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柱

作品数:11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静脉
  • 4篇血管
  • 3篇血栓
  • 2篇动脉
  • 2篇血液
  • 2篇栓塞
  • 2篇外科
  • 2篇系膜
  • 2篇下肢静脉
  • 2篇介入
  • 2篇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
  • 2篇夹层
  • 2篇腹痛
  • 2篇肠系膜
  • 2篇肠系膜上动脉
  • 2篇肠系膜上动脉...
  • 2篇出血
  • 1篇蛋白尿
  • 1篇垫块

机构

  • 11篇滨州医学院附...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作者

  • 11篇王柱
  • 8篇韩新强
  • 6篇盛玉国
  • 6篇王文明
  • 6篇马超
  • 3篇陈刚
  • 3篇徐英江
  • 2篇武建
  • 2篇赵鹏
  • 2篇王雪敏
  • 1篇刘秀静
  • 1篇曹新山
  • 1篇陈春香
  • 1篇李琼
  • 1篇高建伟

传媒

  • 3篇中国继续医学...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17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髂股静脉成形联合泡沫硬化剂栓塞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早期疗效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单纯泡沫硬化剂与髂股静脉成形联合泡沫硬化剂栓塞术治疗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自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患者96例,全部研究病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髂股静脉开通成形+泡沫硬化剂栓塞术组)和对照组(单纯泡沫硬化剂栓塞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溃疡愈合、复发、下肢肿痛及创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个月两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区肿痛、创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溃疡复发。术后第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85.7%vs.6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区肿痛、创面感染的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14.3%vs.25.5%,P>0.05,0 vs.6.3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复发,试验组无患者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9%vs.7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vs.1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区肿痛、创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1%vs.17.0%,P<0.05,2.0%vs.1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死亡或失访病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髂股静脉成形联合泡沫硬化剂栓塞术治疗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纪心刚王文明陈刚盛玉国韩新强赵鹏马超武建王柱
关键词:静脉曲张溃疡泡沫硬化剂
经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经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DV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介入治疗过程。结果 10例DVT患者均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同期行机械血栓清除,7例血栓清除率达Ⅲ级,3例达Ⅱ级。7例行狭窄髂静脉成形治疗,5例同期行滤器取出,其余4例行二期行滤器取出,1例放弃滤器取出。术后患肢肿胀明显缓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4~7天,平均(6.00±0.94)天。患者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3.60±1.84)个月,随访期内无病变血管管腔血栓复发。结论经胫前静脉途径治疗急性DV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联合机械血栓清除装置可快速减轻血栓负荷,同期予以狭窄血管球囊或支架成形术可巩固治疗效果,缩短总治疗时间。
韩新强王柱王文明徐英江盛玉国马超纪心刚赵梦鹏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切除术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后血红蛋白尿的原因分析被引量:33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AngioJet进行机械血栓清除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肉眼血红蛋白尿的患者为A组(n=9),余未出现血红蛋白尿的患者为B组(n=7),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方式、术中抽吸时间、血栓负荷量的差异。结果 16例研究对象中9例出现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为56.25%(9/16)。A组与B组手术方式(χ~2=1.667,P=0.197)、术中抽吸时间[(320.11±108.80)s vs(265.29±31.46)s,t=0.741,P=0.457]、血栓负荷量(χ~2=0.442,P=0.5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无肾功能损害出现。结论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尿由多种因素所致,术中采用合理的抽吸方式、控制抽吸时间、围手术期积极对症处理,可降低血红蛋白尿的发生。
韩新强王雪敏马超王柱盛玉国陈刚赵鹏王文明
关键词:血栓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
介入栓塞治疗胸壁巨大血管畸形破裂出血一例被引量:1
2017年
胸壁巨大血管畸形多为良性病变,往往无典型的疼痛症状,易被患者忽视而致畸形血管团快速生长,后期因出现不同组织器官的功能损害或畸形血管团感染或出血而就诊。因其常广泛侵犯肌肉及骨骼,手术切除的难度和风险较大。胸壁巨大血管畸形国内外报道较少,大多为外科手术切除或联合介入血管栓塞。我院2014年2月收治1例胸壁血管畸形破裂出血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动脉栓塞救治成功,随访2年后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韩新强盛玉国马超王柱王文明
关键词:血管畸形胸壁介入治疗
产妇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窦血栓的影响研究
2021年
目的观察产妇实施D-二聚体检测后对静脉窦血栓的影响效果。方法从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产妇中抽取26例合并静脉窦血栓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6例同期健康产妇作为参比组,对两组产妇D-二聚体检测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产妇D-二聚体水平(1439.28±119.76)μg/L及阳性检出率92.31%(24/26)均高于参比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产妇D-二聚体检测灵敏度为92.31%(24/26)、检测特异度为100%、误诊率为0、漏诊率为7.69%(2/26),整体检测准确率较高,检测效果令人满意。结论产妇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窦血栓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且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特点,可用于疑似静脉窦血栓产妇的初步筛查,既有助于减轻产妇及家属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静脉窦血栓的误诊及漏诊率。
郭敬敬郭肖敬王柱
关键词:产妇D-二聚体检测静脉窦血栓纤溶系统
