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田
- 作品数:53 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第四阶级女子问题”:《妇女杂志》与“娜拉”讨论被引量:3
- 2009年
- 《妇女杂志》是中国现代妇女报刊史上历时最长、发行面最广的刊物。"五四"期间,《妇女杂志》中经常出现对娜拉的介绍和评论。对于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最突出的地方,在"第四阶级女子问题"的提出上。关于女性问题的讨论,着眼点逐渐由性别差异转向了阶级差异维度。这不单独是《妇女杂志》的变化,也表示了"五四"后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共同转变。
- 张春田
- 关键词:《妇女杂志》
- 文人论政——陈去病与清末民初的政治批评被引量:1
- 2014年
- 以往的研究中,南社向以诗酒风流的旧派文人形象以诗歌鼓动"排满"与"革命"风潮,实际上,在一系列具体的政治和社会事件面前,南社诸人也以各种政论文章提出过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不仅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而且积极地以言论介入政治讨论。作为南社发起人和中坚之一的陈去病,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对现实政治进行建言与批判的政论文章,其论题涉及政治体制、疆域设置、军事和经济建设以及宪法草案讨论等多方面,显示出当时中国文人的现代政治视野。
- 张春田
- 关键词:政论文章公共领域
- 吴兴华年谱简编被引量:1
- 2019年
- 吴兴华在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长期以来为文学史所忽视。近年来,随着相关文献的发掘、汇集与整理,特别是致宋淇书信的刊布,一个更完整而全面的作家兼批评家吴兴华形象逐渐显现,在他身上印刻了古与今、中与西、新与旧的文化协商以及文学与政治和历史的复杂互动。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探险与试炼,他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品评,对世界文学资源的吸收与翻译,他和同时期文学同仁的互相激荡以及他对其后港台现代诗的影响播散,不仅反映出中西文学互鉴中所生产的现代主义的中国风貌,也证明了文学书写在现代历史转型时刻所具有的力量与意义。年谱简编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为了解吴兴华文学生涯及学识眼界提供参照,为对吴兴华的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 张春田周睿琪
- 关键词:诗学翻译现代主义古典里尔克
- “女性解放”如何表述——重读“娜拉型”话剧与小说
- 2009年
- 一批后五四的"娜拉型"话剧,构成了现代中国最初的"娜拉"谱系。本文通过对话剧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意义的重读,认为"田亚梅"们的"出走",表征出作为女性解放运动"引路人"的男性知识分子们的现代想像与性别焦虑。而一些女作家贡献出了由女性自己来书写的"娜拉"故事,藉此打破男性作为叙述者的绝对主体性,发声于主导性的五四女性解放话语之外。
- 张春田
- 关键词:出走性别书写
- 重访“近代”——南社研究及其反思被引量:1
- 2012年
-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对"近代"的批判性论述,为我们重新使用"近代"这个概念来表述中国的"早期现代"(early modern),提供了某种基础。这里的"近代"是充满不间断的运动与抵抗的张力场,是传统中国基体形态的蜕变与再生。"近代"同时具有对"现代"的追求和超越的双重性,始终保持着相对于经典现代性的差异性。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重访中国近代,我们很自然会对近代文学与文化史中的重要社团———南社的特殊意义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必须努力发掘南社的文学文本与社会文本,文本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打开南社独特的文化政治面向。南社成员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中的文化活动,既不是现代西方"纯文学"观念所能限制的,又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学生产模式同日而语。要深入地理解南社,首先要把历史"陌生化",在清末民初的文学/文化场域里,在革命与抒情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南社群体的文化实践,才能揭示这些实践作为回应危机的方式有着怎样的文化政治的意义。无疑,重新研究南社,也后设地寄寓了一种对于历史连续性的自我理解和表述意识。没必要夸大南社群体在文化政治上自我肯定的强度,但应该看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敏感与困惑。而革命与抒情的变奏,正是构成了我们通过南社重访中国近代的基本视野。
- 张春田
- 关键词:抒情
- 不同的“现代”:“情迷”与“影恋”——冯小青故事的再解读被引量:8
- 2011年
- 本文讨论的是冯小青故事从晚明到民国的演变。从晚明的"情迷"到民国的"影恋",从文人的感伤传颂到性心理学家的"精密观察",冯小青故事所经历的转变,为理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口。小青故事是晚明"情迷"文化的一个征候。在公共性的情迷弥漫之中,一个新的"感伤的社群"日渐浮现出来,并繁衍出关于"感伤"的政治文化。民国时期,潘光旦在西方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启发下,对冯小青故事作出新的解释,认为小青患有"影恋"的疾病。这体现出一种"病之发现"的工作在现代中国的展开。潘光旦的阐释,加入到了现代知识制造的庞大工程之中。这一知识工程附属于整个现代性的合理化规训。
- 张春田
- 关键词:情迷
- 无处可隐的焦虑与“先锋”的转型——论格非的《隐身衣》
- 2019年
- 20世纪80年代后期,格非以“先锋”姿态登上文坛,对传统叙事结构发起猛烈冲击。进入20世纪90年代,格非却面临无从下笔的困境。从1994年至2004年,格非经历了十余年的创作低谷。这期间,他重新审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并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价值重估。《隐身衣》探讨的是在一个碎片化时代,人们如何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性。格非试图通过主人公小崔的个体经验,还原消费主义时代下“蛇阱”众生相。他冲破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二元对立的框架,要求“写好现实”并“超越现实”。《隐身衣》仍保持一定的“先锋”性,但明显表现出回归世俗的姿态,甚至吸收了“新写实”小说的某些特点。《隐身衣》症候性地指向了格非写作转型的复杂。
- 张春田张春田
- 关键词:现代主义新写实
- 个性解放与女性解放的“接合”——重论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及其性别政治被引量:1
- 2008年
- 胡适冲破"人的依赖关系"的个性解放,是当时青年的共同追求,也是启蒙运动的中心议题。他认为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胡适通过张扬"个人主义"的话语策略,把女性解放吸纳入个性解放的要求中,明确将个人主义树立为女性解放的指导思想。宣传"努力做一个人"的理想,以超越和替代原先女性解放话语中"贤妻良母"的目标。在他看来,精神的觉醒和自由意志的显现,是女性解放的关键。所以会特别突出女性获得主体性的瞬间,比如"出走"。
- 张春田
- 关键词:女性解放易卜生主义性别政治
- “第二维新之声”——《新青年》中的“启蒙”与“自觉”
- 2015年
- 当一百年前《青年杂志》创刊号在上海问世之时,主编陈独秀所面对的,是新生民国不断的政治动荡与宪政危机,是他为之奋斗的共和理想和建国大业(founding)的未完成状态。要说陈独秀从一开始就对这本每期印数仅1000本的刊物有非常大的自信,这个刊物一出来就有多么轰动,也许确实掺杂了过多"后见之明",把很多后来历史过程中的因素提前加载到了创办伊始的刊物之上(参见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第一章《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但若简单将之视作“普通刊物”,则小看了陈独秀的敏锐、抱负和历史感,也小看了这本刊物在当时的某种“新奇性”和创造性。
- 张春田
- 关键词:建国大业FOUNDING宪政危机启蒙者文化政治
- 章学诚的著述之文与学问秩序
- 2011年
- 章学诚始终强调有别于"文人之文"的"著述之文"。1789年后他所作的《原道》、《原学》等文代表了其古文观的发展。章对古文意蕴和浙东学术的理解,表明他继承了《春秋》的血脉。他所追求的古文,其实是继承了《春秋》家学的这一支的"史文"。
- 孔健张春田
- 关键词:章学诚古文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