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化镁对样本保存液相关性能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氯化镁对样本保存液防冻、抑菌、核酸提取效果及临床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结果判读的影响。方法制备含不同浓度(0、0.1、0.5、1.0 mol/L)氯化镁样本保存液并据此进行分组,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菌液作为阳性对照组。在不同温度(4℃、-20℃、-40℃)下观察不同浓度组氯化镁样本保存液的冻结情况。使用细菌培养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组氯化镁样本保存液中的细菌在不同温度下于培养基上生长的情况。将神经瘤母细胞N2A置于不同浓度氯化镁样本保存液,室温放置0.5 h后提取核酸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随后将获得的核酸进行逆转录并扩增β-actin内参基因。使用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质控品模拟临床病原样本并对其进行核酸提取和扩增。结果与0 mol/L浓度组的氯化镁样本保存液比较,1.0 mol/L浓度组的氯化镁样本保存液在-20℃中存放4 h依旧呈液体状态,防冻效果最佳。0.1、0.5、1.0 mol/L三个浓度组的氯化镁样本保存液的抑菌效果较佳,在培养皿上未观察到大量细菌生长。0.1、0.5、1.0 mol/L三个浓度组的氯化镁样本保存液中的神经瘤母细胞N2A的DNA提取不受影响,1.0 mol/L浓度组的β-actin扩增Ct值与0 mol/L浓度组接近(P>0.05)。不同浓度组的氯化镁均不干扰SARS-CoV-2质控品的核酸提取和扩增(P>0.05),对其结果的判读无影响。结论1.0 mol/L氯化镁可延缓样本保存液的冻结。0.1、0.5、1.0 mol/L三个浓度的氯化镁对样本保存液的抑菌、核酸提取及临床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结果判读均无影响。
- 冯浩王冬牛红梅尚明全于浩王磊申道福
- 关键词:氯化镁防冻抑菌
-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载量与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载量与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赤峰市医院就诊的203例HCV感染者及57例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BUN、Cr、UA及Cys C水平,分析HCV载量与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HCV感染组患者血清BUN及Cys C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22、6.555,P均<0.001),血清Cr及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5、0.071,P值分别为0.546、0.837)。HC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与血清Cys C呈显著负相关(r=-0.232,P=0.009)。结论 Cys C可能与控制HCV的复制有关,联合检测血清BUN、Cr及Cys C水平可更好地评估HCV感染者的肾功能损伤。
- 李海东李连友孙丽红尚明全柏立欣
- 关键词:肝炎病毒丙型尿素氮胱抑素C
- 赤峰地区丙肝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赤峰地区丙肝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赤峰地区796例HC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基因型与HCVRNA含量、AST含量、ALT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HBV、HCV重叠感染者中混合基因型高于单纯HCV感染,χ2=32.24,P<0.01。1型(1a+1b)基因型HCV感染患者血清HCVRNA病毒载量、AST、ALT水平均高于2型(2a)、3型(3a+3b)、6型(6a)基因型HCV感染者,均P<0.05。结论赤峰地区HCV基因型呈现多样化散在分布,其中以1b型基因型为主,HC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 尚明全李连友李连兴
- 关键词:基因分型丙型肝炎病毒
- 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开放性骨折并感染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开放性骨折并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62例开放性骨折未感染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6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纽,检测感染组、未感染组、健康对照纽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术后第1天,感染组、未感染组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3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时照组,均有P〈0.05;感染组研究对象与未感染组研究对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感染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3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对照组;经治疗后,术后第13天,感染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3项指标均显著降低,均有P〈0.05。单项检测中,WBC、CRP、PCT的灵敏度分别为79.8%、74.2%、80.1%;特异度分别为62.0%、70.O%、82.7%;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0.8%;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有P〈0.05。结论: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与开放性骨折并感染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柏立欣李连友尚明全李海东
- 关键词:白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骨折患者作为创伤组,根据骨折创伤严重程度将116例患者分为轻度创伤组57例、中度创伤组24例、重度创伤组35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49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创伤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FIB水平及D-D水平,并分析FIB水平及D-D水平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轻度创伤组、中度创伤组、重度创伤组的FIB水平、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重度创伤组的FIB水平、D-D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创伤组和轻度创伤组,均有P〈0.05;中度创伤组与轻度创伤组的FIB水平、D-D水平比较,统计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骨折创伤者的FIB水平、D-D水平显著提高,且随着创伤程度的加重,FIB水平、D-D水平升高得更明显,临床可根据患者的FIB水平、D~D水平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进行初步评估.
