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路

作品数:9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省舟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3篇术后
  • 3篇内固定
  • 2篇切开
  • 2篇切开复位
  • 2篇疗效
  • 2篇颈椎
  • 2篇关节
  • 2篇关节镜
  • 2篇复位
  • 2篇成形术
  • 1篇单节段
  • 1篇单开门
  • 1篇单开门椎管成...
  • 1篇第10号染色...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再骨折
  • 1篇诊断符合率
  • 1篇治疗肱骨

机构

  • 9篇浙江省舟山医...

作者

  • 9篇王路
  • 5篇徐浩
  • 3篇赵嘉懿
  • 3篇钱晶晶
  • 2篇郑杰
  • 1篇王和平
  • 1篇何仕辉
  • 1篇宋肖舟
  • 1篇陈威
  • 1篇刘书华
  • 1篇叶峰

传媒

  • 5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三种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短期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21年
胫骨中下段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由于胫骨周围缺少肌肉保护,常见开放性或粉碎性骨折[1]。胫骨中下段骨折常用的手术方法有髓内钉固定、内侧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固定和传统的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固定。髓内钉固定的优点是可以早期负重,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感染等并发症较少;缺点是固定力臂不平衡,无法提供骨折端的绝对稳定,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2-3]。MIPPO固定的优点是皮肤切口小,对周围血运破坏较少,骨折愈合良好;缺点是手术时间较长,对周围皮肤刺激较大[4-5]。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的优点是可以直视下复位骨折断端,达到解剖复位;缺点是皮肤切口长,暴露范围广,破坏骨折断端血运,容易造成骨不连[5-6]。本研究通过与传统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比较,评价髓内钉固定与内侧MIPPO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
徐浩金成钱晶晶王路赵嘉懿
关键词:胫骨骨折髓内钉MIPPO切开复位
老年骨肉瘤患者术后组织中Kindlin-2、furin和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检测老年骨肉瘤患者术后组织中Kindlin-2蛋白(Kindlin-2)、弗林蛋白酶(Furin)和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的表达,分析三者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 78例骨肉瘤术后组织作为观察组,选择60例骨样骨瘤术后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中Kindlin-2、Furin和PTEN的表达。结果两组中Kindlin-2、Furin和PTEN表达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三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与肿瘤的最大径线、有无软组织浸润及不同Ennecking分期相关。观察组中Kindlin-2和PTEN、Furin和PTEN的表达均呈负相关性。结论老年骨肉瘤患者术后组织Kindlin-2和Furin高表达,PTEN低表达,不仅促进肿瘤的发生,还促进肿瘤的进展。Kindlin-2和Furin对骨肉瘤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TEN的表达有关。
刘书华王路赵嘉懿
关键词:骨肉瘤FURIN
颈后纵韧带骨化伴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收治合并颈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45~83岁,中位年龄64岁。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10例、黄韧带骨化8例。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及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1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使用ASI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观察脑脊液漏、喉返神经损伤、C5神经麻痹及颈部轴性症状等并发症,拍摄X线片观察术后颈椎屈曲指数变化。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中位数15个月。均未出现门轴断裂及再关门现象,前后路内固定稳定,未出现松动失效。有1例脑脊液漏,无喉返神经及C5神经根麻痹症状,2例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经康复锻炼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基本恢复。两组术后ASIA评分比术前改善(P<0.05),前路评分值比后路改善(P<0.05),两组术后颈椎屈曲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及后路手术治疗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过伸性损伤,均能有效维持脊椎稳定,使椎管彻底减压,脊髓神经恢复良好,但前路效果优良,应首选前路手术,而对于多节段骨化椎管狭窄的后路手术亦是有效的替代方式。
钱晶晶金成王路宋肖舟
关键词:颈椎过伸性损伤后纵韧带骨化内固定
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技术的骨缺损修复研究与应用
2014年
目的分析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技术治疗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来本院诊治的四肢粉碎性骨折术后骨缺损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B组),分别行自体髂骨植骨和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所致骨缺损。术后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并发症的发生及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优良率。结果两组均行6~12个月随访,平均(9.14±1.36)月,所有患者植骨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发热等并发症。A组15例骨缺损区愈合良好,住院时间平均(19.36±2.54)天,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67±1.52)个月,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评价标准,优12例,良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5%;B组18例骨缺损区愈合良好,住院时间平均(12.19±1.52)天,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61±1.13)个月,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评价标准,优16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B组骨缺损治疗效果显著优于A组。结论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较单纯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骨缺损更能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更加有效地减少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更高,骨缺损修复和功能重建效果更加显著。
