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文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 比较单层内界膜翻转与内界膜剥除对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的适度高度眼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35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83±8.59)岁.其中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OCT检查.术后均保持头低位休息3~4周,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两组间视力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比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内界膜剥除组与内界膜翻转组所有患者的视网膜均成功复位.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中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8/17),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中1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16/18),两组黄斑裂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末次随访时,内界膜剥除组最佳矫正视力为1.57±0.24,内界膜翻转组为1.52±0.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457).术后内界膜剥除组患者视力提高的幅度为0.20±0.34,内界膜翻转组为0.34±0.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265).结论 单层内界膜翻转术是治疗适度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有利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恢复.
- 徐昶中吴建华何俊文冯超
- 关键词:近视视网膜穿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
- 过表达PGC-1α抑制高糖条件下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过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对高糖条件下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建立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株RGC-5高糖模型,将细胞分为4组:正常组、高糖组、空载组和PGC-1α过表达组。MTT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Bax、p53、Bcl-2、神经生长因子(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DNA聚合酶γ(POLG)、ATP合酶O亚基(ATP5O)、细胞色素C氧化酶5b亚基(COX5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和SOD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空载组相比,过表达PGC-1α组细胞的活力增强,凋亡率降低,Bax和p53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Bcl-2、NGF、VEGF、PGC-1α、TFAM、POLG、ATP5O、COX5b、SOD1和SOD2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过表达PGC-1α可促进高糖条件下RGC-5细胞活力,抑制其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及线粒体损伤。
- 李朝辉张睿何俊文李祥芸吴建华
- 关键词:感光细胞
- 脉络膜微循环障碍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进展的相关性
- 目的 通过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来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睛脉络膜血管结构变化,探寻脉络膜血管结构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横断面研究。
- 谭灵吴建华何俊文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
- 开放性眼外伤不同时机行二期玻璃体手术的疗效及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外伤不同时机行二期玻璃体手术的疗效及术后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在不同时机进行二期玻璃体手术治疗.比较患者不同时机手术治疗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不同时机行二期玻璃手术治疗,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暂时性高眼压5例,视网膜脱离复发2例,前房少量出血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早期行二期玻璃体手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伤后1~2周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视功能.
- 赵燕闫涛何俊文
- 关键词:开放性眼外伤手术时机玻璃体手术术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