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良
-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安市北方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PAS-MRI在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椎-基底动脉平行解剖磁共振成像(basi-parallel anatomic scanning,BPAS)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参照文献BPAS的扫描条件,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医师及技师探寻适合3.0-MR的扫描及图像处理参数,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部分住院及门诊MRA显示为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纤细或不显影、同期进行了BPAS检查的142例患者,其中临床疑诊为动脉夹层者20例,动脉硬化者60例,先天发育不良者62例,由两位未知患者临床资料的影像医师分别对所有患者的MRA及BPAS影像进行阅片,对20例临床疑诊夹层的病例MRA及MRA+BPAS影像诊断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并对两位影像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结果两位影像医师对20例夹层患者MRA+BPAS及MRA阅片诊断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vs 0.70和0.96 vs 0.75(P<0.01),提示MRA联合BPAS比单纯MRA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MRA联合BPAS诊断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灵敏度比单纯MRA高(100%vs 55%,100%vs 60%,P<0.01);而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异(86.89%vs 85.25%,P=0.85;92.62%vs 90.16%,P=0.65);两位影像医师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85)。结论 BPAS检查可通过显示血管外径与MRA联合精确评估椎-基底动脉颅内段血管状况,区分该部位血管病变为夹层、动脉硬化或先天性发育不良,为该部位血管病变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张桂莲马珠琳李晓会张秋娟陈敬菊滕国良刘娇李涛王何莹朱新业
- 甲状腺抗体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及转归的关系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抗体与缺血性卒中(CIS)发生、发展及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将382例CIS患者根据甲状腺抗体(TPOAb及TGAb)水平分为正常组、轻度增高组及明显增高组,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病情(NIHSS评分)的差异,并分析甲状腺抗体与CIS病情转归(mRS评分)的关系。结果①与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正常组比较,TPOAb轻度增高组与TPOAb明显增高组的大动脉狭窄患者、入院时NIHSS≥8分及卒中1月、3月及1年mRS评分≥8分患者比例明显增高(P<0.05);②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正常组比较,TGAb轻度增高组与TGAb明显增高组卒中1月、3月及1年m RS评分≥8分患者比例明显增高(P<0.05);③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入院时、卒中14d NIHSS≥8分患者及TPOAb或TGAb阳性比例更高(P<0.01);④CIS患者伴发TPOAb或TGAb阳性,其卒中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更高(OR:9.980,95%CI:4.041~24.645,P<0.01)或(OR:2.529,95%CI:1.034~6.185,P=0.042)。结论甲状腺抗体TPOAb阳性及其水平可能与CIS合并头颈部大动脉狭窄、卒中后NIHSS评分及临床转归(mRS评分)有关;TPOAb和TGAb阳性可能是C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颖王颖王颖张桂莲滕国良冯秀霞滕国良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病因转归
-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对伴责任动脉严重狭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根据干预措施不同,患者被分为介入治疗组(87例)及药物治疗组(108例)。介入治疗组于发病2 w内行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介入治疗,同时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单纯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等治疗。通过电话随访,比较出院后3 m、6 m及1 y两组的NIHSS评分及3 m、6 m、1 y、2 y及5 y的mRS评分及随访期间的脑出血、脑梗死、TIA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 m的NIHSS评分下降明显不同(P=0. 008);(2)介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 m、6 m、5 y及随访终止时间mRS≤2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分别为0. 037、0. 035、0. 035及0. 022);(3)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出院至1 y、2 y、5 y及随访终止时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分别为0. 049、0. 049、0. 03及0. 017);(4)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总死亡率及死于脑梗死的比例均无差异(P分别为0. 723、0. 505)。结论对CWI患者,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残疾,改善患者预后;且能预防远期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率。
- 杨梅阮超陈敬菊滕国良滕国良王颖王颖
-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介入治疗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