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浩洋

作品数:15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会议论文
  • 7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5篇细胞
  • 4篇神经外科
  • 4篇外科
  • 4篇颅窝
  • 4篇后颅窝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瘤
  • 4篇后颅
  • 3篇凋亡
  • 3篇神经外科手
  • 3篇神经外科手术
  • 3篇手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外科手术
  • 3篇外科手术治疗
  • 3篇细胞凋亡
  • 3篇显微神经
  • 3篇显微神经外科
  • 3篇显微神经外科...

机构

  • 15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钟东
  • 15篇黄浩洋
  • 13篇吕东
  • 13篇李炯
  • 9篇夏海坚
  • 8篇张福安
  • 6篇孙晓川
  • 6篇杨佳
  • 4篇石爽
  • 4篇唐文渊
  • 1篇王兵
  • 1篇王文涛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10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中线髓母细胞瘤四例并文献复习
2018年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神经上皮肿瘤之一,其发生的典型部位为中线部位的小脑蚓部。非中线MB相对少见,发生率成人大于儿童,多发生于小脑半球,其他部位十分罕见。本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非中线MB患者的诊治回顾性报道如下。
李炯钟东张福安吕东黄浩洋杜伟杨佳夏海坚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文献复习神经上皮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小脑蚓部
颅脑肿瘤手术后远隔部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预测模型
目的通过分析颅脑手术病人术后远隔部位出血的因素分析,并建立早期预测颅脑术后颅内远隔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按1:4配对共收集200例符合本研究的条件颅脑术后患者资料用作预测模型建立数据。系统分析术前、术中相关危险因素与远隔部...
吕东钟东李炯黄浩洋杜伟武有涛
文献传递
运用腰池-腹腔分流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液患者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V-P)和腰池-腹腔(L-P)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s、Karger、EBSCO+MEDLINE、OVI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全文库、万方、维普数据库,查出1990-2016年上述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L-P和V-P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液的相关文献,并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交通性脑积液患者予以L-P分流手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V-P分流术(P<0.05),术后感染率、分流系统梗阻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的分流欠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分流术在交通性脑积液患者中值得推荐,由于证据质量较低,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原始研究来弥补该研究的不足。
吕东钟东张福安李炯黄浩洋杜伟夏海坚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META分析
涉及后颅窝的深部肿瘤术中静脉保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涉及后颅窝的深部肿瘤在颞下经天幕入路、Poppen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相关静脉窦及静脉保护的问题。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4.1-2017.12四年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颞下经天幕入路、P...
李炯钟东吕东黄浩洋杜伟杨佳武有涛夏海坚孙晓川
关键词:静脉保护静脉窦静脉损伤相关并发症后颅窝
文献传递
神经内镜辅助后颅窝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肿瘤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后颅窝显微手术中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3年内完成的36例神经内镜辅助后颅窝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内镜辅助组),对比同期113例后颅窝相同病变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常规手术组),比较肿瘤全切除率、术后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面神经功能等情况。结果听神经瘤共93例,其中常规手术组78例,全部不同程度磨除内听道后壁;内镜辅助组15例,均未磨除内听道后壁。听神经瘤内镜辅助组较常规手术组肿瘤全切除率、术后面神经功能无明显差异,而手术时间延长(P=0.048,P〈0.05),但并不增加颅内感染风险。桥小脑角胆脂瘤共27例,常规手术组17例,其中内镜辅助手术组10例,桥小脑角胆脂瘤内镜辅助组较常规手术组肿瘤全切除率高(P=0.014,P〈0.05),术后面神经功能近期效果好(P=0.039,P〈0.05),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延长(P=0.015,P〈0.05),但不增加颅内感染风险。天幕脑膜瘤共16例,其中常规手术组10例,肿瘤全切6例,平均手术时间(6.6±1.0)h;内镜辅助组6例,肿瘤全切5例,平均手术时间(7.1±0.7)h。四脑室胆脂瘤共13例,其中常规手术组8例均全切,术中切开小脑蚓部共5例,平均手术时间(6.0±0.7)h;内镜辅助组中,5例患者均达到全切,未切开小脑蚓部下份,平均手术时间(6.4±0.4)h。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后颅窝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有利于肿瘤全切,可减少不必要损伤,虽然手术时间延长,但并不增加颅内感染风险。
李炯钟东吕东黄浩洋杜伟杨佳武有涛夏海坚唐文渊孙晓川
关键词:后颅窝病变
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8例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有术中采用牵开器牵拉手术的患者分为常规牵拉组,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有术中采用动态牵拉手术的患者分为动态牵拉组。手术入路的设计取决于肿瘤的主体位置。肿瘤切除程度采用Simpson肿瘤切除分级标准。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脑牵拉损伤、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以及术后6个月KPS评分。结果共12例患者(常规牵拉组)术中采用脑自动牵开器手术,16例患者(动态牵拉组)术中采用了动态牵拉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及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住院时间动态牵拉组小于常规牵拉组(分别为18.3d±1.8d、20.2d±1.3d,P=0.004);动态牵拉组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比例显著低于常规牵拉组(分别为1/16及6/12,P=0.022);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比例(KPS〉80分)动态牵拉组显著高于常规牵拉组(分别为14/16及5/12,P=0.017)。结论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是可行的,并能避免或减少脑自动牵开器的使用,降低术后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风险,减少住院费用和改善患者预后。
杜伟钟东吕东李炯黄浩洋杨佳武有涛夏海坚唐文渊孙晓川
关键词:小脑幕脑膜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运用腰池-腹腔分流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Meta分析
钟东吕东张福安李炯黄浩洋杜伟夏海坚
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
目的:探讨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8例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
钟东杜伟孙晓川吕东李炯黄浩洋杨佳武有涛夏海坚唐文渊
关键词:小脑幕脑膜瘤内侧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文献传递
高表达RNA Binding Motif Protein-5促进胶质瘤A172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RNA结合模序蛋白-5(RNA Binding Motif Protein-5,RB M5)在人脑胶质瘤细胞株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其高表达状态促进A172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BM5在...
黄浩洋钟东孙晓川石爽张福安吕东李炯
关键词:胶质瘤细胞细胞凋亡MOTIF
文献传递
Syndecan-1基因沉默抑制胶质瘤A172细胞增殖和侵袭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多配体蛋白多糖-1(Syndecan-1,SDC1)在不同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沉默对A17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SDC1在不同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将携带SDC1 sh 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A172细胞,稳定沉默的细胞株为干扰组,未转染为阴性对照组,转染scramble序列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台盼蓝拒然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力;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变化。结果SDC1在不同的胶质瘤细胞株中表达强度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构建稳定沉默SDC1的A172细胞株;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干扰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迁移力(58.40±5.24 vs.255.8±16.09、226.5±22.84,F=126.4,P<0.05)和侵袭力(61.67±16.26 vs.233.70±17.24、244.30±28.15,F=69.87,P<0.05)明显抑制;SDC1、PCNA和MMP-9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沉默SDC1基因的表达可抑制胶质瘤A17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提示SDC1可能成为胶质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石爽钟东王兵王文涛张福安黄浩洋
关键词:胶质瘤SYNDECAN-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