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玥玥

作品数:30 被引量:187H指数:8
供职机构: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水稻
  • 7篇堆肥
  • 7篇土壤
  • 6篇油菜
  • 4篇氮素
  • 3篇稻田
  • 3篇养分
  • 3篇养分吸收
  • 3篇生物炭
  • 3篇水生
  • 3篇水生植物
  • 3篇热解
  • 3篇热解温度
  • 3篇籽粒
  • 3篇籽粒产量
  • 3篇小麦
  • 3篇理化性
  • 3篇理化性质
  • 3篇废弃物
  • 3篇覆膜

机构

  • 25篇江苏太湖地区...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扬州大学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江苏省安丰生...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长江生态环保...
  • 1篇太仓市沙溪镇...
  • 1篇太仓市东林农...
  • 1篇陕西省土地工...

作者

  • 30篇陶玥玥
  • 21篇王海候
  • 14篇陆长婴
  • 12篇施林林
  • 11篇周新伟
  • 11篇沈明星
  • 11篇金梅娟
  • 6篇孙华
  • 3篇左强
  • 3篇石建初
  • 3篇张奎
  • 3篇黄萌
  • 3篇李季
  • 3篇金欣欣
  • 3篇马雯雯
  • 2篇汪晓丽
  • 2篇封克
  • 2篇盛海君
  • 2篇张建栋
  • 2篇张亚男

传媒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环境工程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湿地科学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 1篇农业工程
  • 1篇全国第十七届...

