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运昌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脊柱
  • 3篇矢状
  • 3篇手术
  • 3篇椎间盘
  • 3篇节段
  • 3篇脊柱侧
  • 3篇脊柱侧凸
  • 3篇侧凸
  • 2篇生物力学
  • 2篇矢状位
  • 2篇退变
  • 2篇退行性
  • 2篇退行性脊柱侧...
  • 2篇强直
  • 2篇强直性
  • 2篇强直性脊柱炎
  • 2篇椎间盘减压
  • 2篇椎体
  • 2篇脊柱炎
  • 2篇长节段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王征
  • 9篇吴运昌
  • 6篇宋凯
  • 5篇张子方
  • 4篇吴兵
  • 4篇于洋
  • 3篇张昊聪
  • 1篇陈超
  • 1篇王岩
  • 1篇苏晓静
  • 1篇张国莹
  • 1篇赵永飞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术后早期对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可能影响及其程度。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2月我院脊柱外科连续收治的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124例,PVP组45例、PKP组39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保守治疗40例为对照组。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24个月行MRI检查,测量并记录伤椎上位间盘(UD)及下位间盘(LD)的MRI指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dex,MRI I)。结果术后第1天,VAS评分PVP组(2.97±1.33)、PKP组(3.05±1.45)明显优于对照组(7.67±1.43)(P均<0.05)。MRI I:术后12个月时PKP组UD(8 503.23±963.87)较对照组(9 904.69±112.63)差(P<0.05);术后24个月时PKP组LD(7 403.23±963.62)、UD(6 535.15±1 077.69),PVP组LD(8 988.55±1 069.59)、UD(7 885.31±978.97)MRI I均较对照组差LD(10 168.00±1 279.18)、UD(9 968.77±1 084.32)(P均<0.05)。结论 PVP和PKP术在早期极可能加速伤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上位间盘尤为显著,且PKP较PVP影响更显著。
张子方张昊聪宋凯于洋吴运昌王兆翰王征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减压在椎体去旋转中的作用
2018年
目的利用成年猪脊柱标本探讨椎间盘减压在椎体去旋转中的作用。方法采集6具新鲜成年猪脊柱制作成包括2个相邻椎体及1个椎间盘的标本36个(T8~L6 12个椎间盘各3个标本),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包埋固定。将标本固定在Instron拉扭试验机上,轴向逆时针旋转上位椎体6°,复位后再顺时针旋转6°,记录不同旋转方向的扭矩最大值(绝对值)。之后在椎间盘右后侧(棘突的逆时针方向)进行初步椎间盘减压,重复测量并记录扭矩最大值(绝对值)。最后行扩大切开纤维环减压,再次测量并记录数据。计算2次减压在逆时针方向及顺时针方向上分别造成的扭矩最大值降幅。结果逆时针方向旋转所需扭矩最大值在减压前、初次减压后、扩大减压后分别为(12.43±3.71)N·m、(10.44±3.32)N·m、(8.12±2.90)N·m,顺时针方向分别为(12.57±4.12)N·m、(10.94±3.81)N·m、(7.97±3.52)N·m。扩大减压在顺时针方向造成的降幅值为(2.97±1.90)N·m,高于初次减压的降幅[(1.63±0.74)N·m],也高于扩大减压在逆时针方向的降幅[(2.32±1.56)N·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间盘减压能够显著降低椎体轴向旋转所需扭矩,并且其效果存在"递减效应"。
吴运昌王征宋凯吴兵张国莹赵永飞
关键词:胸椎脊柱侧凸生物力学
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双节段截骨设计
目的:描述并评估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双节段截骨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行双节段脊柱截骨矫形手术的连续的10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其术前、术后自然站立位脊柱全...
王征成俊遥宋凯吴运昌吴兵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脊柱截骨术肺门
引流管拔管时间与脊柱手术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比较脊柱手术中引流管拔出时间对于术后感染的影响,以及探讨引流管培养对感染诊断的意义方法 以拔管时间分组,A组术后1天,B组2天,C组3天,D组4-5天,E组6-7天,共5组。
王征于洋吴运昌张子方王兆瀚陈超
关键词:引流管
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32例。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肌力量测试,将可完成"小燕飞"动作的12例患者分为A组,年龄55~73岁(65.2±4.7岁);将无法完成"小燕飞"动作的20例患者分为B组,年龄55~75岁(64.8±4.9岁)。随访1.3~2年(1.5±0.5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ic lumbar kyphosis,TL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以及临床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和腰背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前A组的LL、TLK、TK、SVA、PT、PI、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29.6°±3.2°、33.5°±4.6°、54.6°±5.1°、9.9±2.1cm、28°±2.4°、54.8°±4.1°、26°±3.7°、(75.4±3.5)%、7.3±0.9分、8.7±0.5分;B组为29.7°±3.6°、35.3°±3.8°、55.2°±3.7°、9.4±1.6cm、28°±1.6°、52.2°±1.7°、23.4°±2.9°、(76.4±2.2)%、7.2±0.7分、8.5±0.5分。术后即刻A组的LL、TLK、TK、SVA、PJA、PT、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41.5°±4.1°、8.8°±3.6°、25.8°±2.1°、3.6±1.0cm、3.6°±1.1°、14.8°±1.2°、40.8°±2.5°、(21.9±2.3)%、2.4±0.7分、23.2±1.4分;B组为40.6°±2.2°、10.1°±3.2°、27.3°±1.9°、3.5±1.0cm、3.8°±1.1°、16.9°±2.3°、35.3°±2.7°、(20.3±2.2)%、2.9±0.6分、23.0±1.3分;末次随访时A组为43.6°±4.3°、10.8°±3.6°、28.7°±1.8°、4.8±1.0cm、4.4°±1.5°、15.8°±1.2°、41.8°±2.7°、(14
张昊聪王兆瀚张子方苏晓静成俊遥吴运昌于洋王征
关键词:退行性脊柱侧凸肌肉力量脊柱手术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截骨术后矢状面移位患者的椎管自发重塑形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截骨术后矢状面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患者的椎管形态变化,探讨ST患者椎管重塑形现象.方法:回顾...
成俊遥宋凯吴兵吴运昌王征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利用成年猪研究椎间盘减压在去旋转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椎间盘减压的方式及其在减少抗椎体旋转扭矩方面的效果。方法 采集6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去除脊柱旁的肌肉和韧带组织,制作成两个相邻椎体及一个椎间盘为一个标本的标本,获得T8/9至L5/6的12个椎间盘各3个标本,...
吴运昌宋凯王征
关键词:脊柱矫形生物力学椎间盘减压
腰椎封闭术在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手术方案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腰椎封闭术明确退行性腰椎侧后凸患者主要症状,从而进一步指导退行性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治疗。方法 回顾我院脊柱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后凸患者78例,内固定术前行腰椎封闭术的患者38...
王征张子方宋凯吴兵王兆翰吴运昌于洋
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评估与矫正策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人体骨骼发育成熟后,除外脊柱本身的疾病,例如创伤、肿瘤、感染等以及原有侧凸进展,因椎间盘、双侧的椎间小关节严重退变引发椎间隙非对称性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是侧方滑移,冠状面上形成大于10°的侧凸,矢状面上则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1]。目前,DS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已高达68%[2~4],对于保守治疗后仍存在腰痛、下肢放射痛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
张昊聪张子方成俊遥吴运昌王兆瀚王征王岩
关键词: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椎间小关节下肢放射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