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宝
- 作品数:16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ST1联合GPX4作为胃癌转移标志物或预后标志物的应用
- 一种CST1联合GPX4作为胃癌转移标志物或预后标志物的应用,本发明通过检测CST1和GPX4的蛋白表达量,利用SPSS软件绘制ROC曲线,获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最终根据AUC值、灵敏度和特...
- 周进李东宝段开鹏王玉红陈涛董安琦任嘉裕董超
- 间皮-间充质转化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2年
- 间皮-间充质转化(MMT)是一类发生于胸膜、腹膜等间皮细胞的Ⅱ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在腹透致腹膜纤维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MT在胃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也具有重要功能,但是目前对这一独特的病理类型在恶性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文针对间皮的结构和功能、MMT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董安琦李东宝周进
- 关键词:恶性肿瘤
-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 2025年
- 目的分析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AL)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4年6月江苏某医院收治的17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L分为AL组(n=20)和非AL组(n=15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AL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对直肠癌患者术后AL发生的预测价值,并进行验证。结果AL组患者中男性、年龄≥60岁者、合并糖尿病者、术前合并肠梗阻者、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者、术前采取新辅助治疗者所占比例均大于非AL组,术中预防性造口者所占比例小于非AL组,手术时间长于非AL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1.998,95%CI:1.396~2.860)、合并糖尿病(OR=2.190,95%CI:1.503~3.191)、术前合并肠梗阻(OR=2.507,95%CI:1.671~3.761)、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OR=0.331,95%CI:0.214~0.514)、术前新辅助治疗(OR=2.273,95%CI:1.569~3.292)、白蛋白水平未降低(OR=0.373,95%CI:0.246~0.567)是直肠癌患者术后AL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构建预测直肠癌患者术后AL发生的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85(95%CI:0.833~0.93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543,df=13,P=0.586;列线图校准曲线的线斜率接近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概率>0.05时,临床净获益率>0。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直肠癌患者术后AL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0.794~0.898),特异度为67.35%,灵敏度为91.82%。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AL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合并糖尿病、术前合并肠梗阻、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较近、术前新辅助治疗、白蛋白水平较低,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直肠癌患者术后AL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顾甜甜王欢王锋黄源曹夕娟梁晓莉徐洵洵刘瑶李东宝
- 关键词:直肠癌吻合口瘘列线图
- 外泌体在胃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1年
- 胃癌是发病率高且进展较快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过去有所改善,但由于胃癌早期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已发生转移,预后较差。因此,对胃癌转移机制的探寻始终是胃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外泌体是一种可以传递蛋白质、核酸等多种分子、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胞外囊泡。外泌体运载的分子参与了胃癌的转移过程,并且可能成为诊断胃癌的新型分子标志物,为胃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外泌体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董超李东宝周进
- 关键词:胃癌外泌体生物标志物
- 信号通路在胃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细胞中不同的信号通路交互作用、互相调控形成一个动态的信号转导网络,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而胃癌的转移就是由各种信号通路调节影响的结果。肿瘤转移通常在临床上与较差的患者预后直接相关,因此深入研究影响胃癌转移的信号通路对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可提供帮助。
- 杨蛟洋舒格格李东宝周进
- 关键词:胃癌信号通路
- 剪接因子PTBP1在消化道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RNA剪接失调是肿瘤重要的分子病理特征之一,与剪接因子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多聚嘧啶串结合蛋白1(PTBP1)是剪接因子不均一核糖核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可通过调控增殖、迁移、侵袭、自噬、凋亡、免疫监视及代谢重编程等环节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消化道肿瘤的潜在临床应用靶点。PTBP1作为关键的剪接因子调节靶基因前体mRNA的剪接及mRNA稳定性等,其调控可变剪接的新型分子机制在消化道肿瘤中也得到了进一步阐述。该文对剪接因子PTBP1在消化道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周雅静李东宝周进
- 关键词:剪接因子消化道肿瘤靶向药物
- CST1联合GPX4作为胃癌转移标志物或预后标志物的应用
- 一种CST1联合GPX4作为胃癌转移标志物或预后标志物的应用,本发明通过检测CST1和GPX4的蛋白表达量,利用SPSS软件绘制ROC曲线,获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最终根据AUC值、灵敏度和特...
- 周进李东宝 段开鹏 王玉红陈涛 董安琦 任嘉裕 董超
- 一种自体引流液消化道回输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体引流液消化道回输装置,该回输装置由引流液悬吊回输瓶、蠕动泵、引流液收集瓶组成,引流液悬吊回输瓶瓶塞的一处通过连接管与蠕动泵接通、另一处通过引流液回输管与鼻饲营养管接通,引流液回输管上设置有控速器;蠕...
- 赵鑫李德春黄洋李东宝
- 文献传递
- 早期胃癌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术7例疗效分析
- 2024年
-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保留功能的近端胃切除和重建是治疗早期胃癌的重要方法,但尚无统一的手术方式,且各类新术式的近远期效果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分析早期胃癌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收治的7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的患者临床数据及随访资料。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术后6个月吻合口反流和狭窄情况及相关营养指标,并将该组患者术后1年的营养相关指标与同期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的11例早期胃癌患者比较。结果:7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手术时间(212.9±20.6)min,其中吻合时间(54.7±1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8.6±9.0)mL。住院期间均无Clavien-Dindo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反流症状,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症状。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血红蛋白浓度、白蛋白浓度、前白蛋白浓度、总蛋白浓度及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患者术后1年的体质量、第三腰椎(L3)骨骼肌面积、L3内脏脂肪面积、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百分比均低于同期早期胃癌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的患者(均P<0.05)。结论: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早期胃癌手术方式,抗反流效果确切,但需避免吻合口狭窄发生。此手术方式对早期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影响低于全胃切除。
- 段开鹏李东宝李炜康孙小童顾力行王鹏博周进
- 关键词:胃切除术吻合术
- 一种胃癌腹膜转移的标志物、检测产品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胃癌腹膜转移的标志物、检测产品及其应用。通过检测产品检测待检人的血浆外泌体中circPTBP3的含量,判断待检人是否存在胃癌腹膜转移,或评估待检人的胃癌腹膜转移的预后情况,便于操作...
- 周进 董超李东宝 段开鹏沈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