年份

  • 4篇2025
  • 4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三角水稻-油菜周年两熟温光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被引量:8
2023年
为提升长江流域水稻-油菜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2017—2021年于江苏苏州布置田间定位试验,以中熟晚粳水稻-垄作摆栽油菜传统模式为对照,对比研究了新型迟熟中粳水稻-直播油菜模式干物质产量、水稻籽粒产量、温光资源分配和利用特征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新型模式油菜季温和光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4.1%和20.6%,水稻季温、光生产效率无显著变化。新型模式下油菜干物质产量显著提高了18.2%,但水稻籽粒和干物质产量分别显著下降了17.6%和15.5%。常规模式中水稻和油菜两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63.9%和36.1%,积温比值为1.77;新型模式周年积温量减少588℃,其中水稻积温减少483℃,油菜季周年积温分配率增加了1.8%,两季积温比值下降为1.64。新型模式较常规模式增加周年效益31.4%,提高油菜种植效益2.2倍,而降低水稻种植效益17.4%。由此,以迟熟中粳水稻搭配后季直播油菜新型模式,可显著提高了油菜季产量、温光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提升周年种植效益。在兼顾粮饲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新型水稻-油菜模式可作为长期单一化水稻、油菜或小麦两熟制轮作模式之一。
陶玥玥盛雪雯徐坚沈园王海候陆长婴沈明星
关键词:长江流域籽粒产量干物质产量
稻秸秆与二种不同废弃物堆腐制备基质的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为了改良农作物秸秆制备栽培基质中p H值、EC值偏高,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等理化性质不良等问题,研究了在秸秆预处理(堆腐)过程中添加酒糟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以稻秸秆中混入体积比例20%的菇渣作为基质堆腐处理的对照(CK),采用在高温好氧堆腐及穴盘育苗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混入相同比例的酒糟及腐熟物料组配无机物珍珠岩等方法,对基质理化性质、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堆腐阶段稻秸秆+酒糟有利于高温堆腐进程,提高堆腐效率。堆腐温度大于50℃的高温维持天数较对照增加14 d,平均堆腐温度较对照增高9.50℃,稻秸秆+酒糟处理最终腐熟物p H值、EC值较对照分别下降15.0%、26.8%。稻秸秆+酒糟腐熟物组配珍珠岩后,进一步降低了EC值(P<0.05),基质物理性质也得到提高(P<0.05),从而促进了幼苗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稻秸秆+酒糟腐熟物料与珍珠岩的体积比例以7∶3较好。采用稻秸秆堆腐制备基质过程中,加入体积比例20%的酒糟能提高堆腐效率,有效改善腐熟物料中pH值、EC值等不良理化性质,为稻秸秆的基质化利用提供了方法。
周新伟王海候陆长婴金梅娟施林林陶玥玥沈明星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堆腐PHEC理化性质
镉对水稻幼苗根系细胞膜电位和膜透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镉(Cd)对膜透性、跨膜电势差等膜性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造成Cd胁迫下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异常的重要原因。以对Cd2+敏感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淮稻11号和扬稻6号)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原位考察了水稻幼苗根细胞膜电位对Cd2+胁迫的响应,同时分析了Cd2+对水稻根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可使根表皮细胞膜电位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去极化,去极化程度随Cd2+浓度提高而增加;相同浓度Cd2+所诱导的膜电位去极化程度与水稻品种有关,扬稻6号幼苗根系膜电位的去极化程度明显高于淮稻11号;在迅速的去极化之后,随后的30min内是否发生复极化与水稻品种和Cd2+浓度有关;就更长时间(0~12h)来看,膜电位在经过了去极化阶段后仍有缓慢的恢复,淮稻11号在1.0mmo1·L-1Cd2+处理6h后已接近初始的膜电位值,而扬稻6号在处理12h后仍不能恢复到处理前的水平;Cd2+处理增大了水稻根细胞膜透性,且扬稻6号比淮稻11号膜透性增加的程度要大。
汪晓丽盛海君刘杨陶玥玥封克
关键词:膜电位膜透性水稻
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生产性能及适宜刈割期
2025年
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生产性能和适宜刈割期,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方法,设定不同种植模式(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在油菜终花期统一刈割并对间作模式进行6次不同时期刈割(终花期后第1 d、第4 d、第8 d、第12 d、第16 d、第18 d),分析间作模式下生物产量、水分含量、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特征及适宜刈割期。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相比,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饲草鲜重显著降低,鲜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相比,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饲草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分别显著下降30.0%和59.3%,单糖含量、淀粉含量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降低。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饲草相对饲料品质(RFV)和相对饲喂价值(RFQ)明显优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RFV和RFQ介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和青贮饲用大麦单作之间,分别较青贮饲用油菜单作显著提高了10.4%和31.8%(P<0.05)。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模式下在油菜终花期后第8 d刈割饲草生物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均显著高于终花期后第1 d刈割(P<0.05)。本研究结果为推进青贮饲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和利用技术提供了依据,也为稻田多元化生态轮作模式构建提供重要借鉴。
陶玥玥王海候黄萌何胥徐坚陆长婴吴正贵孙华
关键词:间作刈割期饲草产量
水生植物堆肥替代部分氮肥提高水稻产量与稻田土壤肥力被引量:18
2017年
为评价太湖流域水生植物堆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肥力效应,在太湖流域典型稻田连续进行4a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在等氮条件下不同比例的水生植物有机堆肥替代处理(有机氮替代率分别为0、20%、40%、60%、80%和100%)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氮磷钾吸收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和pH值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相比,水生植物有机堆肥与尿素配施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并随着有机肥替代率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后降;当有机肥替代率达40%和60%时产量最高。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尿素处理水稻籽粒产量相当。单施有机肥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有机肥和尿素配合施用则可减轻甚至消除这一效应;有机肥替代率在40%和60%时,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均较高。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水稻秸秆氮浓度降低,籽粒氮浓度无影响;水稻磷浓度和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有机肥与尿素配施均显著提高了秸秆钾吸收量,有机肥替代率在80%时可显著提高籽粒钾吸收量。表层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及土壤pH值均与有机肥替代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肥-尿素配施处理下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均较4 a前显著提高。有机肥替代率为80%和100%,土壤pH值较试验前土壤分别显著升高。由此可见,水生植物有机肥与尿素配施可以提高太湖稻作区水稻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减缓土壤酸化程度,可作为太湖稻作区一项环保型施肥技术。
