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关节
  • 3篇膝关节
  • 2篇置换术
  • 2篇术后
  • 2篇骨关节
  • 2篇骨关节炎
  • 2篇关节炎
  • 2篇关节置换
  • 1篇炎性
  • 1篇预后
  • 1篇脂肪
  • 1篇脂肪酸
  • 1篇脂肪酸结合蛋...
  • 1篇软骨
  • 1篇软骨发育
  • 1篇软骨发育不良
  • 1篇神经化
  • 1篇神经内分泌
  • 1篇神经内分泌肿...
  • 1篇术后疗效

机构

  • 6篇滨州市人民医...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第一医科...

作者

  • 6篇刘宁宁
  • 3篇于洪建
  • 1篇刘敏
  • 1篇李子剑
  • 1篇李柏成
  • 1篇杨旭
  • 1篇孙康
  • 1篇田少奇
  • 1篇王远贺
  • 1篇赵军
  • 1篇李新军
  • 1篇耿霄

传媒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山东第一医科...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下肢力线调整区域对胫骨高位截骨后膝关节功能及运动学的影响
2025年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力线调整会影响膝关节后倾、髌骨高度等,另外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过程中根据不同内翻畸形力线调整也有差异,目前负重位力线调整差异对术后膝关节相关指数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仍存争议。目的:探究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过程中力线调整区域对术后膝关节功能及关节运动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并且接受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患者76例,男33例,女43例,均为单膝。以胫骨平台外侧缘视为100%,膝关节中央髁间嵴位置为0%,根据患肢负重位力线经过外侧平台区域的不同分为2组:力线经胫骨平台外侧0-29%的区域归为A组(39例),30%-40%归为B组(37例)。分析术前、术后的胫股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后倾角以及髌骨高度的改变;通过疼痛数字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症状和功能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胫骨后倾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均较前增大(P<0.05),胫股角较术前减小、髌骨高度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年两组间胫骨后倾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胫股角、髌骨高度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段HSS膝关节评分均优于术前,并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两组间术后1周、3个月的HSS膝关节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B组优于A组(P<0.05);③术后膝关节疼痛数字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④结果表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中早期膝关节功能及症状明显改善,随着负重位力线外移,膝关节相关参数发生变化;术后1年随访时B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A组;术后更远期膝关节功能及临床差异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位长强于洪建刘宁宁张寅啸
ODF1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ODF1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01—2021-12;胃肠道NEN标本254例,包括168例神经内分泌瘤(NETs)和86例神经内分泌癌(NEC)。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ODF1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ODF1在168例NETs中全部弥漫阳性表达,在86例NE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4.4%,而且均为局灶阳性染色。ODF1在胃肠道NETs和NEC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F1的表达随着NEN分级增高、T分期增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增加而降低(P<0.05)。ODF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单因素COX分析显示ODF1阳性NEC患者的预后较好,多因素COX分析显示ODF1表达不是NEC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ODF1在胃肠道NETs中表达显著高于NEC。ODF1水平随着NEN分级增高、T分期增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增加而降低,对预后预测有一定价值。
李新军刘敏李柏成刘蒙蒙刘宁宁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免疫组化预后
青藤碱通过调控FABP4干预大鼠骨关节炎
2025年
目的:观察青藤碱(SIN)对骨关节炎(OA)大鼠滑膜组织中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的影响,探究SIN对OA的治疗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症提供新思路。方法:构建O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OA组、OA+SIN-L组(50 mg·kg^(-1))、OA+SIN-M组(100 mg·kg^(-1))、OA+SIN-H组(200 mg·kg^(-1))和OA+泼尼松(PDN)组(5 mg·kg^(-1)),手术造模3周后给予相应药物4周进行治疗。造模给药期间,热板实验检测大鼠膝关节疼痛情况,同时检测大鼠关节肿胀度。给药结束后采集关节周围组织进行关节病理学观察,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FABP4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FABP4蛋白在关节滑膜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OA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和FABP4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关节肿胀度显著升高(P<0.01),热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FABP4蛋白表达和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1);同时滑膜组织中炎性浸润显著增多,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5,P<0.01)。与OA组比较,SIN给药组大鼠血清中脂代谢指标逐渐恢复正常(P<0.05,P<0.01),同时炎症因子和FABP4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大鼠关节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P<0.01),热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P<0.01),关节滑膜组织中FABP4蛋白表达和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P<0.01),同时滑膜组织中炎性浸润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SIN对OA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调FABP4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张诗淇赵军刘宁宁张宇赵溢斐刘姣于洪建
关键词:青藤碱骨关节炎肥胖滑膜组织
膝关节镜术后近平滑念珠菌合并细菌感染1例
2025年
膝关节感染是关节镜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原体以细菌为主,真菌感染较为少见,其中近平滑念珠菌是一种非白念珠菌,主要定植于身体皮肤表面,因症状不典型且与细菌感染的表现相似等,导致诊疗困难,极易发生漏诊,如未得到及时的诊治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念珠菌血症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其感染率及耐药率呈逐步上升趋势[1-2],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张寅啸位长强刘宁宁于洪建
关键词:膝关节近平滑念珠菌关节镜术后
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炎1例
2024年
晚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 with progressive arthropathy,SEDT-PA)是一种罕见的、非炎性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软骨发育不良疾病,最早于1982年由Wynne-Davies等[1]报道。SEDT-PA发病机制未明,与WNT1可诱导信号转导途径蛋白3(Wnt1-inducible signaling pathway protein 3,WISP3)等基因突变有关[2,3],基本病理改变为持续的软骨丢失和骨破坏,终末期可引起严重的多关节丧失功能[4],同时SEDT-PA患者多合并脊柱发育异常及中轴关节病变、力线异常[5,6]等,以上因素均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难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传统手术难度极大,一直被认为是关节置换手术“高地”。
刘宁宁耿霄李子剑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基本病理改变骨关节炎软骨发育不良非炎性
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背景: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如术后膝前痛等逐渐困扰着患者及术者。初次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对术后疼痛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目的目的:探讨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对术后膝前痛发生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方法:按照严格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58例拟同期行双侧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术中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侧给予去神经化处理,对照侧未行此操作。余手术操作均相同,手术均为同一经验丰富的关节外科医师同期完成,均使用同样的膝关节假体。术前、术后评估均由同一熟悉查体及功能评分的评估者完成。患者及评估者均对分组情况不知,术中均不给予髌骨置换。采用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WOMAC)及VAS评分等评估手术效果。结果结果:58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2个月因心源性猝死失访,其余患者均完整参与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其中男12例,女45例,年龄57-80岁,平均68.7岁。两组患者在KSS评分、WOMAC、ROM及VA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论:髌骨去神经化在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减少膝前痛的发生及功能恢复并无作用。
刘宁宁王远贺田少奇杨旭孙康
关键词:髌骨膝前痛全膝关节置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