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奇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太和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孔
  • 1篇单孔法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影像
  • 1篇三孔法
  • 1篇生长因子受体
  • 1篇受体
  • 1篇双孔法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突变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肺癌
  • 1篇小细胞
  • 1篇小细胞肺癌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突变
  • 1篇非小细胞
  • 1篇非小细胞肺癌

机构

  • 2篇太和县人民医...

作者

  • 2篇庞奇
  • 1篇谢玉海
  • 1篇宫心明
  • 1篇韩孔启
  • 1篇宋超
  • 1篇李志强

传媒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胸腔镜下单孔、双孔及三孔操作切除肺大疱手术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并比较胸腔镜下单孔、双孔及三孔操作切除肺大疱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73例择期电视胸腔镜(VATS)下肺大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操作孔数分为单孔组(n=22)、双孔组(n=23)、三孔组(n=28)。记录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d、术后5d均发放疼痛视觉评分量表(VAS)评估疼痛程度,检测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术后门诊和电话随访1年,记录两组疾病复发率、气胸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三组患者术前、术后肺功能比较无差异。三组术后术后并发症率、1年后复发率及1年气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孔组切口长度短于双孔组、三孔组,双孔组、三孔组组间比较无差异;单孔组术后1d、5d VAS评分明显高于双孔组、三孔组,双孔组、三孔组组间比较有差异。结论:胸腔镜下单孔、双孔及三孔操作切除肺大疱手术效果基本一致,但单孔操作孔手术切口短,术后疼痛程度轻。
宋超韩孔启宫心明李志强庞奇
关键词:肺大疱胸腔镜单孔法双孔法三孔法
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且行EGFR基因检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组119例(EGFR野生型43例和突变型76例)和验证组52例(EGFR野生型19例和突变型33例)。采用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进行病灶感兴趣区勾画,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进行特征筛选,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指标及结节定量参数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构建临床模型,临床指标联合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共筛选出4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SVM影像组学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中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872、0.833。由最大CT值和吸烟史构建临床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中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731、0.770。由吸烟史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中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879、0.839。结论: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构建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指标加入未能显著提高其预测效能。
高续庞奇张宏杰王小雷郝继元谢玉海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