陶玥玥金梅娟金梅娟朱兴连朱兴连王海候陆长婴王海候施林林
关键词:土壤水稻产量养分吸收
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提升土壤有机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针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对作物产量的限制性影响,探究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对中低产田土壤有机碳提升和作物增产的积极作用。设2个生物质炭用量梯度(B_1:6 g·kg~(-1)和B_2:30 g·kg~(-1))和3个蚯蚓粪用量梯度(M_1:不施蚯蚓粪;M_2:1%;M_3:5%)配施进行盆栽试验,不施生物质炭和蚯蚓粪为对照(CK),共7个处理进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和蚯蚓粪对土壤温度和水稻株高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6 g·kg~(-1)生物质炭配施5%蚯蚓粪或30 g·kg~(-1)生物质炭配施不同用量蚯蚓粪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生物质炭与蚯蚓粪产生的外源性炭投入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51(P<0.05);同等蚯蚓粪用量下,30 g·kg~(-1)生物质炭用量处理水稻不同部位生物量高于6 g·kg~(-1)生物质炭用量处理;B_1M_3和B_2M_3处理水稻粒重最高,施用生物质炭和蚯蚓粪增加养分投入和促进养分吸收是增产的主要原因;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提高了氮素的收获指数。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是培肥中低产田土壤、提高养分吸收利用和促进水稻增产的有效措施。
董林林何建桥陆长婴施林林周新伟陶玥玥王海候沈明星
关键词:生物质炭蚯蚓粪土壤有机碳水稻
油脂对餐厨废弃物生物干化除水效率的影响
2025年
利用模拟餐厨废弃物,通过外源添加油脂进行生物干化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种类含量的油脂降解对餐厨废弃物生物干化除水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15 d的生物干化过程中,从油脂种类来看,添加猪油的堆体产热更多,但增加了水流动性障碍,抑制了胞外酶活性(22%),添加豆油的堆体物理结构更松散,对除水更有利;反应中,多层水不断向滞化水转化,淀粉类物质提供了主要的生物热(44.2%~49.7%),生物热主要用于水升温与水蒸发(43.6%~55.5%)。从油脂添加量来看,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堆体积温增高,添加6%的油脂脱水率最高为68%。相关性分析表明,高油脂含量(9%与12%)下,油脂与淀粉酶酶活呈显著负相关,与滞化水呈显著正相关,即油脂抑制微生物活性与游离水的散失。研究结果为餐厨废弃物预处理调控脱油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张奎张奎唐恺言邓杰王海侯王海侯陶玥玥魏雨泉李季
关键词:生物干化油脂
油脂对餐厨废弃物好氧堆肥腐殖化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油脂作为餐厨废弃物中的成分,对餐厨废弃物堆肥有着重要影响。在餐厨废弃物中添加0(T1)、3%(T2)、6%(T3)、12%(T4)的植物油进行好氧堆肥,油脂添加量以堆肥添加的餐厨废弃物干重为基准,通过表征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腐植酸组分、腐植酸前体变化规律,研究了油脂对餐厨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中腐殖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油脂的餐厨废弃物,经过30 d好氧堆肥后,T1—T4处理组堆肥均达到腐熟要求,最高温度分别为70.9,64.8,65,67.2℃,堆肥高温期均达到7 d以上,种子发芽率分别为119.22%、113.50%、114.03%和120.52%。T2、T3、T4处理组在堆肥高温期油脂发生累积,油脂含量最高时为初始油脂含量的1.66,1.99,1.76倍。堆肥第30天时,T1—T4处理组的胡富比(HA/FA)分别为0.55、0.70、0.80、1.30,含油量为12%时,胡富比最高,说明含油量为12%时,堆肥腐殖化程度最强。添加12%油脂可以延长堆肥高温期,促进前体物质形成,从而促进堆肥腐殖化过程。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油脂含量与腐植酸前体物质和腐殖质组分形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当油脂含量为餐厨废弃物干重的12%时,油脂降解对餐厨废弃物好氧堆肥腐殖化过程的促进作用最好。
邓杰魏雨泉王宇蕴张奎詹亚斌常远陶玥玥陶玥玥王海候徐智
关键词:油脂好氧堆肥腐殖化
炭基辅料对羊粪好氧堆肥中氮素损失的影响被引量:14
2019年
养殖废弃物(羊粪)的堆肥化处置是现代"草-羊-田"农牧循环生产的重要环节,为探讨羊粪高温好氧堆肥中氮素损失的有效控制技术,研制了一种炭基辅料,与羊粪和稻草混合后进行了34 d的堆肥试验。试验设置2个处理:羊粪与稻草高温好氧堆肥(CK)、CK基础上添加质量比15%的炭基辅料(CA)。监测了堆肥体的温度、NH_3挥发速率、N_2O排放通量、各形态氮素含量等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炭基辅料对羊粪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炭基辅料促进了堆肥后第1~7 d堆肥温度快速上升,对堆肥后第8~34 d的堆温影响较小;堆肥34 d后,CK、CA处理的NH_3挥发累积量分别为368.38、175.63 mg·kg-1,N_2O排放累积量分别为50.38、88.94 mg·kg-1,CA处理的NH_3挥发累积量显著小于CK处理(P<0.05),而2个处理之间的N_2O排放累积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羊粪堆肥过程中NH_3挥发是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CK、CA处理的氮素损失率分别为50.49%、32.63%,添加炭基辅料显著降低了羊粪堆肥体的氮素损失率(P<0.05),炭基辅料应用于羊粪有机肥生产,氮素损失率可减少35.37%。
王海候何胥陶玥玥金梅娟陆长婴施林林周新伟沈明星
关键词:堆肥羊粪氮素损失
热解温度及时间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对热解温度及时间的响应规律,明确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生物炭的适宜时间,以园林废弃树枝为原料,在常规热解温度450、650℃下,分别设置12、24、36、48、60 min共5个热解时间,分析不同热解温度下热解时间对生物炭产率、pH、灰分、芳香性、亲水性、极性、碘吸附值的影响规律及异同性。结果表明,随热解时间的增加,生物炭产率不断降低,在450℃下,与热解12 min处理相比,热解24、36、48、60 min处理下的生物炭产率显著降低,但这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650℃下也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随着热解时间的增加,生物炭的pH、灰分含量、芳香性不断升高,亲水性和极性则表现为不断降低,在450℃下,各指标在热解48、60 min处理下差异较小或无显著差异;在650℃下,热解24、36、48、60 min处理间生物炭的pH无显著差异,热解36、48、60 min处理间生物炭的灰分含量、芳香性、亲水性和极性无明显变化。随着热解时间的增加,生物炭对碘的吸附值不断增加,在450℃下,热解48、60 min处理下生物炭的碘吸附值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650℃下,热解36、48、60 min处理下,热解时间对生物炭碘吸附值无显著影响。基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变化规律,在450℃下制备生物炭所需的热解时间不宜低于48 min,在650℃下的热解时间不宜低于36 min,超过以上时间,热解时间对生物炭性质及功能的影响显著降低。
吕志伟李冬梅金梅娟张燕辉陶玥玥周新伟王海候
关键词:生物炭热解温度理化性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