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旭光

作品数:17 被引量:154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政治法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法律
  • 4篇司法
  • 4篇法律解释
  • 4篇废止
  • 2篇语境
  • 2篇审判
  • 2篇司法审判
  • 2篇司法证明
  • 2篇主义
  • 2篇怀疑论
  • 2篇法律规则
  • 2篇法律论证
  • 2篇法学
  • 1篇当下中国
  • 1篇道德
  • 1篇义学
  • 1篇幼稚
  • 1篇语义
  • 1篇语义学
  • 1篇语用学

机构

  • 17篇深圳大学
  • 3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麦克马斯特大...

作者

  • 17篇宋旭光
  • 2篇舒国滢
  • 1篇刘振宇
  • 1篇雷磊
  • 1篇孟涛
  • 1篇鲁楠
  • 1篇杨天江
  • 1篇黄涛

传媒

  • 2篇法律方法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法学
  • 1篇现代法学
  • 1篇国家检察官学...
  • 1篇政法论丛
  • 1篇比较法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人大法律评论
  • 1篇东方法学
  • 1篇经贸法律评论
  • 1篇法哲学与法社...
  • 1篇法大法律评论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法学与历史学中的事实、证据与证明被引量:9
2020年
"事实""证据""证明"等是法学与历史学共同的核心概念。对它们的对比分析表明,两个学科在理念和方法论上有着诸多相似。而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制度约束性,例如,在审判中,事实应当与构成要件相一致;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受到法律规范与时空场景的约束;司法语境要求决定者必须根据概率性的证明结论给出是与否的明确答案;追求真相的目标有时会被其他法律价值所凌驾,等等。不受此种制度约束的历史学,反而有许多理念值得法学学习,诸如重视事实的故事形式、证据的材料本质以及认知主体及其想象力等。
舒国滢宋旭光
关键词:法律事实历史事实真相
可废止性与法律实证主义被引量:1
2016年
一、导论:可废止性的多种面孔'可废止性'(defeasibility)是一个对法律实证主义构成困扰的现象吗?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拒绝实证主义而去赞同某些替代性法律概念观的充足理由(good reason)?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将依赖于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至少包括:我们使用'可废止的'这一术语意指什么,什么可以被说成是可废止的(即可废止性的'对象'),以及我们所讲的这种可废止性是否被当作我们所讲的这种对象的必然属性,或者仅仅是这种对象所 能具备的某种属性。
宋旭光
关键词: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规范法律效力法律规则
如何认识司法审判语境中的事实与证据?——再与陈波教授商榷被引量:3
2021年
在司法审判语境中,"事实"和"证据"存在多种用法,不宜混淆。第一,本体论意义的客观事实是一种必然的预设或承诺;认识论意义的事实是用于证明或论证的事实命题。第二,作为呈现在法庭之上可为人感知的对象,证据材料是事实命题的承载者或支持者;作为参与证明推论的事实命题,证据事实是证据材料所承载或支持的内容。第三,作为一种规范性要求,"以事实为根据"蕴涵着事实真相作为应然目标的初显优先性,但并不意味着追求真相不受程序的限制。最后,虽然作为审判依据的裁判事实最终是以证据事实(或推定)为依据而经法定程序认定的,但"认定"是程序的偶然结果,而与裁判事实认定的理性没有必然联系。
宋旭光
关键词:司法证明
时间结构中的法学——《法学的知识谱系》阅读札记
2024年
法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或者说,法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方法来研究法学,中国的法学应该向何处去,这些是《法学的知识谱系》一书关切的核心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法学的知识谱系》在跨越三千年的思想史脉络中探求法学知识成长的“密码”。该研究显示,法学的知识是理论的,但它的指向是实践的;法学的理论是多元的,但却未必是混乱的;法学的成长时而中断,但时而又从“废墟”中再生。回到当代中国,面对思想市场的扭曲化和知识生产的无序化,这种方法论的研究和规训,对于推进法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大有神益,也是解决无序知识生产的一剂良药。
