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洁
- 作品数:17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生物学更多>>
- 北京市中学生2018—2022年健康危险行为状况分析被引量:5
- 2024年
- 目的分析北京市中学生2018—2022年健康危险行为状况,为开展科学有效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2022年北京市16个区8471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健康影响因素数据,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差异,采用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PC)评价其变化趋势。结果2018—2022年5次调查中,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滥用行为和网络成瘾行为(2018和2020年)报告率男生均高于女生(χ^(2)=4.91~297.52),缺乏锻炼行为报告率女生均高于男生(χ^(2)=56.49~160.88)(P值均<0.05);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缺乏锻炼行为、非故意伤害行为(2021年除外)、物质滥用行为、网络成瘾行为(2018和2019年)报告率均为职高最高、普高次之、初中最低(χ^(2)=23.30~1285.98),故意伤害行为初中最高、职高次之、普高最低(χ^(2)=96.18~378.32),网络成瘾行为(2020—2022年)报告率均为普高最高、职高次之、初中最低(χ^(2)=16.93~60.11)(P值均<0.01);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故意伤害行为(2020和2022年)、物质滥用行为(2018年除外)报告率郊区均高于城区(χ^(2)=6.70~117.56),缺乏锻炼行为、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2018和2019年)、网络成瘾行为报告率城区均高于郊区(χ^(2)=3.90~130.80)(P值均<0.05)。2018—2022年中学生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滥用行为和网络成瘾行为标化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APC值分别为-14.16,-13.43,-16.03,-8.48;t值分别为-6.94,-4.46,-11.98,-4.36,P值均<0.05)。结论北京市2018—2022年中学生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滥用行为和网络成瘾行为均有改善,不良饮食行为和缺乏锻炼行为报告率较高且未出现下降趋势。应加强对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和缺乏锻炼行为的干预,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 罗慧娟高若伊赵海陈东妮孙冰洁郭欣
- 关键词:健康教育
- 北京市2019—2022年中学生高度近视及屈光度变化
- 2024年
- 目的分析2019—2022年北京市中学生高度近视及屈光度变化,为研究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9—2022年在北京市16个区分别抽取83,83,84,84所中学,每年9—10月对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非睫状肌麻痹的电脑验光检查,最终分别纳入21589,21161,21561,21123名中学生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高度近视率差异,采用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PC)评价其变化趋势。结果2019—2022年女生高度近视率均高于男生(15.60%,14.59%;15.33%,14.44%;14.65%,14.17%;14.63%,13.84%),其中2019年男女生高度近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P<0.05);城区中学生高度近视率均高于郊区(16.45%,13.78%;16.81%,13.00%;15.84%,13.06%;15.85%,12.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18,60.43,33.92,42.23,P值均<0.05);随着年级增长学生高度近视率呈增长趋势(χ^(2)_(趋势)值分别为674.56,608.38,655.21,676.89,P值均<0.05),初三升高一学生高度近视率增长幅度最大。2019—2022年北京市中学生高度近视率从15.09%下降至14.22%,以年均2.08%的速度下降(APC=-2.08,t=-7.99,P<0.05)。高度近视中学生屈光度2019和2022年分别为-7.44(-10.25,-6.00)和-7.38(-10.00,-6.0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30,P>0.05)。结论北京市中学生高度近视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需进一步分级分类防控策略、细化规范化防控措施,控制近视的早发、高发、重度化。
- 王路赵海孙冰洁夏志伟张京舒郭欣
- 关键词:近视患病率
- 2014年北京市某校连续三起诺如病毒疫情调查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 调查北京市某校连续三起诺如病毒疫情,为减少同类事件提供经验.方法 应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三起疫情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北京市某小学2013级新生中连续发生三起诺如病毒疫情,罹患率分别为13.5%、10.56%及9.0%.随疫情起数增加,患儿就诊率下降(趋势x2=34.112,P<0.001),且就诊患儿均未被诊断为法定报告传染病.造成三起疫情的诺如病毒基因型分别为GII.7型、GII.6型和GII.17型.结论 诺如病毒极易在集体单位内传播,扎实做好日常消毒和疫情报送工作,是预防及处置诺如疫情的关键措施.
