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海燕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儿童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功能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增多
  • 1篇血小板增多症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系统
  • 1篇血液系统损害
  • 1篇婴儿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血小板...
  • 1篇增多症
  • 1篇诊疗
  • 1篇症状

机构

  • 5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5篇秦海燕
  • 3篇李祥丽
  • 2篇谢闯
  • 2篇易雪岚
  • 1篇冒青
  • 1篇徐洪波
  • 1篇朱平
  • 1篇吴柳松
  • 1篇田润梅
  • 1篇陈艳
  • 1篇容颖
  • 1篇郭秀彬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LNK基因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的变异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osis,ET)中LNK基因的突变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分析其与ET发病的关系。方法:用位点特异性PCR的方法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用PCR扩增LNK基因外显子全长,扩增序列中包括LNK基因内影响氨基酸表达的Rs3184504(C/T)和Rs78894077(A/C/G/T)以及对氨基酸表达无影响的Rs7973120(A/T)3个SNP位点。测序分析LNK基因突变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发现6例患者有LNK突变,包括4种类型,分别为A300V、R425C、V402L及R426Q。ET患者SNP Rs78894077Ser(丝氨酸)型T等位基因分布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患者SNP Rs3184504 Ser(丝氨酸)型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T患者中存在LNK基因突变,携带LNK SNP Rs78894077 Ser及Rs3184504 Ser位点T等位基因可增加患ET的风险。
田润梅容颖吴柳松蒋焰秦海燕朱平陈艳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
七例儿童溴鼠灵中毒致凝血功能障碍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总结溴鼠灵中毒致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例溴鼠灵中毒致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儿中,男4例,女3例,年龄4~13岁,农村患儿多见.3例在4、5月份发病,4例在7、8和10月份发病.3例有误服鼠药史,4例无中毒病史.临床以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瘀斑和臀部注射后皮下血肿等出血表现起病.起病至入院时间ld~l个月;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l04~> 120 s)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7 ~146 s)均延长,均伴失血性贫血,其中中重度贫血3例,凝血因子检查Ⅱ、Ⅶ、Ⅸ、X因子水平下降.全部患儿血液中均检测出溴鼠灵,浓度为143~1 492 ng/ml,3例同时在血液中检测到溴敌隆(浓度3~ 38 ng/ml).使用维生素K1、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有效.所有患儿在出血控制、凝血功能接近正常后出院,住院时间7~24 d,出院后继续使用维生素K1治疗,疗程2~10个月.结论 溴鼠灵中毒是儿童不明原因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毒物检测分析是对缺乏接触灭鼠药病史患儿的重要诊断方法;治疗上需早期足量长程使用维生素K1和长期随访,预后良好.
李祥丽秦海燕冒青
关键词:中毒凝血功能障碍
以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法研究
2018年
目的:对小儿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及诊断情况进行探究,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所收治的13例以血液系统改变为主并最终确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1年。结果:对13例患儿进行随访1年以上:10例患儿基本未发生活动,2例轻度活动,1例中度活动,未有患儿进行重度活动;5例血小板减少患儿已有3例恢复正常,2例维持在安全水平;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已有1例未出现溶血现象,1例间断性轻度溶血发作;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在患病初期主要症状为血液系统损害,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患儿病情进行诊断,并坚持预防性治疗的原则,对患儿病症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改善预后、提高诊疗率。
易雪岚李祥丽秦海燕郭秀彬蒋达飞
关键词:血液系统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
婴儿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MODS 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8年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由于横纹肌损伤,细胞裂解,大量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等释放入血所造成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本病病因多样,表现各异,从无症状性CPK增高到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徐洪波秦海燕谢闯
关键词:横纹肌溶解综合征MODS文献复习婴儿肌酸磷酸激酶横纹肌损伤
降钙素原检测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CT)检测在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医院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9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45例及健康体检儿童20名,于入院当天检测三组血常规、PCT水平及化脓性脑膜炎儿童、病毒性脑膜炎儿童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检查,且于治疗后3天、5天和7天检测三组PCT水平。建立ROC曲线,明确PCT诊断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灵敏度、特异性,计算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入院当天化脓性脑膜炎PCT水平高于病毒性脑膜炎、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5天化脓性脑膜炎患者PCT水平分别为(3.105±2.041)ng/ml、(1.006±0.890)ng/ml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0.117±0.076)ng/ml、(0.115±0.082)ng/ml及健康体检者的(0.160±0.331)ng/ml、(0.160±0.33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7天与病毒性脑膜炎和健康体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白细胞计数>500×16/L与≤500×106/L者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蛋白升高与正常者比较、细菌培养阴性与培养阳性者比较、普通病情与重症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患者PCT水平(3.65±0.76)ng/mL显著高于正常者(1.87±0.98)ng/ml(P<0.05)。PCT≥2ng/ml及≥10.0ng/ml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高于PCT≥0.5ng/ml。结论 PCT水平检测有助于儿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病情评估与临床指导,且能避免单一指标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类型的误诊,效果值得肯定。
李祥丽易雪岚唐宝兴谢闯王秋月秦海燕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儿童降钙素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