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森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出版社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科技期刊
  • 1篇大学学报
  • 1篇性别比
  • 1篇院士
  • 1篇知识共享
  • 1篇融合型
  • 1篇生产力
  • 1篇生产力视角
  • 1篇思维
  • 1篇思维模式
  • 1篇期刊论文
  • 1篇自然科学
  • 1篇字面
  • 1篇字面含义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创新
  • 1篇写法
  • 1篇两院院士
  • 1篇论文统计
  • 1篇科技期刊编辑

机构

  • 8篇清华大学出版...
  • 1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刘森
  • 1篇姚远
  • 1篇王强
  • 1篇赵廓

传媒

  • 7篇编辑学报
  • 1篇科技与出版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AIGC对科技期刊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2025年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技术在学术科研、科技论文产出和科技期刊运营中日益广泛应用,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挑战:AIGC催生大量稿源,加大稿件审核数量和难度;缺乏针对科技期刊领域的专用AIGC工具,同时性能欠佳;缺少学术出版中使用AIGC的具体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科技期刊对国内AIGC开发提供数字基座的支撑能力不足。因此,我国科技期刊需要积极引入AIGC工具,提升运营效率;与大模型公司通力合作,打造专业对口的AIGC工具;脚踏实地,制定可行的学术出版AIGC使用规范;建设统一的国家级科技期刊论文存储和查阅平台,为国内AIGC研发持续提供高质量数据,并引入AI技术实现智能导读和问答,消除语言壁垒,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刘森赵廓
关键词:科技期刊
从新质生产力视角探析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年
科技期刊作为出版业的有力生产板块,肩负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属性和创新需求,逐渐成为出版业赋能新发展、焕发新质态的重要阵地之一。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互依存、共同进步。本文阐述了科技期刊的创新引领和学术传播作用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科技期刊创新的有利条件,结合新时代需求总结了科技期刊孕育自身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刘婉琪刘森
关键词:科技期刊
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的思维模式与工作能力被引量:1
2025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各行各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科技期刊作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出版载体,在坚定文化自信和践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培养思想觉悟高、思维模式优、工作能力强的编辑人才。本文阐释了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的内涵与担当,基于“认知—思维—行为—结果”循环链和黄金圈法则提出适用于编辑工作的2种思维模式,分析了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应锤炼的4种工作能力,为培养新时代高质量编辑人才提供建议。
刘婉琪刘森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文化创新
“性别比”的数值写法
2023年
笔者在某本科技期刊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这种写法在一些人口普查公报上也出现过,感觉存在2个问题:1)无论是按“性别比”的字面含义或者括号中的解释文字“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理解,这个值都是比值,不可能是105.07,合理值应该是个位数;2)“以女性为100”本身就是病句。在“术语在线”网站(https://www.termonline.cn/)上查到与“性别比”相关的2个词条。
刘森
关键词:个位数字面含义科技期刊病句性别比写法
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在本校期刊发文的初步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截至2014年,76名清华大学两院院士中的62名院士在《清华大学学报》等11种本校期刊发文883篇,其中当选院士前366篇,当选院士后517篇;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文629篇,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发文129篇,两刊合计758篇,占11种期刊院士总发文数的85%以上。这表明,清华大学期刊既面向国际,又立足本校,形成了对教学科研全方位的立体支撑,并在展示与引领学术研究潮流、记载和传承科学文化、培养学术顶尖人才、扶持学术新秀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也表明了《清华大学学报》与学校高水平学术成就的高关联性和高依存度,从而构筑了我国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术平台。该统计分析也在如何正确认识高校学报百年发展史和进一步发掘学报作为本校科学编年史册的功能方面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王强姚远刘森
关键词: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统计
对国家级科技期刊论文公共平台建设的思考被引量:2
2024年
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初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经过市场化运作,克服了单刊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困难,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知名大型文献数据库公司应运而生。与西方国家类似,商业化文献平台在国内已成为主流,但公益性和普惠性不足,成为现实难题。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科技期刊和文献平台的现状,分析科研热点、科研环境和科技期刊出版的变化如大模型竞争激烈、美西方发动科技战和炒作对华脱钩、OA出版稳步推进等,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提出有必要尽快建设国家级科技论文公共平台,主要提供存档和查阅服务,并给出了初步方案。国家级平台与商业化平台相辅相成,前者担当知识共享的自主数字基座,后者面向市场需求发挥快速多样的开发能力,共同支撑中国科技期刊繁荣发展。
刘森
关键词:科技期刊知识共享
“颜宁之惑”对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的启示被引量:3
2022年
针对颜宁在微博上对学术期刊出版的质疑,分析了主推SCI英文期刊的国际出版集团办刊模式暴露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在科研评价制度和办刊路径受到西方较大影响的现状,提出了“颜宁之惑”对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的启示:科研评价中切实破除“唯SCI”“唯论文”,避免以刊评文;科技期刊评价摆脱SCI主导;抓好论文编修,切实服务科研人员;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统筹规划,促进各层次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防止市场化条件下科技期刊的过度商业化,创建普惠的学术交流平台,走出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发展道路。
刘森
关键词:科技期刊SCI
做强中国科技期刊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被引量:5
2021年
随着国家对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视,中国科技期刊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学习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先进方法的同时,需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科研需求出发进行规划和采取措施。本文结合国家已经推出的各项政策,尝试对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的原则和重大措施进行探讨。中国科技期刊应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促进学术交流为目标,以提高所发表论文水平和加强论文传播力度为抓手,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期刊发展道路,迫切需要建立良好科研氛围,集中力量建设公益性的统一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因刊施策实现差异化发展。
刘森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研氛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