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骨折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固定术
  • 1篇旋前方肌
  • 1篇三柱理论
  • 1篇胫骨
  • 1篇胫骨平台
  • 1篇腕关节
  • 1篇腕关节功能
  • 1篇无明
  • 1篇骨折治疗
  • 1篇关节
  • 1篇关节功能
  • 1篇复杂胫骨平台

机构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大学齐鲁...

作者

  • 2篇孙正考
  • 1篇于腾波
  • 1篇李晓辉
  • 1篇张增方
  • 1篇张亦军
  • 1篇纪伟
  • 1篇王立坤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三柱理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探讨三柱理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分析.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4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男26例,女15例;年龄23~56岁,平均35.7岁;按照三柱分型:双柱骨折22例,三柱骨折1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三柱理论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结果 33例患者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7.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 15周(平均14.3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2~ 16周(平均14.9周).膝关节活动度7例伸直受限,受限范围小于10°,平均活动范围121.1°(95°~133°).3例患者术后前外侧伤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未发生深部感染;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术后内侧平台后倾角平均为8°(6°~10°),外侧平台后倾角平均为6°(5°~9°).根据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优20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为87.9%.结论 利用三柱理论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可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王立坤孙正考于腾波张亦军张增方纪伟
关键词:胫骨骨折三柱理论
探讨旋前方肌缝合与否对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的原因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旋前方肌缝合与否对腕关节功能疗效无明显影响的原因.方法 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行手术治疗的8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6例,女31例;年龄29 ~ 73岁,平均56岁;骨折按照AO分型:A3型7例,B3型14例,C1型10例,C2型26例,C3型30例.第一次手术旋前方肌修复者49例,未修复者38例.所有患者二次手术行内固定物取出时同时解剖旋前方肌,行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测量肌肉厚度.结果 旋前方肌未缝合组患者几乎无肌纤维存在,肌肉完全瘢痕化.缝合组患者旋前方肌明显萎缩并瘢痕增生及纤维化,肌纤维疏松变细,数量减少,缝合组患者肌肉平均厚度约4 mm(含瘢痕成分).未缝合组患者旋前方肌较缝合者粘连重.病理检查示肌纤维减少,瘢痕化.缝合组患者术后3个月CT测量发现旋前方肌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小,肌肉萎缩. 结论 旋前方肌缝合与否均造成旋前方肌瘢痕化,肌肉功能大部分丧失或丧失,加上旋前圆肌代偿,故对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李当科吕夫新孙正考李晓辉
关键词:骨折旋前方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