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 作品数:33 被引量:119 H指数:6 供职机构: 成都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化学工程 更多>>
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1年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长足进步,新辅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抗生素的新剂型研究呈现出更广阔的前景,使得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本文综述了速释、缓控释、靶向、经皮给药途径及复方制剂在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今后抗生素新剂型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龚前飞 任静 张亦斌 邓盛齐关键词:抗生素 速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 经皮给药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去氧氟尿苷缓释片处方及其体外释放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响应面法优化去氧氟尿苷骨架片处方,并进行体外释放机制研究。方法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 K4M)为骨架材料,结合其他辅料混合均匀,以直接压片法制备去氧氟尿苷骨架缓释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对处方进行优化,研究优化处方的体外释药规律,并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结果优化处方的去氧氟尿苷骨架缓释片体外释放性能良好,可持续释药24h,药物释放符合Ritger-peppas模型。结论通过BBD-RSM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去氧氟尿苷骨架缓释片的处方优化,优化处方达到去氧氟尿苷缓释骨架片设计要求。 赵科 刘源 赖可 任静关键词:去氧氟尿苷 骨架缓释片 口服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研究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Pue-SLN)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Pue-SLN,并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载药量、Zeta电位等。结果Pue-SLN在透射电镜下呈球形或近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60 nm,包封率达80%~85%,平均Zeta电位为-35.43 mV。结论所用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用于制备口服Pue-SLN。 李晨睿 蒋学华 袁牧 任静 谈斐关键词:固体脂质纳米粒 葛根素 包封率 绿原酸大鼠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考察绿原酸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原位灌注模型对绿原酸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酚红和绿原酸浓度。结果 40μg·mL-1绿原酸大鼠胃每小时吸收率为7.77%;不同质量浓度20、40、80μg·mL-1的绿原酸小肠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52 1、0.052 5、0.047 2 h-1;绿原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9 2、0.039 5、0.063 0、0.031 8 h-1;结扎胆管后,40μg·mL-1的绿原酸小肠吸收速率常数为0.066 2 h-1。结论不同药物质量浓度对绿原酸大鼠小肠吸收无显著影响,药物吸收属于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十二指肠与回肠的吸收优于空肠和结肠段;大鼠胆汁排泄不干扰绿原酸的肠吸收过程。 任静 邓盛齐 陶静 蒋学华关键词:绿原酸 吸收动力学 基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白花丹醌纳米粒制备及评价 2025年 目的 制备甘露糖(mannose,Man)修饰的白花丹醌(plumbagin,PLB)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carriers,NLCs),对体外释药规律进行考察,并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及初步药效学研究。方法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白花丹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PLB-NLCs),在单因素筛选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进一步修饰后得到Man修饰的白花丹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PLB-Man-NLCs);采用透析法评价PLB-Man-NLCs的体外释放规律并拟合最优方程;使用NIH3T3细胞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和抑制细胞增殖试验。结果 PLB-Man-NLCs的最优处方:药脂比为1∶10,液固脂质比为1∶3.85,PLB浓度为0.49 mg·mL^(-1)。PLB-Man-NLCs呈现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为(175.66±3.29)nm,Zeta电位为(-42.81±2.44)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5.89±0.75)%和(5.69±0.07)%。PLB-Man-NLCs体外释放曲线以Weibull方程拟合最佳。PLB-Man-NLCs能够降低PLB对NIH3T3细胞的毒性,抑制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结论 成功制备得到PLB-Man-NLCs,提高了PLB的溶解度和体外释放量,实验结果可为后期制剂开发奠定良好理论基础。 杜彭飞 杨蓉 易静 李红莲 任静关键词:白花丹醌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体外释放 去氧氟尿苷结肠靶向双层包衣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 被引量:1 2016年 先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去氧氟尿苷(1)片芯;再以果胶和海藻酸钠(2∶1)为内层衣主要材料(增重5%-10%)、Eudragit S100为外层衣主要材料(增重12%-15%)依次包衣,得到1口服结肠靶向双层包衣片。采用桨法测定所得制品在不同p H值介质中的溶出度。结果表明,制品在人工胃液(稀盐酸)中不释药,在人工小肠液(p 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不溶出或少溶出,但在人工结肠液(p H 7.8磷酸盐缓冲液)中能快速释药(2 h释出85%以上),提示所得制品具有结肠靶向作用。 刘源 李毅 尹罡 任静关键词:去氧氟尿苷 结肠靶向 体外释放 香叶木素脂质体的处方优化及其体外释放 被引量:7 2022年 为改善香叶木素的水溶性,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其脂质体,并首先以包封率、粒径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处方和工艺参数,再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所得的香叶木素脂质体优化处方工艺如下:脂药比(即大豆磷脂与香叶木素的质量比)5.26、胆固醇质量6.31 mg、水化后磷脂浓度1.19 mg/ml,在超声功率为360 W、超声时间为2 min的条件下制备。优化的香叶木素脂质体粒径为(146±3)nm,ζ电位为(–38.63±0.13)mV,包封率为(88.2±1.2)%,载药量为14.6%。透射电镜照片显示所得脂质体大小均一,呈球形。体外释放试验中,48 h累积释放率为79.68%,释放行为结果符合Weibull方程(r=0.9950)。 郭嘉斌 徐文霞 李红莲 孙文霞 任静关键词:脂质体 香叶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制备香叶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溶剂注入法制备香叶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用Box-Benhnken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通过包封率、微观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对香叶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香叶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最优处方组成:表面活性剂浓度3.39%,棕榈酸浓度0.116%,脂药质比为21:100,制备的香叶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澄清透明,带淡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91.73±3.18)nm(n=3),PDI为0.228,电位为(-11.46±0.74)mV(n=3);包封率为95.13%,载药量为9.04%;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纳米粒大小均一,呈球形或类球形。结论该处方可用于香叶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行。 罗敏 陈秋红 向姝菡 白明勇 刘源 任静关键词:固体脂质纳米粒 吸收促进剂用于提高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3 2016年 口服给药是一种便利的,不需要使用针头等其他器械的给药方式。然而由于中药制剂的胃肠道消化吸收往往不尽人意,而导致其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也较低。为了能够改善中药制剂的吸收,提高其临床使用价值,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致力于提升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或胃肠道渗透性以期达到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目的。本文将着重介绍通过使用口服吸收促进剂来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文中探讨了合成的和天然的口服吸收促进剂的促吸收作用,并且也探讨了利用中药配伍机制作用来增加成分之间的相互吸收的"药对"。我们期待能够通过对近期中药制剂口服吸收促进剂的研究综述,为吸收促进剂在中药中的使用提供一个有力的借鉴和参考。 李毅 周洪彬 赖可 刘源 任静关键词:中药制剂 吸收促进剂 安全性 醋柳黄酮缓释胶囊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建立醋柳黄酮缓释胶囊中的总黄酮、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胶囊中的总黄酮含量 ,RP -HPLC法分别测定胶囊中的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结果 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时 ,在 2 .12~10 .6 0 μg·ml-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 .9999) ,平均回收率为 99.9% ;RP -HPLC法测定槲皮素和异鼠李素时 ,槲皮素在 1.0 32~ 4 .6 4 4 μg·ml-1(r=0 .9998)、异鼠李素在 1.94 1~ 8.735 μg·ml-1(r=0 .9999)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槲皮素的平均回收率为 10 0 .7% ,异鼠李素为 10 0 .4 %。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准确 ,可用于醋柳黄酮缓释胶囊的质量控制。 兰轲 蒋学华 任静关键词:总黄酮 槲皮素 异鼠李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