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 作品数:30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济宁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9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临床诊治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CINⅢ)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2000—2007年住院治疗的95例CINI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浸润癌再行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平均随访48个月(6—84个月),截止2005年6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应加强对年轻及无症状患者的筛查工作;CINⅢ患者可首选宫颈锥切术,术后密切随访。
- 钱华李亮高冉袁冬兰
- 关键词:宫颈锥切术全子宫切除术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17年
-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例BPDCN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2岁、72岁,均以多发性皮肤斑块就诊。组织形态学瘤细胞弥漫分布于真皮层,核形不规整、呈多形性,中等偏大、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胞质稀少。免疫组化:2例肿瘤细胞均表达CD4、CD56、CD43和CD123,其中1例部分表达TDT,2例均不表达CD34、CD117、MPO、CD68、PAX5、CD20、CD3和CD5。结论 BPDCN是一种临床上呈高度侵袭性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最常见侵犯皮肤,骨髓和淋巴结也可以受累,因其极为罕见,容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及急性白血病,但只要充分认识其组织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特征,还是可以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 李亮孙晓峰韩翠红周凤娟
- 关键词:治疗预后
-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被引量:1
- 2011年
- 患者女,84岁。右上肢肿块,逐渐增大,破溃;后右侧腋窝出现皮下肿块,右侧背部出现钱币状紫红色肿块6个月,患处无明显自觉症状。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可,无肿大淋巴结,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合临床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史冬梅许春燕严红霞李亮付洪军
- 关键词:淋巴瘤
- 马尾神经内分泌肿瘤MRI表现一例
- 2025年
-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发生于马尾神经罕见。本文报道了一例经病理证实的马尾神经N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MRI T_(1)WI上呈低、等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上方可见多发增粗迂曲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邻近下方终丝增粗伴强化,病理标本免疫组化CD56(+),Syn(+),CgA(+),S-100(灶+),CK(+),GATA3(-),Ki-67(+,约3%),病理结果为马尾神经内分泌肿瘤。
- 杨家帅郑宁邵硕李亮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磁共振成像
- 甲状腺微小癌127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9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27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27例甲状腺微小癌中乳头状癌123例,髓样癌4例。其中颈部淋巴结清扫15例,6例有转移,占40%(6/15)。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多并存于其他良性甲状腺疾病中,临床治疗以手术为首选,预后良好。
- 徐芳芳李亮卜宪敏陈章艳
- 关键词:微小癌甲状腺病理诊断
- 原发性双侧精囊黏液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1病例资料:患者男,7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尿线细而无力,有排尿等待现象,后出现尿道烧灼感,夜尿10余次,无肉眼血尿及血精。胃肠镜检查(-)。体格检查:耻骨上区隆起,轻微压痛。实验室检查: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1.910μg/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0.340μg/L,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4.62μg/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3.24μg/L,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11.90 U/mL,CA-199:20.00 U/mL,均在正常范围内。辅助检查:盆腔CT(图1A):双侧精囊区巨大不规则占位,病灶呈等密度及稍低密度,以低密度部分为主,CT值约16.07 HU,其内见散在点状钙化。
- 孙晨晨邵硕李亮郑宁
- 关键词:精囊磁共振成像
- 脂肪纤维瘤病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脂肪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6例脂肪纤维瘤病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4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6月~6岁,平均24.8月,表现为发生于手、足、胸壁、腰部、臀部和背部界限不清的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肿瘤由纤维性梭形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免疫组化: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6/6)、CD34(6/6)、bcl-2(4/6)和CD99(5/6),其中2例SMA灶性阳性,6例均不表达desmin、β-catenin、Myogenin和Myo D1。结论脂肪纤维瘤病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软组织肿瘤,较罕见,属于中间型肿瘤,容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只要充分认识其临床、组织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特征,往往可以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 李亮孙涛林凡忠王传国韩翠红周凤娟崔志宏
- 关键词: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膀胱器官相关性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3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膀胱器官相关性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PMP)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例膀胱PMP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有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组织形态上,病变多位于黏膜下,梭形细胞显著增生,排列紊乱,穿插于正常的膀胱肌层内,间质内常伴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易见;梭形细胞胞质丰富,核呈圆形、卵圆形或胖梭形,可见显著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可见黏液样变性。免疫组化:梭形细胞a-SMA(3/3)、calponin(3/3)、desmin(1/3)和h-caldesmon(1/3)(+),其中1例少数梭形细胞ALK和CK-pan(+);3例CD34、Dog-1、S-100、β-catenin、myogenin和MyoD1均(-)。结论膀胱器官相关性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是一种发生于膀胱的假肉瘤样良性病变,因其呈假性浸润生长模式,细胞有一定异型,有时易误诊为恶性软组织肉瘤,需要结合免疫组化鉴别。
- 李亮徐青霞韩翠红周凤娟崔文
- 关键词:膀胱临床病理
- 纵隔滤泡树突肉瘤2例被引量:1
- 2009年
- 李亮周凤娟韩翠红
- 关键词:病理特征
- IFN-γ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Smad7及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为阐明IFN-γ抗纤维化机制及治疗器官纤维化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终浓度为10ng/mL的IFN-γ作用MsC不同时间,又分别采用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间点MsCSmad7与Ⅳ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IFN-γ可显著增加MsC Smad7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而明显下调MsC ColⅣ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显示Smad7蛋白与ColⅣ蛋白间的变化存在高度负相关性。结论IFN-γ可能通过上调Smad7而减少MsC ColⅣ的生成,从而抑制肾小球硬化进展。
- 姜琳李亮高冉谢国柱陈琦
- 关键词:IFN-Γ系膜细胞SMA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