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玉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成像
  • 5篇静脉
  • 5篇加权成像
  • 5篇磁敏感
  • 5篇磁敏感加权
  • 5篇磁敏感加权成...
  • 4篇大脑
  • 3篇室间孔
  • 3篇周围静脉
  • 3篇脑内
  • 3篇内静脉
  • 3篇大脑内静脉
  • 2篇血管
  • 2篇成像研究
  • 1篇血管畸形
  • 1篇血管周围
  • 1篇血管周围间隙
  • 1篇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技术
  • 1篇影像

机构

  • 7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嘉兴学院

作者

  • 7篇郭玉
  • 6篇陈成春
  • 2篇李建策
  • 2篇任传根
  • 2篇张小芬
  • 1篇乔会煌
  • 1篇杨新东

传媒

  • 2篇解剖学报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及其相关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及其相关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磁敏感加权成像""脑静脉""血管畸形""缺血性卒中"和"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cerebral veins""vascular malformation""ischemic stroke"为关键词,查阅2017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静脉及其相关疾病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是根据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性差异产生图像对比的MRI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可良好地显示脑静脉内血栓和脑静脉性血管畸形;对脑内出血检测的灵敏度高,特别是对脑微出血点检测的灵敏度明显高于CT以及MRI常规序列;可清楚显示多发性硬化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皮质、髓质静脉改变,有助于多发性硬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可以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进展和预后.结论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可良好显示脑静脉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改变,但其与疾病的诊疗、预后等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张小芬陈争珍郭玉缪慧中陈成春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脑静脉血管畸形卒中
大脑半球内侧面脑回的尸体解剖及MRI成像研究
缪慧中陈争珍姚笑笑郭玉陈成春
室间孔周围静脉的磁敏感加权成像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  室间孔是连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天然通道,随着越来越多手术涉及此区,如何最小限度损伤室间孔周围神经和血管成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室间孔后缘是静脉血管,尤其是大脑内静脉及属支的汇合处。由于与室间孔解剖...
郭玉
关键词:大脑内静脉磁敏感加权成像
室间孔周围静脉的磁敏感加权成像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显影室间孔区域静脉及属支,建立三维图像,构建该区静脉网络,探讨室间孔与周围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筛选60名健康志愿者行3.0 T MR头部扫描,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IP)和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构建室间孔周围静脉网络,对室间孔及周围静脉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室间孔显示率为65%(78侧);大脑内静脉(2.13±0.30)mm,100%(120侧);透明隔前静脉(0.69±0.19)mm,100%(120侧);丘纹上静脉(1.47±0.38)mm,98.3%(118侧);脉络膜上静脉(0.40±0.18)mm,82.5%(99侧)。根据大脑内静脉属支汇入点与室间孔位置关系分为:ⅠA型,24.2%(29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位于静脉角且紧邻室间孔的后缘;ⅠB型,13.3%(16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远离静脉角且远离室间孔的后缘;ⅡA型,45%(54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位于假静脉角且远离室间孔;ⅡB型,15.8%(19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远离假静脉角和室间孔;Ⅲ型,1.7%(2侧),即丘纹上静脉缺如型。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能清晰成像室间孔及其周围静脉,结合Mimics技术可构建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室间孔与主要静脉汇合点三维空间位置数据。大脑内静脉属支汇入点与室间孔位置关系分型对室间孔区手术入路选择有重大意义。
姚笑笑李昌盛陈黛茜郭玉缪慧中杨新东陈争珍陈成春
关键词:室间孔大脑内静脉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血管周围间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1849年Pestalozzi在描述脑血管出血时第一次提到血管周围间隙;1851年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1821~1902年)及1859年法国解剖学家Charles Philippe Robin(1821~1885年)等进一步证实血管周围间隙是正常解剖结构。因此,血管周围间隙又称V-R(Virchow-Robin)间隙。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被认为是影像学观察区域的新内容,足以凸显其在疾病诊断方面的重要地位。
陈争珍任传根乔会煌张小芬郭玉李建策陈成春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医学影像技术影像学观察病理学家解剖学家疾病诊断
室间孔周围静脉的磁敏感加权成像研究
本研究旨在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室间孔周围静脉进行成像,结合Mimics三维图像重建技术,构建室间孔区域静脉及属支的三维图像数据,分析探讨该区静脉S...
李昌盛姚笑笑陈争珍缪慧中郭玉陈成春
关键词:室间孔磁敏感加权成像周围静脉大脑内静脉
文献传递
脑深髓静脉的磁敏感加权成像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健康人群深髓静脉进行显影,从而获取深髓静脉的管径、长度、分布及回流途径的数据。方法对6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3.0T的磁共振检查。所得原始图像经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4图像工作站后处理后,获取相关数据。通过Photoshop CC 2015将T1WI与SWI重建图进行融合,分析静脉走形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结果深髓静脉在SWI重建图像上能清晰显影,其直径较为统一,范围在0.2~0.3mm。根据深髓静脉的分布,可以将深髓静脉划分为3个区:前区位于额叶深部白质;中区位于中央前后回、缘上回、角回深部白质;后区位于枕叶深部白质。深髓静脉在前区的数量为4~10支;在中区为8~19支;在后区为3~7支。深髓静脉在中区的长度最长。前区、中区和后区的深髓静脉分别回流到透明隔前静脉和尾状核前静脉、尾状核横静脉、侧脑室内侧静脉。结论 SWI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深髓静脉,这为构建脑髓质静脉网络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异常的深髓静脉的划定标准提供了依据。
陈争珍乔会煌郭玉任传根张小芬李建策陈成春
关键词:静脉回流磁敏感加权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