理实一体化法在消化道出血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内外科课程整合背景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消化道出血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9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见习的201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与对照组(传统方法教学法),各32名。比较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及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成绩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对教师表现及教学设计有更高的评价及接受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8%vs.81.25%,P<0.05;93.75%vs.75.00%,P<0.05)。结论通过内外科课程整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消化道出血教学中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能力。
王雪敏李琼陈春香刘秀静韩新强王柱赵梦鹏
关键词:课程整合内科学外科学消化道出血理实一体化
一种血管外科用肢体固定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管外科用肢体固定装置,具体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两个L型支腿、两个垫块、操作板和移动壳体两个所述L型支腿后部共同设有密封壳体,所述密封壳体左端后侧上部设有调整机构,所述密封壳体内腔设有按压固定装置,...
王柱高建伟武建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病例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诊治共11例SISMAD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案。结果 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58岁,平均50岁。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CTA)确诊。11例患者中表现为腹痛8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腰背部疼痛1例,伴有恶心、呕吐3例。有高血压病史4例,有吸烟史4例。根据SISMAD的Yun分型,其中Ⅰ型3例,Ⅱa型3例,Ⅱb型3例,Ⅲ型2例。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33 mm,夹层的平均长度为57.72 mm。7例保守治疗3~9 d后腹痛症状逐渐缓解、消失;1例行弹簧圈栓塞术;1例保守治疗失败后采取腔内支架治疗,经股动脉置入自膨式裸支架;1例保守治疗5 d后腹痛症状未明显缓解,行置管溶栓+罂粟碱灌注术;1例Ⅲ型患者入院后腹痛症状加重,腹膜刺激征阳性,急症行剖腹探查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小肠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中除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小肠切除术患者出现短肠综合征外,其余腹痛症状消失。结论SISMAD临床表现多样,腹痛多见,亦可见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背部疼痛,便血,厌食,体质量减轻等。多发于中年,男性居多。DSA是诊断SISMAD的金标准。保守治疗对多数SISMAD有效,若腹痛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改行腔内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徐英江盛玉国韩新强马超王柱王文明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腹痛
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2D phase contrast,2D PC)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在定量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患者静脉管腔内血液平均流速(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V)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12月到2024年7月在本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明确为IVCS且需要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试验组)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1.5 T飞利浦超导MRI检查,在自由稳态进动(balance fast field echo,B-FFE)序列图像基础上分别在下腔静脉、双侧髂外静脉的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图上垂直扫描2D PC MRI序列,使用定量流量(quantitative flow,Q_FLOW)后处理软件得到血管垂直横切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MV值。所有2D PC MRI检查进行两次,通过分析两次扫描结果的一致性(Bland-Altman图)来验证序列稳定性;分别比较IVCS试验组与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评估IVCS患者髂总静脉受压对远端血流的影响;比较IVCS试验组(健侧髂外MV-患侧髂外MV)与对照组(右侧髂外MV-左侧髂外MV)髂外静脉MV差值,分析流速差诊断IVCS的效能;术中通过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测量IVCS患者组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并与患侧髂外静脉MV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次2D PC MRI扫描结果一致性良好(P均<0.001);试验组患侧髂外静脉血液流速低于健侧(P<0.001),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18);使用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效能高,AUC为0.939(95%CI:0.887~0.991),敏感度为81.7%,特异度为100.0%;术中CVC测量压力梯度结果与狭窄静脉远心端MV呈负相关(r=-0.951,P<0.001)。结论2D PC MRI定量分析IVCS患者静脉血液流速结果稳定、可靠,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特异性高,IVCS患者髂外静脉MV值与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符合伯努利原理,2D PC
成善聪曹新山王柱韩新强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血液流速压力梯度血管内介入磁共振成像
急性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1例诊疗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ASISMAD)的发病特点及诊治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血管外科诊治的11例ASISMAD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案。结果:根据SISMAD的Yun分型,其中Ⅰ型3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Ⅲ型3例。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33mm,夹层的平均长度为57.72mm。7例保守治疗3~9d后腹痛症状逐渐缓解、消失。1例行弹簧圈栓塞术,1例行腔内裸支架置入术,1例行置管溶栓+罂粟碱灌注术,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小肠切除术,腹痛症状均消失,但1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结论:ASISMAD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保守治疗对绝大多数ASISMAD有效,若腹痛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改行腔内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徐英江陈刚韩新强盛玉国马超王柱王文明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腹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