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浩

作品数:16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化学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电化学
  • 5篇电化学沉积
  • 4篇铸铝
  • 4篇铝表面
  • 4篇铝合金
  • 4篇合金
  • 3篇形貌
  • 3篇中性介质
  • 3篇介质
  • 3篇降解
  • 3篇
  • 3篇成膜
  • 3篇催化
  • 2篇电催化
  • 2篇电容去离子
  • 2篇阳极
  • 2篇阳极氧化
  • 2篇石墨
  • 2篇陶瓷
  • 2篇铸铝合金

机构

  • 16篇湖南大学
  • 2篇科罗拉多大学
  • 1篇福建省交通规...

作者

  • 16篇唐浩
  • 9篇旷亚非
  • 7篇周海晖
  • 5篇侯朝辉
  • 3篇余健
  • 2篇陈金华
  • 2篇任智勇
  • 2篇黄宽
  • 1篇任文辉
  • 1篇张涛
  • 1篇焦树强
  • 1篇刘建平
  • 1篇张阳
  • 1篇罗胜联
  • 1篇李伟
  • 1篇刘承斌
  • 1篇邓露
  • 1篇刘丹阳
  • 1篇李玥
  • 1篇刘丹阳

传媒

  • 5篇电镀与环保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电镀与精饰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电镀与涂饰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铁道科学与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2003年国...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03
  • 2篇2002
  • 6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容去离子技术综述(三):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6年
电容去离子(CDI)是最近十余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脱盐的新型水处理技术。采用具有大比表面积及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多孔材料做电极,并外接直流电源,可使离子被吸附于电极上从而实现水的净化。简单介绍了电容去离子技术的优势所在,并详细分析阐述了包括电压高低、流速流量大小、极板间距对置的大小、温度浓度、离子种类、p H变化、加膜等对脱盐效果的影响。
黄宽唐浩刘丹阳刘丹阳任智勇
关键词:电容去离子脱盐电极离子交换膜淡水资源
铝表面电化学陶瓷成膜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1年
介绍了铝及其合金表面采用电化学陶瓷成膜技术制备无机非金属膜的工艺。采用扫描电镜、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分析EDCF膜层的组成成分、结构、表面形貌。探讨了膜层性能的影响因素和成膜机理 ,同时对比了EDCF技术与常规阳极氧化技术。EDCF技术具有创新性 。
唐浩罗胜联刘建平焦树强旷亚非
关键词:铝合金阳极氧化表面处理
CoFe_2O_4/TiO_2/鳞片石墨粒子电极光电催化降解罗丹明B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成CoFe_2O_4/TiO_2/鳞片石墨粒子电极,用电子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该粒子电极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于罗丹明B(Rh B)的光电催化实验;考察电解质浓度、粒子电极投加量、电压、pH和初始浓度等因素对罗丹明B降解的影响,并研究了罗丹明B的光电催化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光催化和电化学联合作用时,产生协同作用;在电解质Na_2SO_4溶液浓度为0.03 mol·L^(-1),粒子电极投加量为6.67 g·L^(-1),外加电压为8 V,pH为3,反应时间为45 min时,浓度为15 mg·L^(-1)的罗丹明B的去除率达到97.6%;罗丹明B的光电催化降解反应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
周丹余健唐浩任文辉
关键词:光电催化罗丹明B
Pr-Co/TiO_2/鳞片石墨粒子电极光电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以天然鳞片石墨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r-Co/TiO_2/鳞片石墨粒子电极。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其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将制备的粒子电极应用于罗丹明B(RhB)的光电催化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当电解质浓度为0.03 mol/L,外加偏压为10 V,粒子电极投加量为6.67 g/L,曝气量为30 m L/min,pH值为3,RhB初始质量浓度为25 mg/L时,反应45 min后RhB的去除率达98.57%。最后对RhB的光电催化降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邹婕余健唐浩李伟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光电催化
铸铝合金微弧氧化工艺研究被引量:25
2001年
