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伟波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预后
  • 1篇柔红霉素
  • 1篇乳酸脱氢酶
  • 1篇通路
  • 1篇去甲
  • 1篇去甲氧柔红霉...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单核细...
  • 1篇完全缓解率
  • 1篇淋巴

机构

  • 3篇保定市第一中...

作者

  • 3篇黄伟波
  • 2篇姚海英
  • 2篇李宝静
  • 2篇李明炜
  • 1篇刘晓蕾
  • 1篇蔡怡
  • 1篇王炜
  • 1篇林鹏
  • 1篇杨小娜
  • 1篇王欢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8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非经典性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以Rel-B为标志的非经典性NF-κB信号通路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48例B-ALL病人的骨髓标本作为研究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NF-κB家族成员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定量分析B-ALL细胞核中NF-κB DNA结合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B-ALL细胞体外单独或与骨髓基质细胞(hBMSC)共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率。结果:ALL-B细胞中的NF-κB家族成员mRNA,包括Rel A、Rel B、p50和p52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NF-κB活性的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显著的差异(P>0.05);B-ALL细胞单独培养以及与hBMSC共培养后Rel A^+/Rel B-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的高于Rel A^+/Rel B^+细胞组(P<0.05);两组细胞单独培养与和h BMSC共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率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以Rel B为标志的非经典性NF-κB信号有望作为治疗BALL的一个新靶点。
刘晓蕾蔡怡李宝静黄伟波
关键词: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F-ΚB信号通路RELREL
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AMC)对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初诊MM病人为研究对象。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病人入院时AMC,并根据AMC水平将80例病人分为AMC减低组(n=7)、AMC正常组(n=54)和AMC升高组(n=19)。另外根据病人3年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62)和死亡组(n=18)。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MM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AMC水平病人的生存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外周血AMC对MM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MC减低组、AMC正常组和AMC升高组白蛋白、血红蛋白和LD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Durie-Salmon(DS)分期、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D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死亡组AMC高于生存组[(0.83±0.23)×10^(9)/L比(0.48±0.17)×10^(9)/L](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SS分期、DS分期、LDH和AMC水平是MM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4、1.96、1.50、1.41,P<0.05),白蛋白水平是MM病人预后的保护因素(HR=0.76,P<0.05);AMC正常组3年生存率高于AMC升高组高于AMC减低组(log-rankχ^(2)=10.76,P<0.05);外周血AMC预测MM病人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5%CI:(0.82,0.96),灵敏度为83.30%,特异度为90.32%。结论外周血AMC是MM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且对MM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黄伟波李宝静姚海英李明炜高婷婷王欢郝佳蕾李梦亚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预后白蛋白乳酸脱氢酶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成人初治非M3型AML的完全缓解率及不良反应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比较3种不同化疗方案(柔红霉素、国产去甲氧柔红霉素、进口去甲氧柔红霉素分别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初治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完全缓解率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1例成人初治非M3型AM L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3组:A组:应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17例);B组:应用国产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24例);C组:应用进口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30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完全缓解率(86.67%)显著高于A组(52.94%)和B组(70.83%),B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A组(P<0.05)。3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感染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去甲氧柔红霉素对非M3型AM L患者的疗效优于柔红霉素,尤其进口药物的临床疗效更高;柔红霉素与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均在可控范围,故二者均可作为治疗AML患者的一线药物,患者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选择更为合适的药物。
林鹏王炜黄伟波李明炜杨小娜姚海英
关键词:柔红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