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莹莹

作品数:28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经济管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臭氧
  • 4篇污染
  • 4篇废PET
  • 3篇动力学
  • 3篇污染物
  • 3篇废水
  • 3篇Α-FE
  • 3篇O
  • 2篇弹性体
  • 2篇电厂
  • 2篇电池
  • 2篇液晶
  • 2篇乙烯
  • 2篇脂粉
  • 2篇制糖
  • 2篇制糖工业
  • 2篇中空纤维
  • 2篇中空纤维膜
  • 2篇水污染
  • 2篇水污染物

机构

  • 27篇中国环境科学...
  • 8篇华北理工大学
  • 4篇西南交通大学
  • 3篇北京工商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大连工业大学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作者

  • 28篇毕莹莹
  • 16篇孙晓明
  • 16篇董莉
  • 13篇刘景洋
  • 7篇阮久莉
  • 5篇郭玉文
  • 4篇赵若楠
  • 3篇董黎明
  • 3篇乔琦
  • 2篇孟立红
  • 2篇张玥
  • 2篇谢明辉
  • 2篇白璐
  • 2篇许文来
  • 2篇姚扬
  • 1篇但智钢
  • 1篇郭进
  • 1篇张建强

传媒

  • 8篇环境工程技术...
  • 4篇现代化工
  • 2篇环境工程
  • 2篇化工进展
  • 1篇塑料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生态经济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制糖工业水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及建议被引量:6
2020年
为探寻制糖工业水污染物减排空间,全面调研了我国主要甘蔗和甜菜制糖省份共计178家制糖企业,并从基准排水量和水污染物排放浓度两个关键角度分析了制糖工业水污染物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各制糖省份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明显,云南、广东、新疆等地的制糖企业水污染减排潜力较大,且制糖行业水污染物的未来减排动力主要来源于水污染排放浓度的进一步降低。建议加强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的国家和地方管控,同时完善区域环境管理。
许文董黎明董莉孙晓明毕莹莹刘景洋
关键词:制糖工业水污染物减排潜力
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效率及扰动因子评估
2025年
为系统评价黄河流域9省(区)工业水资源效率,分析其差异及扰动因子,以2014—2023年黄河流域9省(区)工业水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非合意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评价静态工业水资源效率,通过差异系数分析静态时空演变,基于效率评价结果分析黄河流域工业污染冗余情况。结合Malmquist(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水资源效率进行动态分解,采用经LLC等方法检验的Tobit模型对工业水资源效率扰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省(区)工业水资源效率均值为0.783,整体呈上升态势,空间演变差异系数均值为0.22,区域间工业水资源效率水平差距大。四川省COD、NH_(3)-N、挥发酚冗余率分别为0.73%、0.84%、0.03%,污染物冗余水平为黄河流域9省(区)最低;宁夏回族自治区COD、甘肃省NH_(3)-N、山西省挥发酚冗余率为黄河流域9省(区)最高,分别为22.70%、27.90%、45.90%,污染治理形势严峻。从绝对量看,ML指数提高的主要驱动力为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对ML指数增长有负向调节效果。从增长量看,ML指数从0.95提高到1.12,水资源效率呈动态增长,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分别由0.95、0.81、1.00提升至1.00、1.00、1.03,对水资源效率增长的贡献加强,规模效率从1.19降至1.07,对水资源效率增长的贡献下降;水资源禀赋和工业废水排放强度是制约工业水资源效率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管制力度、技术创新水平、节水措施是提升工业水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刘超毕莹莹李泽莹王勇王一凡董鹏昊杜明辉张耀宗孙晓明
关键词:黄河流域
一种高磷废水膜处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磷废水膜处理方法,以常规工业用水为水源,依次对其进行超滤、反渗透和离子交换处理,达到锅炉、热网补给水的水质要求。本发明属于高盐高磷废水膜处理技术,制定反渗透进水总磷限值——3 mg/L,据此取消了前续加...
孙晓明刘景洋董莉程滕谢明辉孟立红毕莹莹张玥白璐赵若楠阮久莉
文献传递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原生和再生PET纤维环境影响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分别以再生长丝〔以回收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片为原料制备〕及原生长丝(以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为分析对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量化分析生产各阶段的环境影响及贡献,并提出减小环境影响的建议。选取全球变暖潜值、酸化效应潜值、非生物耗竭、光化学臭氧合成、陆地生态毒性潜值5种环境影响类别进行分类计算。结果表明:再生长丝生产过程中熔融纺丝阶段的环境影响贡献大于物理处理阶段;通过特征化分析和归一化分析,与原生PET长丝相比,生产每100 kg的再生PET长丝全球变暖潜势减少32.09 kg(以CO_(2)计),酸化效应潜值减少0.37 kg(以SO_(2)计);原生PET长丝和再生PET长丝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贡献最大的类别均为非生物耗竭。根据生命周期多边形法对5种环境影响类别的综合直观评估结果表明,再生PET长丝相比于原生PET长丝对环境影响更小,可以从能源优化、工艺环节改善等方面减小环境影响。