对铸铝合金在水玻璃混合体系中的微弧氧化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电解液中的水玻璃成分对于铸铝合金形成微弧氧化膜层具有重要的作用 ,钨酸钠与 EDTA二钠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膜层的硬度。在水玻璃、钨酸钠、EDTA二钠等组成的混合液体系中 ,采用适当的工艺条件 ,如 ,电流密度为 40 A/ dm2 ,配合强力搅拌 ,可以在铸铝合金表面制得硬度超过 80 0 HV。
侯朝辉旷亚非周海晖唐浩
关键词:铸铝合金微弧氧化
LF4合金在磷酸盐-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微弧氧化被引量:17
2001年
在磷酸盐混合体系中对 L F4合金进行微弧氧化 ,制得了厚达90 μm、显微硬度超过 12 0 0 HV的陶瓷氧化膜 .采用电子能谱 (EDS)、X射线衍射 (XRD)和扫描电镜 (SEM)等表面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膜层的成分、形貌及结构 ,并初步讨论了 L F4合金微弧氧化膜的形成过程 .
周海晖旷亚非侯朝辉唐浩
关键词:微弧氧化磷酸盐氢氧化钠铝合金
膜电容去离子和微生物电容脱盐电池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介绍了膜电容去离子(MCDI)的脱盐性能和再生性能、膜的材料和形式、恒压操作和恒流操作的对比以及微生物脱盐电池(MCDC)的原理和优势。指出如何降低MCDI的内阻、提高MCDI脱盐效率将成为未来MCDI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进一步优化MCDC反应器,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将成为未来MCDC的主要发展方向。
刘丹阳唐浩黄宽谢雷杰任智勇
关键词:电容去离子
线结构光视觉引导的钢结构间歇角焊缝识别与跟踪方法
2025年
焊接作为钢结构桥梁建设中常见的连接方式,其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和效率,而其中焊缝的精准识别与跟踪是实现智能焊接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钢材表面通常具有高亮度、高反射特性,对焊缝的识别会产生严重干扰。此外,钢结构在正式焊接前,通常需要进行定位焊以固定工件的相对位置,现有焊缝跟踪技术难以实现定位焊点跳焊,重复焊接可能会导致诸多不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结构光视觉技术的空间间歇角焊缝识别与跟踪方法。首先,针对含有线激光条纹的焊缝图像,采用中值滤波去除焊缝图像的散斑噪声;其次,基于图像灰度特征提取激光条纹中心点;最后,基于改进RANSAC算法对提取的激光条纹中心点进行拟合,得到特征直线及交点(即焊缝特征点),从而实现对连续段焊缝和间歇段焊缝的精准判别。试验结果表明:与机器人示教路线相比,该方法提取的焊缝路径最大误差为1.56 mm,平均处理时间为0.17 ms·帧^(-1)。该研究为钢结构间歇角焊缝的机器人跳焊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孔烜唐浩易金鑫李金钊邓露
关键词:桥梁工程焊缝跟踪角焊缝机器人焊接
中性介质铝表面无机非金属膜层的电化学沉积(Ⅲ)无机非金属膜层成膜机理初探被引量:7
2001年
通过分别测定铝在成膜促进剂、络合成膜剂和Na2 WO4 的不同组合体系中的稳态伏安特性曲线和暂态阳极氧化曲线 ,及铝在成膜促进剂 +络合成膜剂 +Na2 WO4 体系中不同氧化阶段形成的膜层的显微形貌 ,初步提出了无机非金属膜层的成膜机理 ,即在特殊电解液和工艺条件下 ,铝 电解液界面上形成带负电含铝胶体粒子 ,由于界面化学、电化学和焦尔热的作用 ,胶体层在阳极不均匀沉积、浓缩、脱水和快速冷却 。
旷亚非周海晖侯朝辉唐浩
关键词:中性介质电化学沉积成膜机理
预应力无腹筋超高性能混凝土人行道板试验研究
2025年
针对现有人行道板结构耐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预应力无腹筋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人行道板。为明确新型预应力UHPC人行道板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等力学性能,开展UHPC人行道板足尺模型抗弯试验并通过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UHPC人行道板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考察试验板预应力筋截面积和张拉预应力度等关键参数对试验板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无腹筋UHPC人行道板破坏模式为弯曲破坏,跨中产生一条主裂缝,支座处板顶有少许裂缝但未发生破坏,开裂承载力富余40%,挠度仅为限值的14%,延性较好,安全系数高,板承载力和刚度均满足规范相应要求;预应力UHPC人行道板的开裂荷载比无预应力板提升28.68%~113.07%,增大预应力筋张拉应力可明显改善UHPC人行道板的抗裂性能,提高开裂后的刚度,降低板的屈服位移;同时,增大预应力筋截面直径可以有效提高结构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屈服荷载增幅13.37%~63.08%,极限荷载提升8.82%~57.96%,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抗裂性能,建议UHPC人行道板采用直径为5 mm的预应力筋。新型预应力无腹筋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人行道板有效提升了人行道板的力学性能,极大改善了传统人行道板的结构问题,满足实际工程的性能需求。
杨金栋张阳傅玖志唐浩张杰邱俊峰
关键词:超高性能混凝土模型试验预应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