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媛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病死率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损伤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灌流
  • 1篇血液灌流治疗
  • 1篇脂肪乳
  • 1篇中毒
  • 1篇伤患者
  • 1篇脓毒
  • 1篇脓毒症
  • 1篇左卡尼汀
  • 1篇颅脑
  • 1篇颅脑损伤
  • 1篇颅脑损伤患者
  • 1篇脑损伤
  • 1篇脑损伤患者
  • 1篇肌损伤
  • 1篇灌流
  • 1篇灌流治疗

机构

  • 3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广东医学院

作者

  • 3篇叶媛
  • 2篇孟新科
  • 2篇王滨
  • 1篇熊丽红
  • 1篇王家泽
  • 1篇周丹
  • 1篇徐建民
  • 1篇陈伟峰
  • 1篇幸泽茂

传媒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北方药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左卡尼汀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5年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在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患者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9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左卡尼汀治疗,对照组采用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在研究开始前及研究d3、d7抽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 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比较两组ICU住院死亡率。结果:1治疗前CTn I水平:治疗组(3.24±2.8)ng/ml,对照组(2.48±1.69)ng/ml;NT-pro BNP水平:治疗组(13711.93±6260.07)pg/ml,对照组(11790.43±8879.37)pg/ml。两组间CTn I及NT-pro BNP均较正常值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d3 CTn I水平:治疗组(1.47±1.14)ng/ml,对照组(1.4±1.01)ng/ml;NT-pro BNP水平:治疗组(12194.73±7515.39)pg/ml,对照组(17202.29±7325.23)pg/ml。两组CTn I水平均有下降,对照NT-pro BNP水平升高,但CTn I及NT-pro BN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d7 CTn I水平:治疗组(0.61±0.78)ng/ml,对照组(1.90±1.90)ng/ml;NT-pro BNP水平:治疗组(7413.47±6277.00)pg/ml,对照组(10958.57±6651.45)pg/ml。两组CTn I及NTpro BNP水平均有下降,治疗组的CTn I及NT-pro BNP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组间比较CTn 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死亡率:两组均有3例死亡,ICU住院死亡率分别为20.00%VS 21.43%,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能够减轻脓毒症患者的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幸泽茂王滨周丹叶媛陈伟峰熊丽红孟新科
关键词:脓毒症心肌损伤左卡尼汀
脂肪乳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20%中长链脂肪乳(IFE)联合血液灌流对百草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6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分为G1组(19例)、G2组(18例)、G3组(25例)。G1组仅给予常规治疗, G2、G3组均接受常规洗胃、导泻及血液灌流等基础治疗, G3组就诊30 min内即给予20%中长链IFE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病死率、脏器功能损伤发生率及入院不同时间点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入院时3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36、72 h, G1组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G3和G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36、72 h G3组APACHEⅡ评分低于G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死亡17例(89.5%), G2组死亡11例(61.1%), G3组死亡14例(56.0%)。G2和G3组病死率、各脏器功能损伤发生率均低于G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3组病死率、各脏器功能损伤发生率均低于G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中长链IFE联合血液灌流可以减轻急性百草枯中毒临床症状。
王滨王家泽叶媛
关键词:脂肪乳百草枯中毒病死率
ICU颅脑损伤患者发热与病死率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ICU颅脑损伤患者发热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发热与病死率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7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脑损伤患者患者分别按性别、年龄(±2年)、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APACHE-域评分±5分)与非脑损伤患者进行匹配。入住ICU第一个24h内的最高温度高于37.5℃者确定为发热。主要转归指标为病死率。结果36例脑损伤患者年龄为65.5±14年,47豫为男性,平均APACHE-域评分为15(IQR11-20)。平均住院时间脑损伤患者明显低于非脑损伤患者。相较于非神经系统患者来说,脑损伤患者的平均最高温度更高,入住ICU后脑损伤患者发热更易出现。两组相比较脑损伤患者病死率高于非脑损伤患者(30%vs 20%,<0.05)。在单因素分析中,入ICU后发烧与病死率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APACHE-域,神经系统疾病,MAP,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功能衰竭,发热均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结论脑损伤后发热经常发生,且与院内病死率相关。
徐建民叶媛孟新科甑云
关键词:发热脑损伤病死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