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钰
- 作品数:5 被引量:88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6年
-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以持续的心情低落、精力减退、思维迟缓等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PSD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速度减慢,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及再发风险。PSD临床进展较为缓慢,但仍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PSD非常重要,应引起临床工作者们的重视。
- 邓钰赵萍王强
- 关键词:脑卒中非药物治疗
-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 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电刺激A组每日进行15 min常规康复治疗和15 min多通道FES治疗,共计30 min,每日1次;电刺激B组在电刺激A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时间至30 min,每日1次。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 mMW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TUGT、10 mMWS、FMA、FAC、BI较为优异(P〈0.05),且电刺激B组TUGT[(18.01±6.16)s]、10 mMWS[(0.83±0.14)m/s]、FMA[(24.57±2.59)分]、FAC[(4.37±0.43)级]、BI[(71.50±9.14)分]优于电刺激A组(P〈0.05)。 结论 增加多通道FES治疗时间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王欣欣王强吴玉斌赵宇阳邓钰孙丹乔杜新新
-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功能
- 神经康复机械手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48
- 2018年
- 目的 探讨神经康复机械手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10例)、神经机械手治疗组(10例)和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12例),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性康复训练,每日40 min,每周5d,神经机械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组基础上增加机械手康复训练,每日20 min,每周5d,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组基础上增加机械手康复训练,每日40 min,每周5d,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结果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MBI、AR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MBI、ARAT均有所改善(P<0.05).与常规康复训练组比较,神经机械手治疗组治疗后FMA-UE[(47.0±2.6)分]、ARAT[(47.0±3.5)分]较高(P<0.05),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FMA-UE、MBI、ARAT均较高(P<0.05).与神经机械手治疗组比较,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FMA-UE[(51.0±1.8)分]、MBI[(78.0±4.5)分]、ARAT[(51.0±2.3)分]均较高(P<0.05).结论 神经康复机械手强化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孙丹乔王强柏广涛薛俊强邓钰王欣欣
-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机器人技术
- 运动训练联合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行为及海马区BDNF、TrkB的影响
- 目的:通过观察运动训练联合氟西汀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程度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opomyosin rec...
- 邓钰
- 关键词:氟西汀抑郁程度
- 运动训练联合氟西汀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行为及海马区BDNF和TrkB蛋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 观察运动训练联合氟西汀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程度及海马区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联合治疗改善卒中后抑郁程度可能的机制。 方法 取48只雄性成年Wister大鼠,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MCAO)模型并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CUMS)以此来建立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PSD模型),而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不作插线处理,也不给予CUMS。造模成功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联合治疗组接受运动训练及氟西汀治疗,共为期28d,模型组不给予任何训练及药物治疗。四组大鼠将分别于PSD模型成功后1d、14d及28d进行行为学实验(蔗糖偏好试验、强迫游泳试验、体质量检测),并于测试后取出相应时间点的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左侧海马区BDNF及TrkB的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和第28天,氟西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强迫游泳试验中的静止不动时间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模型组(P〈0.05),而蔗糖偏好试验的蔗糖偏好度和体重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海马区BDNF及TrkB表达亦较模型组显著增强(P〈0.05)。同一时间点比较,联合治疗组较氟西汀组强迫游泳试验中的静止不动时间明显减少,且蔗糖偏好度和体重显著增加,海马区BDNF、TrkB表达亦显著高于氟西汀组(P〈0.05)。 结论 运动训练联合氟西汀治疗可较好改善卒中后抑郁大鼠的抑郁状况。
- 邓钰王强马健孙丹乔王欣欣
- 关键词:抑郁氟西汀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