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连续收治的13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有发热,合并呼吸困难11例、咳嗽9例、乏力8例、头痛6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2分,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Ⅱ级者2例,PSI评分Ⅳ/Ⅴ级者11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均升高,其中CRP≥100 mg/L者11例,PCT≥0.5 ng/ml者9例。合并呼吸衰竭者12例,转氨酶升高者12例。患者胸部CT多表现为多发的片状渗出影、局灶实变,可见空气支气管征,8例患者病变发生于下肺。所有患者经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确诊并及时调整以多西环素为基础的药物治疗方案及积极器官支持后病情好转,病灶可完全吸收,预后均良好。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常表现为脓毒症,病情进展迅速,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于早期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具有重要意义,确诊后及时调整治疗预后良好。
- 林娟史永红瞿跃进卢芳罗文徐颢林益华
- 关键词:鹦鹉热宏基因组多西环素
- 5-氟尿嘧啶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肺癌细胞H129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体外研究5-氟尿嘧啶(5-FU)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肺癌细胞H129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四甲基唑蓝比色法(MTT)检测5-FU(终浓度5、10、20、40、80μmol/L)、阿司匹林(终浓度125、250、500、1 000、2 000μmol/L)单用或两药按1∶1比例联用对H129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根据中效方程式计算单独或联用时5-FU和阿司匹林的中效浓度(IC50)同时计算联合指数(CI)。按照5-FU(26.1μmol/L)和阿司匹林(948.7μmol/L)的IC50分别单用或联用处理H1299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相关的Bcl-2、Cox-2、Bax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5-FU、阿司匹林单独或联合用药都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细胞增殖抑制率随着用药浓度的提高而升高,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按照5-FU、阿司匹林的IC50分别单用或联用处理H1299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H1299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Bcl-2和Cox-2表达显著下调,Bax表达显著上调(均P<0.01);5-FU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时效果更为显著。应用中效原理计算发现,当用较小浓度联用抑制效应<0.6时,CI<1,两药呈协同作用,当用较大浓度联用时呈拮抗作用。结论 5-FU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能够抑制肺癌细胞H1299的增殖,并促进细胞的凋亡的发生,在较低浓度联用时两药呈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ox-2表达,同时上调Bax的表达相关。
- 陈岚兰庄其宏卢芳罗文
- 关键词:5-氟尿嘧啶阿司匹林肺癌细胞
- 厦门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境外输入病例与本土病例特点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厦门市收治的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10月31日厦门市COVID-19唯一定点收治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所有113例COVID-19患者,分为境外输入病例组(78例)和本土病例组(35例),分析2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胸部CT及治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厦门市共收治了113例COVID-19患者。在年龄上,本土病例组以14~65岁居多,占68.6%,境外输入病例组以14~40岁居多,占66.7%,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09,P<0.0010)。本土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发热(80.0%)、咳嗽(51.4%)、咳痰(28.6%)、畏寒/寒颤(22.9%)。境外输入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咳嗽(16.7%)、咽痛(11.5%)、鼻塞流涕(10.3%)、发热(9.0%)。境外输入病例组发热比例比本土病例组低(9.0%比80.0%,P<0.0001)。与本土病例组相比,境外输入病例组入院前后24 h内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更高,入院前后24 h内C-反应蛋白更低。境外输入病例组CURB-65评分、PSI评分及COVID-19严重程度分级均轻于本土病例组(P值均<0.05)。结论:厦门地区COVID-19的境外输入病例严重程度轻于本土病例,且症状更不典型,故更应注意筛查出此类患者。
- 罗文林益华伍定辉姚向阳卢芳王占祥
- 关键词: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 降钙素原对鉴别 G-菌与 G+菌感染所致的脓毒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鉴别 G-菌与 G+菌感染所致的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符合2001年华盛顿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制定的脓毒症标准且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共103例患者,其中 G-菌感染组共59例,G+菌感染组共44例,两组病例均在抗生素治疗前根据标准操作规程抽血,进行血培养和血 PCT、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分析 G-菌与 G+菌组间 PCT、hsCRP 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G-菌感染组 PCT [17(2.03,60.11)μg/L]高于 G+菌感染组[0.46(0.14,2.2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G-菌感染组 hsCRP [101(48.2,157.8)mg/L]同 G+菌感染组[76.95(35.6,113.4)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使用 PCT 鉴别 G-菌与 G+菌感染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95% CI 0.735~0.907),其 AUC 与 AUC=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当截断值取1.67μg/L 时,Youden 指数最大,为0.5351,敏感度为83.05%,特异度为70.45%。结论 PCT 在 G-菌感染时较 G+菌感染升高更明显,对区分 G-菌和G+菌感染有一定价值。
- 罗文江兴堂
- 关键词:降钙素原反应蛋白脓毒症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