- 柏立欣李连友尚明全李海东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骨折创伤
- IgA、IgG、IgM及补体C3、C4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分析免疫球蛋白组及补体3(complement 3,C3)、补体4(complement 4,C4)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10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88例初诊RA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人群64名作为对照组。其中RA患者依据疾病活动分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进行分级,高度活动组22例、中度活动组24例、低度活动组21例、缓解组21例。对每个纳入研究的RA患者及健康人群均行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及补体C3、C4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分级RA患者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讨论。结果观察组患者IgA、IgG、IgM、C3、C4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内不同活动度RA患者对比,活动度越高,对应患者IgA、IgG、IgM、C3、C4水平也明显偏高,而缓解组患者各指标水平最低(P<0.05)。结论RA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指标较正常人群会有所升高,且RA活动度越高,其对应指标升高程度也越明显。提示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可以作为RA患者早期诊断及检测的评价指标;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为类风湿关节炎后期诊断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
- 尚明全柏立欣左晓雪李连友
- 关键词: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类风湿关节炎
- 血清PCT、CRP、FIB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09例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75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34例);根据患者6个月内预后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0例)和预后不良组(29例)。比较MAP组和SAP组的基础资料;检测并比较MAP组和SAP组及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PCT、CRP、FIB水平;分析PCT、CRP、FIB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CRP、FIB联合检测对A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MAP组和SAP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SA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18.74±3.54)分明显高于MAP组的(5.93±2.87)分(P<0.05)。SAP组的PCT、CRP、FIB分别为(3.01±0.45)ng/ml、(129.41±34.31)mg/L、(5.30±1.05)g/L,均明显高于MAP组的(2.04±0.37)ng/ml、(77.64±25.21)mg/L、(3.70±0.67)g/L(P<0.05)。经Pearson分析发现,患者PCT、CRP、FIB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11、0.603、0.590,P<0.05)。预后不良组的PCT、CRP、FIB分别为(2.87±0.60)ng/ml、(140.63±39.90)mg/L、(5.35±1.18)g/L,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2.15±0.47)ng/ml、(76.81±14.80)mg/L、(3.78±0.71)g/L(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PCT、CRP、FIB联合检测对AP患者预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血清PCT、CRP、FIB与AP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对AP患者早期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 尚明全左晓雪柏立欣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纤维蛋白原
- 河南省某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二线抗病毒疗效及耐药变异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了解我国河南省尉氏县部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在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后的疗效及耐药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二线方案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5例AIDS患者在换药前、二线方案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调查,并分别行CD_4^+T细胞、病毒载量及耐药情况检测。结果队列中65例AIDS患者,经二线方案治疗12个月后,CD_4^+T细胞的均值与基线相比显著升高(t=-2.417、P=0.017),病毒载量均值显著降低(t=2.343、P=0.021),病毒载量<400拷贝/ml患者由换药前的6.2%上升至62.3%(χ2=42.704、P<0.001)。换药前患者交叉耐药和多药耐药严重,二线方案治疗12个月后,检出耐药患者比例由换药前78.5%(51/65)下降为11.3%(6/53);更换二线方案治疗前后均未检测到蛋白酶抑制剂(PI)耐药患者。换药前患者CD_4^+T<100个/μl和HIV-1 RNA>10 000拷贝/ml与治疗后病毒载量未能有效抑制相关(OR=5.14,95%CI:0.99~26.71;OR=3.36,95%CI:0.66~17.21)。结论二线抗病毒方案疗效显著。更换二线方案前后均未发现PI耐药,但检出大量蛋白酶抑制剂次要变异,应对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进行长期的耐药监测。
- 尚明全尚明全张旻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