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捷
-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发额叶变异型Alzheimer’s病伴CASS4基因突变1例报告
- 2020年
- 以精神行为异常等额叶受累为主要表现的Alzheimer’s病(AD)被称为额叶变异型AD(fvAD)。这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不典型AD,目前国内仅有个案报道[1],常被误诊为额叶综合征[2],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患者,女性,54岁。因"渐起记忆力减退伴淡漠少语4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8年12月24日于本院就诊。患者2014年初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记忆力减退,表现为做事丢三落四,半年后出现淡漠少语。
- 王多浩林兴建祝东林田敏捷石静萍
- 关键词:个案报道精神行为异常ALZHEIMER变异型额叶
- 路易体痴呆和帕金森病白质纤维束改变的比较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路易体痴呆(DLB)和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方法对10例DLB患者(DLB组)、16例PD患者(PD组)及16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DTI扫描,采用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对三组全脑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两两比较,并分析FA值、MD值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LB组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双侧上纵束FA值、MD值明显改变(P=0.002,P=0.012;P=0.013,P=0.015),而PD组仅胼胝体白质纤维束MD值明显改变(P=0.036)。与PD组比较,DLB组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FA值、MD值明显改变(P=0.04;P=0.005)。DLB组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FA值与病程呈负相关(r=-0.708,P<0.05),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023,P<0.05),左上纵束MD值与统一PD评定量表Ⅲ呈正相关(r=0.682,P<0.05)。结论 DLB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白质纤维束改变,尤其是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的改变对DLB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孙大勇田敏捷姚群肖朝勇石静萍
- 关键词: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白质纤维束
- 中枢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皮质tau蛋白磷酸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 <正>目的探讨中枢血管紧张素Ⅱ作为应激激素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立体定位的微量泵侧脑室持续注射药物的方法模拟应激时脑内升高的AngⅡ。雄性SD大鼠48只,重280-31 0g,随机均分为六组:生理盐水对照...
- 田敏捷祝东林石静萍
- 关键词:TAU磷酸化
- 文献传递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血清钙水平的临床研究
- <正>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血清钙的水平,及其与年龄、性别、病情分级、起病方式、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确诊ALS并行血清钙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性别、年龄、起病部位、病情分级、病程进行分组,...
- 田敏捷
-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钙水平
- 文献传递
-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9年
- 脑小血管病( CSVD)是指由于脑的穿支动脉、小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和病理综合征[1]。根据2013 年国际血管改变神经影像标准报告小组建议,CSVD 在影像学上突出表现为脑白质高信号( WMH)、腔隙性脑梗死( LI)、脑微出血( CMBs)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EPVS)等[2]。在病理学上,CSVD 可表现为小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淀粉样变性,EPVS,微小动脉瘤,血-脑屏障( BBB)破坏及血管炎等。
- 王多浩林兴建祝东林田敏捷姚群石静萍
-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血管病淀粉样变性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动脉粥样硬化
- 小脑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 2020年
-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关注的是小脑的运动控制与协调功能。近十年来,小脑参与工作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处理等高级认知和情感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小脑和大脑之间存在广泛的双向联系,形成了重要的认知功能环路;小脑通过该环路对大脑的认知功能脑区进行调控。本文就小脑参与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解剖和功能基础以及主要相关认知领域进行综述。
- 王多浩林兴建祝东林田敏捷姚群石静萍
- 关键词:小脑工作记忆语言
- 不同模式小脑经颅磁刺激对健康人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小脑经颅磁刺激(TMS)对健康人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将8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随机分为5 Hz重复TMS(rTMS)组28名、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刺激(iTBS)组26名和假刺激组27名。TMS刺激靶点为小脑CrusⅡ区域,通过神经导航系统精确定位刺激部位,刺激强度为个体静息运动阈值(RMT)的80%。测定各组干预前后Go/No-Go任务反应时间(RT)和反应抑制能力和同步的EEG,分析事件相关电位(ERP)中与反应抑制功能相关的N2波及其时间窗内时频的变化。结果与刺激前比较,rTMS组和iTBS组刺激后的RT显著缩短(均P<0.05)。三组间刺激前后RT的差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与假刺激组相比,rTMS组和iTBS组的刺激后的RT显著缩短(P<0.05~0.01),rTMS组和iTBS组刺激前后RT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iTBS组及假刺激组在Go任务和No-Go任务中的正确率在刺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刺激前后Go任务和No-Go任务中的正确率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o-Go条件下,与TMS干预前比较,rTMS组和iTBS组在Fz和FCz电极处的N2振幅干预后显著降低(均P<0.05)。与假刺激组比较,rTMS组和iTBS组在前额部的N2振幅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rTMS组和iTBS组间干预前后的N2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Go条件下,各组干预前后的N2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Go/No-Go任务在干预前后的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No-Go任务中,rTMS干预后theta频段功率显著性升高(P<0.01),alpha、beta和gamma频段功率显著性降低(均P<0.05)。iTBS组干预后Fz通道theta频段功率显著性升高(P<0.05)。假刺激组干预前后未表现出明显的时频变化。rTMS组和iTBS组间干预后alpha、theta、beta、gamma频段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Go任务中,各组干预前后的各频段均未见显著性变化。相关分
- 庄乾树田敏捷张驰宋波汪彤石静萍
- 关键词:小脑经颅磁刺激
- 非侵入性小脑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 2025年
- 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由于其安全、无创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领域。尤其是在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该技术凭借其改善步态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等方面的作用,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康复手段。以往对脑卒中康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脑皮质,而新近的证据表明,小脑因其丰富的突触可塑性以及与大脑广泛的结构和功能连接,已逐渐成为脑卒中康复中潜力巨大的非侵入性干预靶点。通过对小脑施加非侵入性刺激,有望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脑受损功能并提升生活质量。本文就小脑非侵入性刺激技术参与调控脑卒中后康复的可能机制及临床应用展开综述,旨在为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及应用价值。
- 杨舒媛庄乾树田敏捷石静萍
- 关键词:脑卒中小脑失语症吞咽困难
- 小脑储备的应用与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小脑作为神经领域最具探索潜力的结构之一,近年受到神经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认为,小脑主要在运动控制中发挥协调作用,但逐渐增加的证据表明,小脑是被忽视的重要认知调控脑区,它参与认知网络的整合和调节。小脑受损后会引发认知的缺陷和障碍,并进一步损害大脑认知相关网络的连接效率和信息整合能力。小脑在受到损伤或疾病影响时,能够通过自身的可塑性与适应性来恢复其原有的功能,这表明小脑本质上具有自我补偿和恢复的能力。这种独特的小脑能力被称为小脑储备。本文将就小脑储备的机制原理以及应用展开综述,旨在为脑部疾病的干预提供新的途径。
- 杨舒媛祁鑫洋田敏捷姚群庄乾树石静萍
-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神经调控
- 颞动脉炎5例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颞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利于临床早期识别和诊断。方法对本科诊断为颞动脉炎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颞动脉炎多见于老年,临床表现复杂。5例患者均以头痛为主...
- 田敏捷陈道文石静萍
- 关键词:颞动脉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