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玉安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沧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嬗递
  • 1篇《诗》
  • 1篇《诗》学

机构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沧州师范学院

作者

  • 2篇孙玉安

传媒

  • 1篇中国语言文学...
  • 1篇汉籍与汉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宋代《诗经》学“兴”的嬗递与新变
2023年
从汉、唐《诗》学到宋代《诗》学,学者对“兴”的认知有了显著的嬗递与新变。首先,汉儒定义“兴”为“兴者喻”,将德礼诗教寄“喻”于“兴”;宋人定义“兴”为“起也”,剥离“兴”与“喻”的关联,剔除汉儒“兴”之附会。其次,不同于汉儒仅在章首“独标兴体”,宋人标“兴”的位置、类型逐渐多样化、精细化。再次,与汉儒之“兴”具有超脱于全诗的独立性相比,宋人之“兴”与全诗高度关联,故《诗》说结构从汉、唐的支离走向了宋代的完整。最后,宋人注意到汉儒未曾注意到的兴象是写实或虚构的问题,体现出学者对诗歌创作的认知深入。总之,宋代《诗》学“兴”的新变体现了学者力图厘清“兴”与诗文、诗义的真实关系的努力,诗说对“兴”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兴”的价值与地位随之降低。
孙玉安
“脱实向虚”:宋代《诗经》学的整体走向
2024年
宋代《诗经》学整体上具有“脱实向虚”的沿革脉络和学术特性。一是实词训诂的虚义化,汉儒在字词训诂中杂糅许多曲说;宋人将汉儒训释的部分实词改训为虚词,虚词无实义,消解了曲说。二是兴句之兴象的虚拟化,汉儒解“兴”为“兴者喻”,未关注兴象的虚实;宋人解“兴”为“起也”,所谓“虚用两句钓起”,以兴象为虚拟。三是《诗》、史叙事的虚泛化,汉儒以《诗》附史,却失史之真;宋人严辨《诗》、史,泛化据史无征的《诗》之史,得史之实。四是诗义的虚理化,在性理学术的大环境下,“向虚”最终指向于将汉学的德礼纲常“形而上”为宋学的心性天理。
孙玉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