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莲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河池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预后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性
  • 1篇代谢性酸中毒
  • 1篇蛋白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液
  • 1篇乙肝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预后不良
  • 1篇原体
  • 1篇中毒
  • 1篇人类免疫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肾病
  • 1篇肾病早期
  • 1篇生化

机构

  • 4篇河池市人民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薛莲
  • 1篇黄强
  • 1篇蓝晨
  • 1篇张群先
  • 1篇韦叙
  • 1篇刘爱菊
  • 1篇梁慧娜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右江医学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06例HIV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特征及预后不良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HIV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特征及预后不良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池市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3年12月106例HIV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一般人口特征、合并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壮族与其他民族在HIV-TSM感染恶化进展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症中脓毒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在好转组和恶化组的构成比中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中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脓毒血症与恶化特征有相关性;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血小板减少是恶化的独立风险因素(HR=2.955,95%CI=1.304~6.699;P=0.009),代谢性酸中毒是恶化的独立风险因素(HR=6.219,95%CI=2.740~14.116;P<0.001)。Kaplan-Meier分析提示血小板减少与HIV-TSM恶化预后相关(Log-Rand,χ^(2)=11.511,P<0.001),代谢性酸中毒与HIV-TSM恶化预后相关(Log-Rand,χ^(2)=44.847,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小板减少联合代谢性酸中毒AUC为0.794(P<0.001,95%CI:0.690~0.892)。结论广西西北部壮族人群与其他民族相比在HIV-TSM感染预后不良上具有统计学差异,血小板减少和代谢性酸中毒是HIV-TSM感染预后不佳的独立风险因素。
韦叙蓝晨蓝晨薛莲韦帅薛莲韦浩飞梁丽花黄强梁慧娜黄强梁慧娜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预后壮族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
血液联合尿液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生化检验中的诊断效能
2024年
目的探究血液联合尿液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生化检验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5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观察组)及47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接受血液联合尿液生化检验,对比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液及尿液生化检验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血液联合尿液生化检验诊断效能更高(曲线下面积为0.980,95%CI:0.969~0.988,灵敏度为91.80%,特异度为98.52%)。结论糖尿病肾病早期生化检验中血液联合尿液生化检验的诊断价值较高。
莫丽锦梁家燕薛莲韦柳曼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血液尿液生化检验
桂西北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桂西北地区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桂城市人群、农村人群和流动人群有性经历的女性2212例,其中包括未婚女性。结果本次调查共检出女性下生殖道的感染774例,检出率为35.0%,感染率较高的为HPV、加德纳菌、解脲支原体和真菌。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有差异。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洗浴方式、性伴侣个数、性交是否使用安全套、经期性交和阴道冲洗也是影响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不同年龄段人群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有差异,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刘爱菊石德敏薛莲
关键词:下生殖道感染女性病原体
免疫球蛋白三项联合预测乙肝伴肝衰竭预后的临床价值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三项联合检测对乙肝伴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乙肝伴肝衰竭患者80例。于患者出院前1 d测定IgA、IgG、IgM水平。随访12个月,分析随访期间患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肝细胞大量再生超过坏死)、预后不良组(肝细胞大量坏死、死亡)。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免疫球蛋白三项联合检测对乙肝伴肝衰竭的预测价值,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结果在8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51例(63.75%),预后不良29例(36.25%),其中死亡17例(21.25%),肝细胞大量坏死12例(15.00%);预后良好组的肝衰竭晚期占比为3.92%,低于预后不良组的34.48%,且预后良好组的IgA、IgG、IgM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分期、IgA、IgG、IgM与预后不良存在关联性(P<0.05);IgA、IgG、IgM三项联检预测乙肝伴肝衰竭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90.6%,特异度为89.5%,较三项单独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更高。结论IgA、IgG、IgM与乙肝伴肝衰竭预后有较高关联性,联合检测上述三项指标有利于预测预后。
薛莲张群先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衰竭免疫球蛋白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