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慧玲

作品数:7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患儿
  • 2篇新生儿
  • 2篇血清
  • 2篇酸性蛋白
  • 2篇胶质
  • 2篇肺炎
  • 2篇肺炎支原体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血症
  • 1篇低剂量
  • 1篇新生儿黄疸
  • 1篇新生儿脑损伤
  • 1篇心肌
  • 1篇心肌酶
  • 1篇心肌酶谱
  • 1篇血清CRP水...
  • 1篇血性
  • 1篇亚群
  • 1篇乙酰半胱氨酸

机构

  • 7篇延安大学

作者

  • 7篇冯慧玲
  • 3篇姜泓
  • 2篇薛峥峰
  • 2篇宋建刚
  • 2篇雷娟娟
  • 1篇冯孝强
  • 1篇郝静静
  • 1篇白媛
  • 1篇齐延平

传媒

  • 2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国国境卫生...
  • 1篇中国药物应用...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清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与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系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与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46例HIE足月儿为观察对象,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HIE组(n=13)、中度HIE组(n=21)和重度HIE组(n=12);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出生且无窒息及神经系统症状的30例足月儿为对照组。轻度HIE组患儿给予常规的三支持治疗(1.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2.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流灌注;3.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和三对症治疗(1.控制惊厥;2.降低颅内压;3.消除脑干症状);中、重度HIE患儿除了给予常规的三支持和三对症治疗外,同时于出生后6~72 h期间给予头部亚低温治疗,维持肛温在34~35℃。各组受试者均于出生第1、3、7天采集外周静脉血1.5~2.0 mL,置于干燥促凝管中,凝血后以3200 r·min^(-1)离心5 min,取血清-70℃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FAP、UCH-L1水平,比较各组受试者出生第1、3、7天血清GFAP、UCH-L1水平差异,并观察血清GFAP、UCH-L1水平与足月儿HIE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出生第3天,轻度HIE组患儿血清GFA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出生第1、3、7天,中度HIE组、重度HIE组患儿血清GFAP、UCH-L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HIE组患儿出生第1、3、7天的血清UCH-L1水平及出生第7天的血清GFA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HIE组,重度HIE组患儿出生第1、3、7天的血清GFAP、UCH-L1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HIE组(P<0.05)。重度HIE组患儿出生第1、7天的血清UCH-L1水平及出生第1、3、7天的血清GFAP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度HIE组(P<0.05)。中度HIE组、重度HIE组患儿出生第1、7天的血清GFAP水平显著高于出生第3天(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出生第1、3、7天,血清GFAP水平与HIE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740、0.526、0.902,P<0.05),血清UCH-L1水
张琦姜泓冯慧玲
关键词: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缺氧缺血性脑病足月儿
蒙脱石散联合止泻保童颗粒对腹泻患儿血清CRP水平及心肌酶谱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研究蒙脱石散联合止泻保童颗粒对腹泻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心肌酶谱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腹泻患儿,39例采取蒙脱石散治疗(对照组),39例采取蒙脱石散联合止泻保童颗粒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有关症状改善时间和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RP及心肌酶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止泻时间、大便恢复至正常时间、退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泻患儿经蒙脱石散联合止泻保童颗粒治疗较单用蒙脱石散能更有效降低患儿血清CRP水平,改善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患儿的临床症状可快速恢复,临床疗效更好。
雷娟娟冯慧玲郝静静张渊韬薛峥峰
关键词:蒙脱石散腹泻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
新生儿脑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新生儿脑损伤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围生期多种病因均可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目前,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但大部分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因此,寻找和发现早期的新生儿脑损伤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常见的新生儿脑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张琦姜泓冯慧玲
关键词:新生儿脑损伤生物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TAU蛋白激活素AS100Β蛋白
玉屏风颗粒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疗效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10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乙酰半胱氨酸治疗)51例和试验组(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51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消退时间、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08%(49/51)高于对照组的82.35%(42/51)(χ^(2)=4.993,P=0.025)。试验组患儿咳嗽、发热、喘息、啰音消退时间[分别为(5.35±0.89)d、(3.23±0.65)d、(2.67±0.58)d、(5.74±0.78)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6.12±1.32)d、(4.01±0.96)d、(3.54±0.84)d、、(6.45±1.12)d](t=3.454、4.805、6.087、3.715,均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分别为(65.87±7.23)%、(36.87±7.23)%、(1.47±0.42)、(61.23±6.18)%、(31.23±6.12)%、(1.26±0.25)]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54.46±5.59)%、(26.45±5.59)%、(0.95±0.24)、(54.14±5.37)%、(26.14±5.37)%、(0.93±0.2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t=3.484、4.252、3.068,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80%(5/51)、5.88%(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713)。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疗效良好,能够更快缓解症状,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且安全性良好。