宋旭光
关键词:法学知识法教义学法学方法
论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分:从逻辑结构出发被引量:15
2022年
是否存在一种独立于法律规则的规范范畴即法律原则,是原则理论成败的关键。许多法学家都会将逻辑结构当作规则与原则的重要区分标准,但却很少给出细致的分析。中国学界既有的讨论多聚焦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而对于法律原则所言不多。根据语用学观念,规则和原则作为规范语句的意义,来自于这些陈述的使用实践,是由它们在法律推理中的角色决定的。因此,规则与原则在逻辑结构上的差异,也是与我们运用它们进行推理的方式相关的。这种差异主要不是逻辑表述的形式问题,而是服务于正确法律推理目的的实质问题。
宋旭光
关键词:法律原则法律规则逻辑结构
论作为说理方式的法律解释被引量:5
2024年
法律解释是给予和索取理由的规范实践。法律话语的意义是由其在法律实践中的推论角色决定的。因此,法律解释不应当仅仅被当作探求法律意义的启发式方法,更应当被看作为司法判决提供证成的说理方式。文义、历史、体系、客观目的、主观意图等要素,与其将它们看作解释方法,不如看作支持或反对解释决定之正确性的解释理由。法律条文往往有多个意义选项,解释者需要选出其中的正确选项,将其作为适用于当前案件的个案规范。法律解释实质上是围绕解释决定的正确性,而对不同解释理由进行衡量的理性论证过程。
宋旭光
关键词:法律解释说理方式释法说理
为什么应当将法律看作是可废止的?被引量:1
2016年
以正义为名,将法律看作是可废止的,是要在司法裁判中恢复法律作为道德事业的本来面目。这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在法律的弹性空间内将道德考量纳入其中:而在合法性空间用尽时,审慎考虑在当前个案中引入法外因素废止可适用的法律规范。无论如何,在援引法外因素时,裁判者都需要给出妥当的论证,作出废止决定者更是要承担更高的论证责任。现代法律体系为这种可废止法的运行提供了可用的轨道。
宋旭光
关键词:道德
如何认识司法审判语境中的事实与证据?——再与陈波教授商榷被引量:1
2021年
陈波教授撰文提出,司法审判的原则应当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改为"以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舒国滢教授和笔者对此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陈波教授的主张与法律推理的模型不一致;其证据定义不符合司法实践的通常用法;他夸大了事实"撒谎"的可能,忽视了求真的重要性。
宋旭光
关键词:司法审判法律推理司法实践
笔谈六篇:法理学的反思——法理学的性质与当下中国法理学的流派被引量:3
2016年
孟涛在《法学的性质:技术、科学或哲学?》一文中指出,中国法学目前只是停留在技术化的第一步,离真正的技术化还有很长的路;社科法学有助于了解中国法律实施的真实状况,有很大的扩展领域和发展空间;法律本身是否合理,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特别是要进行古今中外思想上的深层次对话。鲁楠则从比较法视野进行反思,眼下的中国法学流派之争究竟在争论什么?宋旭光则试图从流派之争的背后问题出发,明晰法理学学科性质并探寻法理学研究的进路。杨天江则告诫自然法理论研究者,出于对自然法理论研究尚未迈过初级阶段的原因,不仅不应介入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还应主动避免被迫的卷入。刘振宇对自然法之是否介入当下的学派之争则持另一种观点,现有流派都不足以将带有政治因子甚至于以政治话语为主的泛法律信息转化为法律话语,而自然法理论则可,从而推动形成中国法理学第三种智识。黄涛从古典法学的视角相对超然的审视流派之争,即认为需要适度地超越一种经验性的考察法律现象的方法,探寻人类应过什么样的法律生活,建构何种法律世界,以找到真正支撑规范生活的内在动力源泉。
孟涛鲁楠宋旭光杨天江刘振宇黄涛
关键词:法理学流派自然法
法的安定性与正确性被引量:31
2017年
法的安定性与正确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出了法的实践与理论的一个永恒难题——由此,对它的回答,将开启法哲学的主要问题,即法的概念与本质的问题。因此,第一步,将简要地对法的概念与本质进行考察。第二步,将尝试着说明,被如此理解的法的概念与本质,对法的安定性与正确性之间的关系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有三个议题将被纳入考量:首先,作为对极端不法(不正义)难题之回答的拉德布鲁赫公式;其次,特殊情形命题,这一命题主张,法律论证是普遍实践论证的一种特殊情形;第三,法的司法续造难题。
罗伯特·阿列克西宋旭光雷磊
关键词:法哲学法律论证商谈理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