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幸
-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消化道痿内镜处理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评估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钛夹夹闭术及耙状金属夹系统(OTSC)对消化道瘘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消化道瘘患者资料,其中单纯行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空肠管组)13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术(钛夹组)20例,OTSC闭合(OTSC组)5例。对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治愈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了内镜下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内镜操作相关并发症。空肠管组4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较前缩小,5例瘘口未见明显变化,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30.8%(4/13);患者术后住院(47.4±14.1)d。钛夹组16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未见缩小,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80.0%(16/20);术后住院(17.9±8.9)d。OTSC组5例患者均完全治愈,完全治愈率100.0%(5/5)。其中1例难治性食管瘘患者采用多次OTSC联合钛夹夹闭的方式逐步缩小瘘口直至完全愈合,瘘口愈合时长为102d,剩余4例患者采用单纯OTSC治疗,术后住院(5.3±1.7)d。OTSC组与钛夹组及空肠管组相比较,其瘘口完全愈合率更高(P=0.03,P<0.001),术后住院时长更短(P=0.04,P<0.001)。结论内镜下微创技术可有效治疗消化道瘘,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愈合快、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张幸周书成史冬涛张德庆李锐陈卫昌
- 关键词:内镜治疗
- 黏膜桥法治疗胃小弯侧巨大黏膜病变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 张幸史冬涛李锐陈卫昌刘鹏飞白飞虎吴旭东成翠娥施瑞华
- 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一例(含视频)被引量:6
- 2016年
- 患者男,27岁,6年前诊断为Ⅱ型糖尿病,1年前开始出现早饱、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并逐渐加重,同时出现血糖控制不佳,多次因酮症酸中毒就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胃排空明显延迟(图1);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胃蠕动波减少;其余肝功能、血常规及电解质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6年,消化道症状明显且持续存在1年,
- 张幸史冬涛张德庆李锐陈卫昌
- 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视频内镜血糖控制不佳
- 消化内镜术中黏膜下注射剂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 2017年
- 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为代表的内镜技术成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黏膜下注射剂的选用对其推广有着重要作用,注射不同材料可对手术的进行乃至预后均有影响,寻找一种最适宜内镜操作的理想黏膜下注射剂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就目前黏膜下注射剂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张幸史东涛张德庆虞竹雯李锐陈卫昌
- 关键词:注射剂黏膜下内镜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早期肿瘤
- 黏膜桥法治疗结直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 张幸李锐史冬涛陈卫昌陈卫刚白飞虎吴旭东成翠娥
- 黏膜桥法治疗结直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 张幸李锐史冬涛陈卫昌陈卫刚白飞虎吴旭东成翠娥
- 黏膜桥法治疗胃小弯侧巨大黏膜病变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 张幸史冬涛李锐陈卫昌刘鹏飞白飞虎吴旭东成翠娥施瑞华
-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6家中心接受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87例胃角大面积黏膜病变患者资料,其中ESTD组32例,ESD组55例。比较2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ESTD组剥离时间较ESD组短[(87.3±32.6)min比(136.7±64.5)min,P〈0.01],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0.18±0.07)cm2/min比(0.08±0.05)cm2/min,P〈0.01],ESTD组较ESD组整块切除率[100%(32/32)比87.3%(48/55),P=0.035]及治愈性切除率[100%(32/32)比85.5%(47/55),P=0.024]高。ESD组术中均有出血发生,有8例出现肌层损伤;而ESTD组术中出血率仅59.4%(19/32),且无肌层损伤发生(P均〈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2)比1.9%(1/54),P=0.443]。结论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时具有更高的剥除效率,同时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 张幸史冬涛李锐陈卫昌刘鹏飞白飞虎吴旭东成翠娥施瑞华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