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广军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催化
  • 2篇电极
  • 2篇黄芩
  • 2篇黄芩苷
  • 2篇催化
  • 1篇电催化行为
  • 1篇电催化作用
  • 1篇电化学
  • 1篇电极对
  • 1篇修饰
  • 1篇修饰电极
  • 1篇双黄
  • 1篇双黄连
  • 1篇双黄连注射液
  • 1篇碳糊
  • 1篇碳糊电极
  • 1篇注射液
  • 1篇咪唑
  • 1篇咪唑类
  • 1篇咪唑类离子液...

机构

  • 4篇西北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西北有色地质...

作者

  • 4篇乔广军
  • 2篇郑建斌
  • 1篇张亚
  • 1篇张宏芳
  • 1篇刘晓星
  • 1篇杨丙雨
  • 1篇刘小莉
  • 1篇索志荣
  • 1篇冯玉怀
  • 1篇韩慧芳

传媒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应用化学
  • 1篇冶金分析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对黄芩苷的电催化作用及其分析应用被引量:17
2008年
用亲水性离子液体氯化1-戊基-3-甲基咪唑([AMIM]Cl)作修饰剂构置了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IL/CPE)。在pH=3.53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用循环伏安法(CV)和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黄芩苷在IL/CPE和裸碳糊电极(CPE)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测定尿样和血清样品中黄芩苷含量的新方法。在CPE上黄芩苷氧化、还原峰之间峰电位差(△Ep)为0.204V,在IL/CPE上其峰峰电位差减小为0.103V;黄芩苷在IL/CPE上的电流响应是其在CPE上的7.1倍。表明IL/CPE对黄芩苷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很好的电催化作用。计算了黄芩苷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子转移系数和电子转移速率常数。在方波伏安曲线上,黄芩苷的氧化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8~2.0×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10^-9mol/L(S/N=3)。连续6次测定浓度为4.0×10^-7mol/L黄芩苷溶液的RSD为1.3%。
张亚乔广军张宏芳郑建斌
关键词:伏安法电催化碳糊电极黄芩苷
双黄连注射液中咖啡酸和黄芩苷的HPLC-DAD-ECD法测定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双黄连注射液中咖啡酸和黄芩苷含量的 HPLC-DAD-ECD 方法。方法:以 Zorbax SB-C_(18)(150 mm×4.6 mm,5.0μm)为色谱柱,(A)甲醇、(B)水-0.6%醋酸为流动相,采用的梯度洗脱程序为:0 min 时 A-B(25:75),5 min 时 A-B(28:72),10 min 时 A-B(37:63),13 min 时 A-B(55:45);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25℃;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检测波长为279 nm;电化学检测器的工作电位为0.6 V;采用标准曲线法对2种化合物进行定量。结果:咖啡酸和黄芩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5~33.5μg·mL^(-1)(r=0.9997),1.30~1.25×10~3μg·mL^(-1)(r=0.9994);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8%(RSD=1.2%),99.7%(RSD=1.6%)。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现,可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刘小莉刘晓星索志荣乔广军郑建斌
关键词:DADECD咖啡酸黄芩苷双黄连注射液
基于三种咪唑类离子液体的修饰电极构置及其应用
本论文共分四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BMIM]BF6)为黏合剂制备了离子液体碳糊基体电极([BMIM]PF6—CPE),采用层层组装技术构置了Nafion/AuNPs...
乔广军
关键词:电化学修饰电极电催化行为
文献传递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无机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8年
共振光散射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简便灵敏的分析技术,其分析测定在一台普通的荧光光度计上就可加以实现。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分析技术及其实验方法;归纳了该技术在无机分析中所常用的碱性染料体系、酸性染料体系、碘化物-碱性染料体系、表面活性剂体系等各种缔合物体系以及在难溶化合物体系、单质、溶胶或纳米颗粒体系等分析测定体系的应用;对利用二级散射技术、反二级散射技术,特别是共振瑞利散射技术测定30多种无机离子的方法体系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在方法的应用范围、测定体系及理论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旨在使该技术进一步普及应用。
冯玉怀杨丙雨乔广军韩慧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