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 作品数:38 被引量:139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1
- 2019年
- 目的探讨Wiltse人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3例采用Wiltse入路TLIF技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病例。其中,男35例,女48例;年龄为(52.4±8.5)岁(33~75岁)。①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②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 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③通过观察影像学资料,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统计滑脱率。结果①本组手术时间为(135.0±15.7) min,术中出血量为(297.8±63.6)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8.6±6.7)个月(18-40个月),5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1例出现神经损伤,1例出现硬膜外血肿,2例发生浅表感染,1例出现深部感染。②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的(6.5±1.8)分、(5.0±3.0)分和59.7%±12.7%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0±1.0)分、(1.4±1.2)分和19.5%±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滑脱率由术前的21.4%±4.0%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7.3%±2.1%,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分别由术前的(7.0±1.8)mm、3.0°±1.2°、38.5°±7.5°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8±1.6)mm、5.2°±1.0°、41.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经Wiltse人路TLIF技术能有效治疗腰椎滑脱症,对于恢复腰椎序列、缓解疼痛、功能改善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 李勇徐勇高放郜德龙吴巍关邯峰廖晖熊伟方忠李锋
-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疗效分析
-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用RT-PCR方法测定多种肿瘤细胞株EPOR mRNA的表达。结果16种恶性肿瘤细胞有EPOR mRNA表达,2种耐药恶性肿瘤细胞株和嗜铬细胞瘤无表达。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内表达,可能参与肿瘤贫血的发病机制。
- 李勇马建华龙跃平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 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处理被引量:29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 31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患者的腹腔引流量、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等 ,并比较使用奥曲肽前后腹腔引流量的差异。结果 淋巴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瘘的对照组 (P <0 .0 5)。PTNMIII期病例有 70 .9%发生淋巴瘘 ,远高于对照组 ;行D2 胃切除加 1 1~ 1 5组淋巴结清扫术者中96 .8%发生淋巴瘘 ,亦远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及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5)。生存率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奥曲肽可显著减少淋巴瘘的量。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的发生与手术方式、肿瘤发展程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关系密切 。
- 龙跃平李勇
- 消化道类癌术后的内分泌治疗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消化道类癌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本组12例,均有淋巴结转移或肝脏、胰腺转移。原发灶及转移灶经手术切除,全部病例运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保守治疗,联合应用化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人生存期明显延长,经影像学复查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病人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类癌术后的淋巴结转移或肝脏、胰腺转移病灶,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至少在部分病例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 李勇冯贤松
- 关键词:消化道类癌内分泌治疗生长抑素类似物术后胰腺原发灶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posterior apophyseal ring separation,PAR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脊柱外科采用UBE治疗PARS的20例病人,男11例,女9例;年龄为17~45岁,平均34.4岁。责任节段:L4/5节段12例,L5/S1节段8例。均采用症状侧入路,镜下摘除突出髓核及离断骨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疼痛程度及功能活动。术后根据改良MacNab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满意临床效果,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MRI及CT三维成像显示20例病人突出髓核及致压骨块均摘除。病人获6~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责任节段复发。术后1个月、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满意程度:优1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结论UBE技术治疗PARS具有神经减压充分、减压效果明确以及临床疗效确切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段黄强花奔汤文杰康照利李勇李勇王辉黄文星
- 关键词: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 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颈椎结核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颈椎结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所有患者术前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记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C2~7 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5个月,平均3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VAS评分为(2.1±1.5)分,JOA评分为(15.3±1.5)分,下颈椎局部后凸Cobb角为-6.2°±3.5°,C2~7 Cobb角为-10.0°±4.5°,ESR为(8.1±4.2)mm/h,CRP为(3.8±2.2)mg/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病灶区域植骨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能有效治疗下颈椎结核。
- 李勇漆艺伟关邯峰方忠熊伟李锋吴巍
- 关键词:清创术脊柱融合术
- 短肠综合征治疗进展一例报道被引量:1
- 2003年
- 李勇周霞
- 关键词:短肠综合征外科手术手术方法小肠移植
- 急性垂体腺瘤卒中病人行经蝶手术前后的垂体功能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急性垂体卒中病人在经蝶手术前后的垂体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垂体卒中病人的临床及内分泌资料,其中伴垂体-甲状腺轴受损9例,肾上腺功能低下14例,性腺功能低下11例。13例在入院后3 d内手术,12例在1周内手术。结果伴垂体-甲状腺轴受损者术后恢复5例,肾上腺功能低下者恢复8例,性腺功能低下者恢复7例。结论急性垂体卒中多合并垂体功能低下表现,早期手术有助于恢复正常垂体功能。对于术后仍存在垂体功能低下表现者应给予相应激素替代治疗。
- 何跃张华楸李勇李雄王雄伟舒凯雷霆李龄
- 关键词:垂体卒中经蝶入路神经外科手术垂体肿瘤
- 基于增材制造的个性化人工椎体植入物及其设计方法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个性化人工椎体植入物,包括人工椎体主体,人工椎体主体包括内部孔隙层和包裹住内部孔隙层四周的外部致密层,内部孔隙层为轻量化设计的孔隙结构,孔隙结构的孔隙率为75%~80%,孔...
- 李锋孙允龙石志良卢小龙方忠吴巍李勇刘广武张勇
- 文献传递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预后的影响: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骨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复合麻醉组(CA组)、外周神经阻滞组(PNB组)和腰麻组(SA组),与GA组和CA组比较,PNB组和SA组病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合并症比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恢复室(PACU)观察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记录低血压、血管活性药物泵注、术后24 h补救镇痛、舒芬太尼用量、术后炎性指标和48 h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GA组、CA组比较,PNB组和SA组病人低血压、低氧血症、血管活性药物泵注、急性心肌损伤、术后谵妄、术后恶心呕吐(PONV)、补救镇痛、入住ICU的发生率更低,舒芬太尼用量、炎性指标水平更低,术后PACU观察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A组比较,CA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中低血压、血管活性药物泵注和补救镇痛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全身麻醉和复合麻醉相比,外周神经阻滞和腰麻是老年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推荐的麻醉方式,可以改善早期预后。
- 郑红波梅伟李勇程鹏花璐刘天柱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腰麻外周神经阻滞早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