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燕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麻醉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受体
  • 2篇疼痛
  • 2篇急性疼痛
  • 2篇GABAB受...
  • 1篇导水管
  • 1篇导水管周围灰...
  • 1篇亚基
  • 1篇受体Α
  • 1篇中脑
  • 1篇中脑导水管
  • 1篇中脑导水管周...
  • 1篇周围灰质
  • 1篇外侧区
  • 1篇脑导水管
  • 1篇灰质
  • 1篇腹外侧
  • 1篇腹外侧区
  • 1篇B受体
  • 1篇GABAA
  • 1篇大鼠中脑

机构

  • 2篇潍坊医学院
  • 2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解放军第40...

作者

  • 2篇王桂芝
  • 2篇娄超
  • 2篇孙万秋
  • 2篇张春燕
  • 2篇于剑锋
  • 1篇王妮荣

传媒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潍坊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GABAAα3及GABAB受体在调节急性疼痛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大鼠足底注射甲醛复制急性疼痛模型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处GABAA_(α3)及GABAB受体的变化,探讨vLPAG处GABAA_(α3)、GABAB受体在疼痛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280~320g,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和甲醛组(F组),每组6只。NS组足底注射无菌生理盐水50μl,F组足底注射2%甲醛50μl。每隔5分钟记录1次疼痛评分(PIS评分),每隔10分钟记录1次机械痛阈,每隔15分钟记录1次皮肤厚度、皮肤温度,总观察时间为60min。记录各项指标后处死大鼠,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提取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BAA_(α3)及GABAB受体含量的变化。结果 F组大鼠注射甲醛后立即出现本模型的典型自发痛行为,各时点PIS评分明显高于NS组(P<0.05),且为典型的两相式。注射后10~60min F组机械痛阈明显低于NS组(P<0.05)。注射后15~60min F组皮肤温度和皮肤厚度明显高于NS组(P<0.05)。F组大鼠GABAA_(α3)及GABAB受体含量明显高于NS组(P<0.05)。结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GABAA_(α3)及GABAB受体的表达上调与大鼠急性疼痛条件下痛阈降低有关。
娄超王桂芝于剑锋迟文英贾旺华张春燕孙万秋
关键词:急性疼痛GABAB受体
急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GABA_B受体的变化
2016年
目的评价大鼠足底福尔马林急性疼痛模型的疼痛行为学表现,并对该模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 LPAG)GABA_B受体在大鼠急性疼痛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GABA_B受体在疼痛调制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方法大鼠足底注射甲醛的方式复制经典的大鼠急性疼痛模型,随机将18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S组)、甲醛0.5h组、甲醛1h组。记录大鼠疼痛机械痛阈、热痛阈等指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ABA_B受体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NS组比较,甲醛0.5h组和甲醛1h组在注射甲醛后机械痛阈降低(P<0.05),大鼠术侧热痛较健侧明显升高。甲醛0.5h组和甲醛1h组GABA_B受体含量较NS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v LPAG参与大鼠急性疼痛的传导与调制,其机制可能是GABA_B受体表达增加,从而增强GABA的抑制性作用,造成痛觉过敏。
娄超王妮荣王桂芝于剑锋迟文英张春燕贾旺华孙万秋
关键词: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GABAB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