- 刘园张海艳孙冰洁郭建新黄辉刘白薇李锡太高志勇贾蕾
- 关键词:诺如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
- 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与儿童肥胖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组学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肥胖病因及其与慢性病联系的认识,文章概述了基于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肥胖表型生物标志物的最新进展,加深了对肥胖病因及干预效果异质性的理解;此外,将组学生物标志物应用到儿童肥胖精准防控中,不同组学生物标志物可以提高“肥胖”一词的精确度,并有助于早期检测具有风险特征的特定生物标志物,以便实现儿童肥胖从“一刀切”的防控策略转变为在肥胖发生发展过程中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 夏志伟沈葹王路孙冰洁殷继永霍军生郭欣
- 关键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学标记儿童
- 北京市2023年中小学校医和保健教师传染病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校2023年校医和保健教师传染病知识和行为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校医和保健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10—11月,采用自编问卷对北京市16个区所有中小学校校医和保健教师进行普查,共收集2 581份问卷。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3年北京市中小学校校医和保健教师传染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34.44%~98.57%,行为具备率为65.90%~98.64%。校医和保健教师传染病相关知识素养、行为素养的具备率分别为82.76%和85.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职、本科及以上、高级职称与校医和保健教师具备传染病知识素养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76,2.57,1.42);相对于医学专业,教育类和其他专业与校医和保健教师具备传染病知识素养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37,0.55);专职、女性、年龄与校医和保健教师具备传染病行为素养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6,2.18,1.02)(P值均<0.01)。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校医和保健教师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应针对传染病防控知识和行为的薄弱部分,对重点人群进行重点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 徐文婕白承续陈东妮吴双胜孙冰洁杨鹏
- 关键词:传染病知识卫生人员
- 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中小学生近视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京市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和影响因素数据库,选取其中4~12年级的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近视的主要因素。结果共调查23519名中小学生,其近视检出率为72.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以郊区、男生、父母都不近视、不是每天摄入含糖饮料、课间休息去户外、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时长<2h、每天放学后读写时长<2 h、读写姿势正确、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电子屏幕为参照,城区(OR=1.164,95%CI:1.094~1.239)、女生(OR=1.303,95%CI:1.228~1.382)、父母至少一方近视(OR=1.998,95%CI:1.883~2.120)、每天摄入含糖饮料(OR=1.141,95%CI:1.014~1.285)、课间休息在教学楼内(OR=1.173,95%CI:1.095~1.255)、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时长≥2h(OR=1.091,95%CI:1.016~1.170)、每天放学后读写时长≥2h(OR=1.596,95%CI:1.496~1.702)、读写姿势不正确(OR=1.123,95%CI:1.057~1.193)、经常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电子屏幕(OR=1.156,95%CI:1.035~1.291)的中小学生发生近视的可能性更高。结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近视检出率较高,且其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未来相关部门应加强高度近视危害及正确用眼行为习惯的健康教育,促进各项近视防控措施落实,以保护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
- 王路赵海夏志伟孙冰洁郭欣
- 关键词:近视影响因素
- 北京市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与筛查性近视的关联
- 2025年
- 目的探讨北京市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及其与筛查性近视的关联,为综合防控学生近视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3年9—11月抽取北京市16个区25593名中小学生,采用国家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进行视力检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和筛查性近视检出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与筛查性近视的关联。结果68.63%的中小学生报告睡眠不足,不同学段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职业高中生报告率最低(47.07%)、普通高中生报告率最高(76.17%)(χ^(2)=981.18,P<0.01)。