刘奇汶毕莹莹董黎明董莉刘景洋
关键词:环境影响
α-Fe_(2)O_(3)催化臭氧氧化耦合陶瓷膜处理含酚废水被引量:5
2023年
催化臭氧氧化是处理含酚废水的有效手段,为研究α-Fe_(2)O_(3)催化氧化含酚废水的降解效能同时有效回收催化剂,采用微米级α-Fe_(2)O_(3)催化臭氧氧化苯酚模拟废水,并耦合陶瓷膜对分散在反应体系的催化剂进行截留、回收,实现工艺的连续运行。结果表明:在间歇运行条件下,催化氧化反应30 min时废水COD去除率达到97%以上,高COD去除率的主要原因是α-Fe_(2)O_(3)对臭氧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在催化氧化过程中产生了强氧化性产物·OH;在恒压条件下,通过膜污染模型拟合和串联阻力模型进行验证,Rr占总阻力的50%以上,但当操作压力超过30 kPa,一部分可逆污染向不可逆污染逐渐转化,Rir显著增加;通过动力学拟合探究膜污染形成机制,运行过程中陶瓷膜污染模型为中间堵塞或滤饼堵塞,膜污染主要发生在膜表面,膜可以对α-Fe_(2)O_(3)进行有效拦截并通过反冲洗恢复通量;连续进水6个周期运行过程中,模拟废水COD去除率保持在85%以上,陶瓷膜不可逆阻力控制在总阻力的13%以下,反应体系保持了稳定运行。
王勇张耀宗毕莹莹杜明辉孙晓明
关键词:催化臭氧氧化陶瓷膜膜阻力
矩阵分析法优化臭氧膜接触传质技术
2024年
将疏水性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组装成膜接触式反应器,开发了膜接触式臭氧(O_(3))无气泡传质技术。当搅拌速度达到1000r/min时,膜传质的传质情况(表观传质系数K_(L)a=0.0807min^(-1))与气泡传质(K_(L)a=0.0791min^(-1))相当。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及L_(16)(4~4)正交实验,研究了进气流量、O_(3)进气浓度、pH、苯酚浓度等对中空纤维膜接触式反应器O_(3)传质情况的影响;采用极差分析、方差分析、综合平衡分析及权矩阵分析进行数据处理,优化膜接触式O_(3)无气泡传质技术的传质条件。结果表明,四种实验因素均对O_(3)无气泡传质效果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优化后的传质条件为:进气流量100mL/min,O_(3)进气浓度100mg/L、初始pH为10、污染物浓度30mg/L。优化条件下三次重复实验O_(3)传质通量均保持在170mg/(m^(2)·min)以上,O_(3)吸收率均达到了80%以上。
姚福春毕莹莹刘超唐晨李泽莹张耀宗孙晓明
关键词:臭氧正交实验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热解及其废气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热解及其废气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的处理设备包括:热解炉、废气焚烧炉及冷凝净化组件。拆除边框、接线盒和背膜的太阳能电池板经过预热,在热解炉中热解,开启热循环风机及抽风机,热解尾气从热解炉排...
刘景洋董莉毕莹莹
一种城市污水用于热电厂冷却循环水的处理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污水用于热电厂冷却循环水的处理工艺,所述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污水通过管线运输至中水集水池内,然后经过水泵将污水输送至曝气生物滤池内进行处理;B.向曝气生物滤池的出水中加入混凝剂和助凝剂,出水进...
孙晓明刘景洋李庆宇董莉程滕谢明辉孟立红毕莹莹张玥白璐赵若楠阮久莉
文献传递
废光伏组件背板TPT热动力学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热重分析仪开展了废光伏组件中的TPT、PET和PVF 3种塑料薄膜的热失重实验,采用Coats-Redfern方程模型分析了TPT热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中,PET的曲线仅有1个失重阶段,在空气气氛中,曲线出现了2个失重阶段;在氮气气氛和空气气氛中,PVF的曲线均出现3个失重阶段;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下,TPT的曲线分别出现2个和3个失重阶段,这是由PET和PVF的叠加失重造成的;提高升温速率可以使TG曲线和DTG曲线向高温区平移。在氮气中,TPT的曲线有2个失重阶段均为2级反应,相关系数R^(2)分别大于0.9和0.99;在空气气氛中,TPT曲线的3个失重阶段的反应级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分别为2级、1级和0.5级反应,相关系数R^(2)分别大于0.90、0.98和0.99。
董莉毕莹莹刘景洋孙晓明周潇云
关键词:背板热失重热动力学
膜传质强化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研究与机理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为解决传统臭氧(O_(3))曝气技术O_(3)逸散及污染物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以疏水性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材料制成膜接触器,并进行膜接触O_(3)无气泡传质催化O_(3)氧化技术研究。以苯酚为污染物,通过对比实验、催化O_(3)氧化实验、动力学分析、自由基屏蔽实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等对新技术的传质特性、氧化效果和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独O_(3)氧化,催化氧化体系对苯酚的去除情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α-Fe_(2)O_(3)表现出较高的O_(3)催化活性。屏蔽实验通过投加叔丁醇(TBA)和Na_(3)PO_(4)来屏蔽自由基和反应位点,COD去除率较正常实验时分别降低了21.05%和11.80%,说明催化剂表面的路易斯酸性位点是催生·OH的主要原因。膜接触O_(3)无气泡传质与α-Fe_(2)O_(3)催化O_(3)氧化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高效去除苯酚的同时解决了O_(3)逸散问题。
姚福春毕莹莹刘超唐晨李泽莹张耀宗孙晓明
关键词:中空纤维膜臭氧苯酚自由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