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隽

作品数:20 被引量:9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微囊藻
  • 5篇藻毒素
  • 5篇水体
  • 5篇微囊藻毒素
  • 4篇水华
  • 3篇蓝藻
  • 3篇环境因子
  • 2篇毒性
  • 2篇淤泥
  • 2篇淤泥层
  • 2篇淤泥厚度
  • 2篇直接读取
  • 2篇植物
  • 2篇色谱
  • 2篇水体污染
  • 2篇水体质量
  • 2篇天然环境
  • 2篇柠檬醛
  • 2篇群落
  • 2篇柱状样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云南大学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福建省中心检...

作者

  • 20篇陈隽
  • 10篇谢平
  • 8篇邓绪伟
  • 6篇梁高道
  • 5篇沈宏
  • 4篇马志梅
  • 4篇齐敏
  • 4篇谢平
  • 3篇姜艳
  • 3篇王欢
  • 2篇吴来燕
  • 2篇徐军
  • 2篇张霄林
  • 2篇吴耀
  • 2篇朱荣
  • 1篇何君
  • 1篇卢少勇
  • 1篇韩雪荣
  • 1篇邓旭伟
  • 1篇张晓

传媒

  • 3篇湖泊科学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同时测定八种水体异味物质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天然环境水体质量监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的方法同时测定八种常见的水体异味物质。该方法能同时定量测定甲硫醚(DMS)、二甲基三硫醚(DMTS)、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IPMP)、2-异...
谢平邓绪伟梁高道陈隽齐敏姜艳马志梅
文献传递
基于谷胱甘肽结合作用定量研究微囊藻毒素的解毒代谢机制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谷胱甘肽(GSH)解毒作用探讨了微囊藻毒素-RR(MCRR)在不同动物肝脏和肾脏合作下的代谢机制。通过人工合成MCRR的谷胱甘肽代谢物(MCRR-GSH),腹腔注射至鲫鱼和大鼠体内,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定量检测MCRR-GSH及其下游半胱氨酸代谢物(MCRR-Cys)在组织内的代谢动力学变化。在72 h的暴露实验中,实验组鲫鱼和大鼠体内均定量检测到MCRR-GSH和MCRR-Cys。MCRR-GSH在肾脏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鲫鱼和大鼠体内累积浓度分别是(0.161±0.001)和(0.116±0.005)μg·g^(-1)DW。同样的,MCRR-Cys主要分布于鲫鱼和大鼠的肾脏组织。鲫鱼肾脏中MCRR-Cys的浓度出现明显的波动,而肝脏和胆汁内的MCRR-Cys浓度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大鼠肾脏内MCRR-Cys的浓度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浓度范围为(8.899±0.817)μg·g^(-1)DW至(3.336±0.263)μg·g^(-1)DW。基于以上结果推测,微囊藻毒素在肝脏和肾脏合作下的解毒过程为:MC在肝脏内经GSH结合作用生成的代谢物MC-GSH随血液循环转运至肾脏,在肾脏内MCGSH快速地转化为下游代谢物MC-Cys以促进排泄。
陈芳梅陈隽谢平李伟于源华张晓韩雪荣于欣冉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鲫鱼谷胱甘肽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一种便捷探测淤泥厚度的简易装置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捷探测淤泥厚度的简易装置及其应用,涉及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本装置由测杆和标志盘两部分组成,使用时将测杆穿过标志盘,并将测杆插入淤泥中直到淤泥层下表面无法继续深入,再将测杆拔出,并缓慢提出水面,通过标...
张霄林邓绪伟吴耀沈宏苏红王昊陈隽
洞庭湖水体异味物质及其与藻类和水质的关系被引量:19
2013年
以洞庭湖水体中异味物质为研究对象,开展异味物质调查,并结合藻类结构、水质及其营养状况等因素,深入分析洞庭湖异味物质的来源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DMS(dimethylsulfide,甲硫醚)、DMTS(dimethyltrisulfide,二甲基三硫醚)、β-cyclocitral(β-环柠檬醛)、MIB(2-methylisoborneol,二甲基异冰片)和GSM(geosmin,土嗅素)在全湖广泛存在,其最高质量浓度分别达到500.80、28.80、21.84、14.50和22.40 ng/L.结合与藻类生物量的相关分析发现,直链藻、冠盘藻等硅藻可能是洞庭湖中DMS、DMTS和β-cyclocitral的重要来源,湖区土壤、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和死亡分解的藻类是MIB和GSM主要来源.洞庭湖水体绝大部分处于中营养水平,其中东洞庭湖TLI(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8.3)最高,南洞庭湖(为47.3)其次,西洞庭湖(为42.7)最低.异味物质含量和水质的相关分析发现,异味物质质量浓度与TLI、水温、pH、ρ(DO)、ρ(TN)和ρ(CODMn)显著相关,说明水质对异味物质含量有重要影响.
邓绪伟陶敏张路谢平陈隽张静
关键词:洞庭湖藻类水质营养
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巢湖和太湖水生动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及对水产品安全性的潜在威胁
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淡水水体中的蓝藻水华暴发日趋频繁,范围日益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在已发现的各种不同蓝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它抑制蛋白磷酸酶1和蛋白磷酸酶2A的活...