睡眠不足的小学生(57.09%)和初中生(76.53%)筛查性近视检出率均高于报告睡眠充足者(52.65%,71.9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83,17.96,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睡眠充足者比较,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风险较高(OR=1.25);调整学段、性别、地区、住校情况等混杂因素后,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发生风险均较高(OR=1.26)(P值均<0.01)。按学段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睡眠不足的小学生(四至六年级)和初中生筛查性近视发生风险仍较高(OR值分别为1.18,1.20,P值均<0.01)。结论北京市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的发生风险较高,家庭、学校、社会等应共同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以降低近视的发生。
- 王路赵海孙冰洁夏志伟郭欣
- 关键词:睡眠异常近视
- 北京市不同户外活动时间中小学生睡眠与近视关系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分析北京市中小学生不同户外活动时间下睡眠与近视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9—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2957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户外活动时间学生睡眠与近视的关系。结果参与调查学生的近视率为71.6%,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学生占比为61.0%,睡眠时间不足的学生占比为70.0%。睡眠时间不足学生的近视率(73.6%)高于睡眠时间充足的学生(67.2%)(χ^(2)=96.97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城乡、学段、父母是否近视、放学后做作业/读书写字时间、看电视时间、天黑后看电子屏幕时是否关灯后,在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学生中,睡眠时间不足学生发生近视的风险是睡眠时间充足学生的1.10倍(95%CI=1.03~1.18,P<0.05)。按性别分析,男生结果与总体类似,而女生未发现睡眠与近视存在关联。结论在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学生中,睡眠不足学生的近视率较高。家长和学校应引导学生多参与户外活动,确保学生睡眠时间充足,从而减少近视发生的风险。
- 张京舒李婷杨涵秦冉赵海王路孙冰洁郭欣
- 关键词:睡眠户外活动近视
- 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探究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为确定重点干预对象及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2年10—12月对北京市16个区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17 730名在校学生开展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对不良饮食、缺乏锻炼、非故意伤害、故意伤害、物质滥用和网络成瘾行为共6类健康危险行为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分为3类:高危险行为组,有961名,占5.42%;低缺乏锻炼/高故意伤害组,有1 099名,占6.20%;低危险行为组,有15 670名,占88.38%。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低危险行为组,男生(OR=1.45)、职高(OR=2.00)、其他家庭(OR=1.90)、可能有抑郁情感(OR=2.27)、有抑郁情感(OR=6.18)、近1年因病休学(OR=1.79)的中学生更易进入高危险行为组;男生(OR=2.30)、大家庭(OR=1.18)、重组家庭(OR=1.70)、其他家庭(OR=1.94)、可能有抑郁情感(OR=3.10)、有抑郁情感(OR=4.91)、近2周因病请假(OR=1.54)、近1年因病休学(OR=1.71)的中学生更易进入低缺乏锻炼/高故意伤害组(P值均<0.05)。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存在明显潜在类别,聚集出现且比例不同。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 罗慧娟高若伊赵海孙冰洁王路郭欣
- 关键词:健康教育
- 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焦虑现状及其与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关系被引量:6
- 2024年
- 目的探讨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焦虑流行现状及其与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9—11月间抽取北京市16个区共计18379名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分析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和欺凌等伤害相关行为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抑郁焦虑现状与伤害相关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2%,焦虑症状检出率为8.6%,二者共患检出率为7.6%;被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23)、普通高中(OR=1.85)和职业高中(OR=1.91)、被校园欺凌(OR=3.83)、被家长打骂(OR=3.32)和被网络暴力(OR=4.43)均是抑郁症状的正性相关因素;不住校(OR=0.87)是抑郁症状的负性相关因素(P值均<0.05)。女生(OR=1.32)、普通高中(OR=1.77)和职业高中(OR=1.50)、被校园欺凌(OR=3.63)、被家长打骂(OR=3.41)和被网络暴力(OR=3.33)均是焦虑症状的正性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被校园欺凌和经受来自家长或网络的暴力等行为相关。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中学生被欺凌、被家长打骂和被网络暴力等情况,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 赵海王路孙冰洁郭欣
- 关键词:抑郁暴力精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