冯慧玲王凯悦宋建刚薛峥峰
关键词:玉屏风颗粒乙酰半胱氨酸肺炎支原体肺炎T淋巴细胞亚群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儿童脑脊液肝素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不良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脑膜炎(PM)患儿脑脊液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及其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01-2016-10我科治疗的急性PM患儿33例和病毒性脑膜炎(VM)患儿45例分别纳入PM组和VM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治疗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3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统计所有患儿脑脊液HB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结果:PM组脑脊液HBP显著高于VM组和对照组(均P<0.05),脑脊液HBP诊断P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6,显著大于PCT、CRP和WBC(均P<0.05),脑脊液HBP诊断PM的cut-off值为≥27ng/ml,对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7.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HBP是PM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脊液HBP可用于患儿急性PM诊断及预后情况评估。
雷娟娟冯慧玲齐延平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预后
低剂量维生素D辅助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7
2023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维生素D辅助蓝光治疗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86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43)和对照组(n=143)。对照组采取蓝光治疗,观察组采取蓝光联合低剂量维生素D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光疗持续时间、血清胆红素和25-(OH)D水平,以及再次治疗、维生素D缺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1~3d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49、7.736和5.304,P<0.05)。观察组光疗持续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t=4.868,P<0.05),再次治疗率较对照组低(χ^(2)=19.928,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25-(OH)D水平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出院前观察组25-(OH)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8.679,P<0.05),维生素D缺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7.727,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4.41%)高于对照组患儿(8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1,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为发热、皮疹、腹泻、青铜症,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4.20%)低于对照组(1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4,P<0.05)。结论低剂量维生素D辅助蓝光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缩短光疗持续时间,提高25-(OH)D水平,减少蓝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增强黄疸的治疗效果。
冯慧玲冯孝强李帆白媛杨莹莹姜泓张渊韬
关键词:维生素D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177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病原学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特征,为预防和诊治积累资料。方法采用机械抽样法,按住院先后顺序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电子化病案管理系统中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儿科住院治疗年龄29d~14岁的确诊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177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呼吸道病原联检等检查结果,分别按年龄、季节、年份分组,分析患儿的病原学特征。结果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26.87%,呼吸道合胞病毒14.76%,腺病毒12.56%,流感病毒1.86%,肺炎衣原体0.62%,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全年阳性率较高,7、8、9月阳性率更高,分别为44.55%、49.59%、48.84%;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在5、6、7月阳性率较低,分别为11.98%/4.69%、7.69%/5.38%、4.95%/3.96%;流感病毒在1、2、10、11、12月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74%、4.95%、3.95%、3.00%、4.40%。婴儿组肺炎支原体阳性率(17.85%)低于幼儿组(29.20%)、学龄前组(31.63%)及学龄期组(3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细菌感染率(17.16%)低于幼儿组(26.40%)、学龄前组(25.05%),学龄期组(15.86%)低于幼儿组(26.40%)、学龄前组(2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发病季节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菌种类不同,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
宋建刚冯慧玲梁小延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儿童肺炎支原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