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洁
- 作品数:8 被引量:67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单侧面部蠕形螨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 陈丽洁梁景耀刘炜玉田歆邵蕾潘清丽刘玉梅王建琴
- 皮肤Rosai-Dorfman病被引量:2
- 2017年
- 患者,女,43岁。主诉:左侧面颊部红斑丘疹7月余。现病史:患者7月前无自觉症状发现左侧面颊部红色丘疹、红斑,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日晒后发红明显。无畏寒、发热等不适,皮疹逐渐扩大,
- 邵蕾田歆陈丽洁王建琴
- 关键词:皮肤
- 红斑型天疱疮误诊1例
- 2020年
- 报告红斑型天疱疮误诊1例。患者女,42岁,全身红斑、鳞屑1年。皮肤科检查:面部对称性水肿性红斑,上覆黄白色细痂屑;躯干、四肢见环形浸润性暗红斑,边缘稍隆起,中央消退见褐色色沉,边界清楚,腹部红斑基础上见3个黄豆大小的水疱,疱液清亮,疱壁松弛,尼氏征可疑阳性。天疱疮抗体Dsg1、Dsg3均阳性。面部皮损组织病理结果示:角化不全,角质层及棘层上部裂隙,可见棘突松解现象。直接免疫荧光:棘层上方IgG网状沉积。诊断:红斑型天疱疮。予泼尼松片、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后,面部红斑减轻,躯干皮损消退后出院,随访1年皮疹无复发。
- 潘清丽陈荃陈荃陈丽洁邵蕾李俊龙陈丽洁
- 关键词:红斑型天疱疮误诊
- 痤疮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7年
-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整个过程。研究表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均参与了痤疮的炎症反应,其中皮肤屏障功能的改变,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炎症小体的活化,固有免疫分子的调节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痤疮的炎症反应。此外,体内T、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也可诱导免疫应答,引起痤疮的炎症反应。深入了解痤疮的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开发潜在的治疗靶点,为痤疮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手段。
- 邵蕾邵蕾陈丽洁梁景耀王建琴
- 关键词:寻常痤疮免疫TOLL样受体适应性免疫炎症
- 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6
- 2018年
- 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不仅与雄激素介导的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成分改变、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炎症反应有关,遗传因素以及饮食习惯也是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饮食因素可经胰岛素及IGF-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痤疮发病,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上调转录因子p53被认为是治疗痤疮的关键。本文综述痤疮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诊治以及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 潘清丽邵蕾邵蕾王建琴
- 关键词:痤疮发病机制炎症TRAILTP53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特应性皮炎基因表达研究
- 目的:通过二代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研究中重度AD患者皮损、非皮损转录基因表达的差异,阐述AD发病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特征.方法:运用RNA-seq技术对5名中重度AD患者皮损、非皮损的转录组进行比较,筛选其差异...
- 陈丽洁
- 继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 2019年
- 报告1例继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76岁,因左小腿结节1月余就诊。皮肤专科检查:左小腿可见多个2~5cm大小淡褐色结节,压痛明显,左侧腹股沟可扪及一大小约2cm×2cm大小淋巴结,质软,活动度一般,无压痛,余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弥漫较大淋巴细胞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异形明显,核大深染,胞浆丰富,病理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D20弥漫阳性(+++);Bcl-6(+++);MUM-1部分阳性(++);Ki-6780%~90%(+)。FISH基因检测:BCL6基因发生断裂。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ⅣB期。予R(利妥昔单抗)+miniCHOP方案(美罗华+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化疗1次,后患者家属放弃治疗,患者2个月后死亡。
- 邵蕾邵蕾吴江方锐华田歆陈丽洁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以皮肤结节为首发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邵蕾吴江方锐华陈丽洁田歆王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