王路郑杰徐浩
关键词:骨折骨缺损人工骨自体髂骨骨髓移植
MRI在ACL合并伤中对半月板损伤诊断评价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关节镜检查,评价术前MRI检查在前交叉韧带(ACL)合并伤中半月板损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因外伤致ACL损伤,术前阅读MRI检查,评估ACL损伤患者的半月板损伤情况,并术中关节镜检查确诊半月板损伤部位及损伤类型,进一步评价MRI诊断符合率。结果 MRI检查对内侧半月板损伤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诊断符合率,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MRI对内侧半月板前角和外侧半月后角的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在ACL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中,MRI对内侧半月板前角和外侧半月后角的诊断符合率较低,因此术前应更加仔细阅读MRI,以免漏诊。
叶峰金成钱晶晶王路王和平
关键词:MRI检查关节镜检查诊断符合率
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及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本院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SandersⅡ及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共66例,其中38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28例采用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优良率、影像学指标水平、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2.20±4.75) min,(27.28±4.02) 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86.09±6.30)min,(84.01±8.97) mL(P<0.05);观察组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为(1.57±0.3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2±0.89)分(P<0.05);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优良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B?hler角、Gissane角及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52%(P<0.05)。结论 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及Ⅲ型跟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出血量极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功能恢复良好。
何仕辉王路朱晓波
关键词:关节镜闭合复位切开复位内固定跟骨骨折
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与颈长肌及颈伸肌改变的关系
2025年
目的 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疗效与颈长肌及颈伸肌改变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行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80例,分析手术前后颈长肌及颈伸肌磁共振检查指标及随访疗效指标,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颈长肌及颈伸肌检查指标与随访疗效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疗效评估优秀49例,良好30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8.7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颈长肌容积显著少于术前(P<0.05);手术前后颈伸肌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颈长肌容积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呈负相关(P<0.05);但术后颈长肌容积与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无相关性(P>0.05);同时术后颈伸肌容积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术后疗效与颈长肌改变密切相关,但与颈伸肌无关。
刘宪翠王路徐浩候俊成陈威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疗效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危险因素及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危险因素及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01例,根据术后随访1年邻椎是否再骨折分为骨折组(47例)和无骨折组(5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评估脊柱骨盆参数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胸腰椎后凸角、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及手术椎体局部后凸角均可能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骨密度较低、腰椎前凸角较小及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较大均是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腰椎前凸角及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均可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风险预测,最佳cut-off值分别为40.1°、5.39 cm;同时两者联合预测AUC为0.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03%、85.48%,预测效能显著优于单一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除与椎体骨密度有关外,还受脊柱骨盆参数直接影响;其中腰椎前凸角与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联合预测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风险具有良好临床效能。
刘宪翠王路徐浩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骨盆
改良肱三头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改良肱三头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肱三头肌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20例,根据AO分型,A型6例,B型7例,C型7例。术后2~3 d即开始进行功能康复。结果 2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肘关节功能根据Cassebaum评分,优10例,良8例,中2例。术后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出现骨化性肌炎。结论改良肱三头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和可早期康复锻炼的优点,且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王路赵嘉懿郑杰徐浩
关键词:肱骨远端肱三头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