发动机船舶尾气单乙醇胺碳捕集工艺模型。通过该模型对液气比、再生压力进行参数优化,系统再生能耗降低为3.71 GJ/t CO_(2)。为进一步降低系统能耗,设计并研究了两种贫液闪蒸工艺和烟气余热利用耦合方案,模拟结果表明贫液闪蒸工艺与烟气加热闪蒸罐方案节能效果最佳,系统再生能耗降至0.69 GJ/kg CO_(2),较传统工艺节能81.4%。
陈章伟吕越董文峰贾文广
关键词:液气比余热利用
一种吸收-再生法EOR采出气CO<Sub>2</Sub>分离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收-再生法EOR采出气CO<Sub>2</Sub>分离系统,该系统由油气分离塔(1)、吸收塔(2)、中间冷却器(3)、缓冲罐(4)、富液泵(5)、换热器(6)、再生塔(7)、中间加热器(8)、贫液泵...
刘炳成周德彪董文峰王小宝李庆领张培栋余伟俊段虎梁茜
文献传递
基于速率模型的胺法碳捕集系统吸收塔内传热传质耦合模型
2024年
为研究化学吸收法碳捕集系统吸收塔内CO_(2)化学吸收过程中,搭建了一套基于速率模型的传热传质耦合模型,用以分析塔内热质耦合过程和吸收塔吸收性能。与Aspen Plus工艺模拟软件比对后,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模型对某电厂CCUS示范项目中,吸收塔气液比、填料高度对传热传质、吸收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气液比与填料高度可提高吸收性能,过大则会引起CO_(2)吸收速率降低,导致吸收性能提升不再明显。研究为吸收塔内复杂的热质耦合过程研究提供新方法,对实际工程应用中吸收塔工艺参数优化有指导意义。
李东航董文峰杨凯翔刘炳成
关键词:化学吸收法吸收塔热质耦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