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辉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龙岩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对患者围术期指标、炎性因子、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对患者围术期指标、炎性因子、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3年10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MR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血清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息肉切除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h,两组血清PCT、IL-6、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血清PCT、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0.00%)(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疗效显著,可减轻手术相关炎症因子,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复发率也更小。
- 江文辉龙丹温江妹
- 关键词:胃肠道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炎性因子复发率
-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探讨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U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UP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在10例UPS患者中,男8例,女2例,男女比为4:1,年龄45~73(平均57.7)岁,肿瘤直径1.5~7.0(平均3.9)cm。肿瘤细胞呈梭形和多形性排列成束状、交织状或席纹状。核分裂易见,可见多核瘤巨细胞及间质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可表达Vimentin,CD68,不表达HMB-45,S-100,CKpan,SMA,CD34,Desmin。结论:UPS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诊断依赖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需与胃肠道间质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多形性平滑肌肉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黏液纤维肉瘤、分化差的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
- 江文辉江文辉许春伟许春伟陈刚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 24例乳腺黏液癌临床病理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进展及预后。方法:对24例乳腺黏液癌进行病理学形态观察,并采用Max 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Ki-67染色,对其进行随访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18例单纯型乳腺黏液癌,其中1例伴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6例混合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22例ER阳性,19例PR阳性,1例混合型黏液癌HER-2阳性,单纯型黏液癌HER-2均阴性,单纯型乳腺黏液癌和混合型乳腺黏液癌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单纯型黏液癌特征是细胞巢漂浮在黏液湖中,并由富含毛细血管的纤维分割。细胞团大小和形态各异,核异型性不明显,ER、PR阳性,HER-2阴性。单纯型乳腺黏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PMCs)生长缓慢,转移率低,可以行保乳手术。伴有微小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UMPC)与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易发生转移,建议行乳腺改良根治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
- 江文辉胡丹许春伟力超卢建平何时龙联文陈刚
- 关键词:乳腺肿瘤黏液癌免疫组织化学
- 5例细支气管腺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 2024年
- 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是一种起源于细支气管黏膜上皮的良性肿瘤,于2018年由CHANG等[1]首先提出,依据肿瘤组织学表现及免疫表型特征分为近端型和远端型。2021年,BA被正式纳入第五版胸部WHO肿瘤分类中[2]。随着对BA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相关文献报道日益增多。在显微镜下,若BA呈现典型形态,则诊断相对容易,但当肿瘤表现出非典型形态,尤其是在术中冷冻切片过程中,诊断则较为棘手。
- 李晓玲陈红宝江文辉
- 关键词:临床病理
- 髓系肉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6例M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分子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16例MS,男9例,女7例,年龄21~72(平均45)岁,肿瘤呈弥漫片状生长,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表达抗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Lyz,CD43,CD68(kp-1)和CD117。结论:MS可能有轻微的男性优势,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和身体的任何位置,导致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及容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淋巴恶性肿瘤大剂量治疗的晚期并发症可以出现继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系统性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
- 江文辉江文辉陈燕坪许春伟龙联文黄榕芳黄榕芳胡丹卢建平何时
- 关键词:髓系肉瘤急性白血病免疫组织化学
- 具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单纯型黏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具有微乳头结构乳腺单纯型黏液癌(MUMP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8例MU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中1例为男性,其余均为女性;年龄37~60岁,平均46岁。肿物最大径2.5~8 cm,平均直径4.6 cm(n=6),4例伴有淋巴结转移,1例伴有砂砾体形成。MUMPC的主要形态学特点包括:①存在大量细胞外黏液;②肿瘤细胞微乳头状排列;③中~高级别核;④鞋钉样细胞;⑤易出现砂砾体。免疫组化:激素受体高表达,Ki-67阳性指数1%~40%(平均14%,n=7)。结论 MUMPC可发生于年轻到老年女性,倾向于年轻女性。与乳腺单纯型黏液癌(PMBC)相比,MUMPC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细胞核级较高,术后建议辅助放、化疗。
- 温江妹胡丹陈刚陈燕坪江文辉何诚黄榕芳王健超卢建平许春伟
- 关键词:乳腺黏液癌免疫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