陈隽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肝毒性富营养化湖泊水生动物食用安全性
洱海浮游植物季节演替的驱动因子
浮游植物大量增长,引起水华的频繁爆发,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水体一旦爆发水华,会给水体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造成严重损害。
朱荣王欢陈隽沈宏邓绪伟
关键词:水华环境因子洱海
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巢湖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25年
应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水生生物监测以及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022年8月在巢湖湖区设置了15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巢湖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分析生物多样性,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检测到鱼类48种,隶属于7目13科39属,以鲤形目鱼类为主(35种),约占检测鱼类总数的72.92%;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刀鲚(Coilia na-sus)等为优势种;检测到了2种近十年文献报道中传统调查方法没有采集到的物种,分别为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唇䱻(Hemibarbus labeo)。15个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Simpson、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710±0.375、0.696±0.140、0.504±0.112,3个湖区鱼类的3种多样性指数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差异均不显著。主坐标分析(PCoA)和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检验结果表明,巢湖不同湖区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R^(2)=0.13,P=0.53)。冗余分析(RDA)显示,氨氮、水温和溶解氧对巢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巢湖鱼类资源监测中具有可行性,在长江流域禁捕环境下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对鱼类资源进行监测和保护,为今后长江流域开展鱼类资源调查提供新思路。
刘成凤严云志韩胜盼张家赫谢平陈隽夏午来
关键词:鱼类多样性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巢湖
一种生物体内微囊藻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体内微囊藻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冷冻干燥的生物组织样品磨细,然后加入提取液超声破碎以提取待测物;2、将步骤1所得提取液经强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洗脱,然后将洗脱...
谢平吴来燕陈隽梁高道马志梅邓旭伟张伟何君
文献传递
微囊藻与水体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9年
近年来,微生物群落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细菌在微囊藻水华的发生、发展及衰亡、降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水体中微囊藻与细菌独有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微囊藻与细菌群落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微囊藻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方面,从藻细胞微环境中附着细菌对微囊藻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细菌在微囊藻群体的形成和维持过程的作用,细菌参与的微囊藻水华的聚集和降解过程,细菌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文章还对未来微囊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热点以及可利用的组学技术等进行了展望。
张佳张蔚珍王欢陈隽陈隽
关键词:微囊藻细菌相互作用群落微生物
微囊藻毒素的环境暴露、毒性和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6年
微囊藻毒素(MCs)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蓝藻的爆发性繁殖产生的最常见的藻毒素,因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和典型毒性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另外,针对目前藻毒素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可为有效降低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潜在安全风险及深入研究其生态毒性效应提供支持。
国晓春卢少勇谢平陈隽刘晓晖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环境暴露毒性效应致毒机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