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玉
- 作品数:11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保护作用。方法 1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ham组),SAP组和SAP+ucMSCs组,每组45只。采用5%牛磺胆酸钠(0.1ml/100g)逆行胰管注射的方法制作大鼠SAP模型,SAP+ucMSCs组通过尾静脉注射CM-Di I标记的ucMSCs(1×10~7个/kg)。各组于术后12、24、72h处死取材,统计大鼠死亡率,HE染色观察各组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荧光显微镜观察ucMSCs定植情况,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ucMSCs可定植在胰腺组织的损伤区域,可降低72h SAP大鼠的死亡率(SAP组为66.7%,SAP+ucMSCs组为20.0%)。ucMSCs移植后大鼠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明显降低(P<0.01),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炎性因子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抗炎因子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胰腺组织损伤和炎症程度。
- 吴东叶孙红玉杨冠肖和达刘卫辉梁鸿寅杨莉汤礼军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炎症
- 膳食纤维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18年
-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快、病程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急性胰腺炎时早期预防肠屏障功能紊乱是预防远期感染并发症的关键环节之一。膳食纤维(DF)作为不可消化的糖类聚合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慢性疾病的治疗,如糖尿病、肿瘤等,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具体用法尚无定论。本文综述了目前已报道的临床研究和Meta分析结果,为急性胰腺炎时使用膳食纤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林宁孙红玉陈亭屈琳琳汤礼军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膳食纤维肠屏障功能肠道动力
- 腹腔引流穿刺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引流(APD)时机对伴有大量腹腔积液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病程转归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住的107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于人院后一周内行腹腔穿刺引流术,将其分为APD组(66例)和非APD组(41例)。其中APD组依据穿刺时间分为0-2天(48h内)、3~5天和6~7天三个亚组。分析比较两组及APD各亚组间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进阶率、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器官衰竭及炎症状态等相关指标。结果非APD组有22例患者于4周内进阶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进阶率为53.7%,病死率为22.0%;APD组有21例患者于4周内进阶行PCD治疗,进阶率为31.8%,病死率为9.1%;APD组内0-2天亚组患者的进阶率为6.9%,患者住院其间病死率为0。与其他组相比,0~2天亚组患者不但进阶率和住院其间病死率明显降低,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也明显减少,而且住院后1周时炎性指标、器官功能衰竭状况以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好转(P〈0.05)。结论APD可有效治疗伴有明显腹腔积液的SAP患者,48h内穿刺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48h内穿刺引流是APD治疗伴有大量腹腔积液SAP患者的最佳时间窗。
- 苏江林黄竹孙红玉汤礼军
- 关键词:腹腔穿刺引流重症急性胰腺炎胰源性腹水
- 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被引量:4
- 2018年
-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以广泛炎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暴发为特征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性疾病,巨噬细胞在其演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腹腔巨噬细胞作为腹腔内最主要的免疫细胞,不仅是应激源通过腹腔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还能通过其不同极化状态的调控,发挥维持炎症反应平衡,促进组织修复与重塑等多种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可与急性胰腺炎患者产生的腹腔积液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急性胰腺炎的发展、扩散及消除。笔者对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在急性胰腺炎疾病演进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 刘若鸿孙红玉周菁汤礼军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炎症腹腔巨噬细胞极化
- 微RNA作为胰腺疾病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8年
- 微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控制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发现,miRNA不但在胰腺疾病中异常表达,而且在疾病发生、进展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iRNA有望作为胰腺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新的生物标志物。该文就miRNA在胰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刘春雨刘若鸿杨屹孙红玉孙红玉
- 关键词:微RNA胰腺疾病标志物
- 急慢性胰腺炎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8年
- 急慢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在急慢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最新研究表明,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白细胞介素-33(IL-33)等在胰腺炎的病理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受到多级调控。免疫细胞不但具有感应微环境的能力,还可对内源和外源分子的危险信号做出反应,在胰腺炎的发生和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胰腺炎免疫调控机制的深入解读,有望为其有效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靶标。本文就急慢性胰腺炎相关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屈琳林易湘孙红玉黄竹汤礼军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高迁移率族蛋白1白细胞介素-33
- 早期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探讨早期腹腔穿刺引流(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质粒标记有绿色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E.coli mark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E.coli)灌饲给SD大鼠,使其成功定植于大鼠肠道。将定植了GFP-E.coli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P组和APD组,每组12只。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作大鼠SAP模型。SAP造模后于右下腹留置腹腔引流管,为APD治疗组。造模后24 h无菌条件下取材并处死。对比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液、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s,MLN)、胰腺组织细菌移位情况,以及血清炎性因子CRP、TNF-α及IL-1β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P组及APD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液、MLN及胰腺组织细菌移位程度,血清内毒素水平,以及血清炎性因子CRP、TNF-α及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SAP组比较,APD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早期APD能减少SAP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全身炎症水平,并可能因此改善SAP。
- 杨冠吴东叶肖和达梁鸿寅孙红玉汤礼军
- 关键词:细菌移位腹腔穿刺引流重症急性胰腺炎
- 一种肝组织诱导性水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 本发明属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领域,公开了肝组织诱导性水凝胶材料一种肝组织诱导性水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途,一种肝组织诱导性水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B.大鼠肝脏ECM水凝胶的制备:将脱细胞肝脏组织冷冻干燥后做成...
- 孙红玉汤礼军田伏洲梁成霄吴印泽罗皓王攀屈琳林李凤君
- 文献传递
- 早期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索早期腹腔穿刺引流(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P组和APD组,每组12只。SAP组和APD组大鼠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SAP模型,APD组大鼠右下腹留置腹腔引流管,Sham组大鼠不注射药物,仅在腹腔内留置引流管后关腹。术后12h取材,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并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分泌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巨噬细胞表型极化情况,qPCR检测腹腔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D163、CD206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AP组比较,APD组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促炎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明显降低,而抗炎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SAP组比较,APD组腹腔巨噬细胞中CD163阳性细胞明显增多,TNF-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腹腔细胞中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63、CD206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TNF-α、iNOSmRNA的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穿刺引流可通过增加腹腔巨噬细胞的M2极化抑制炎症反应,进而起到缓解SAP病情的作用。
- 刘若鸿刘春雨张誉凡孙红玉汤礼军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巨噬细胞极化
- 肝脏基质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制备肝脏基质水凝胶并评价其体外细胞毒性,以期为后续该水凝胶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Triton X-100和SDS法制备大鼠肝脏脱细胞基质,对其进行HE染色和DNA含量测定;将肝脏脱细胞基质溶解制备成肝脏基质水凝胶,对其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扫描电镜检测;在水凝胶表面培养肝细胞BRL-3A,采用Live/Dead染色、Alamar Blue法和细胞骨架染色,研究其细胞毒性、增殖情况及黏附行为。结果组织学和DNA含量检测显示获得了理想的肝脏脱细胞基质材料,该材料经溶解后可制备成温敏性水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其呈网状多孔结构。细胞毒性实验显示该水凝胶材料有利于肝细胞的存活,并能促进肝细胞的黏附和增殖。结论成功制备了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肝脏基质水凝胶,有望作为可注射性水凝胶材料应用于终末期肝病的临床治疗。
- 梁成宵古瑞李婷杨冠吴东叶屈琳林李凤君田伏洲田伏洲
- 关键词:水凝胶肝细胞细胞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