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玉
- 作品数:11 被引量:85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172例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 目的 统计分析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BKC) 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BKC患者172例,对其一般情况、睑缘病变及角结膜病变的临床表现与...
- 张晓玉孙旭光
- 关键词:睑缘炎
- 172例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 目的:统计分析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BKC)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BKC患者172例,对其一般情况、睑缘病变及角结膜病变的临床表现与程...
- 张晓玉王智群张阳孙旭光
- 重视蠕形螨感染与睑缘炎被引量:23
- 2016年
- 蠕形螨作为引起睑缘炎可能的病原之一,正逐渐被眼科医生所认识.蠕形螨是人体毛囊和皮脂腺中的一种永久性小型寄生螨,人群体表感染率很高.寄居于人眼睑的蠕形螨分为2种: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蠕形螨生活周期约为14.5d.目前对于蠕形螨感染是否为睑缘炎的病因存在不同的看法.眼科临床医师应深入了解蠕形螨的病原学特征、其与睑缘炎发生的关系、蠕形螨的临床检测方法和阳性结果判定标准,以提高对蠕形螨睑缘炎的临床认识,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用线索.
- 孙旭光张晓玉
- 关键词:睑缘炎蠕形螨
- 上方角膜缘角结膜炎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上方角膜缘角结膜炎(superior limbic keratoconjunctivitis of Theodore,SLK)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SLK患者9例。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主要指标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女性7例(7/9);平均年龄(40±12)岁;均双眼发病。9例患者裂隙灯下表现为上睑结膜乳头,上方球结膜梯形局限性充血,上方角膜缘新月形灰白色浸润,点簇状荧光素染色。9例中有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其中1例以眼部表现为首发。均眼局部给予人工泪液、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充血及浸润较重者给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平均治疗时间(4.4±3.7)个月,4例停药后复发,重复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SLK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双眼发病的上方球结膜和上部角膜缘的炎症。局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有效,但应结合全身病治疗,避免复发。
- 张晓玉王智群张阳孙旭光
- 关键词:角结膜炎甲状腺功能亢进
- 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172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0
- 2016年
- 目的探讨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BKC)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BKC患者172例,对其一般情况、睑缘病变及角结膜病变的临床表现与程度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包括:睑缘情况、角结膜病变范围与程度及治疗有效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共收集临床诊断为BKC患者172例,年龄范围为2~78岁,平均(27±18)岁,其中男性49例(28.5%),女性123例(71.5%);105例患者有睑缘及角结膜病变照片记录,其中,28例(26.7%)为单眼发病,68例(64.8%)双眼BKC程度相近,9例(8.6%)双眼程度不一,轻度BKC39例(40.6%),中度BKC24例(25.0%),重度BKC33例(34.4%);不同性别之间BKC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2,P=0.600)。同期临床诊断睑缘炎患者1875例,并发BKC的172例(9.2%)。其中,女性患者更易发生BKC(x^2=8.355,P〈0.05)。儿童睑缘炎患者,BKC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各组(x^2=224.566,P〈0.05),但不同年龄组之间,BKC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67,P=0.089)。96例(164只眼)BKC患者中,表现为角膜上皮点状混浊30例(55只眼,33.5%),角膜上皮下混浊15例(25只眼,15.2%),角膜基质浸润24例(38只眼,23.2%),角膜溃疡9例(15只眼,9.1%),角膜云翳3例(5只眼,3.1%),角膜血管翳15例(26只眼,15.9%)。患者随访时间1~80个月,平均7个月,根据BKC的不同程度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后,69例(71.9%)患者达到临床痊愈,其余患者均有明显好转,随访期内复发9例(15只眼),复发率9.2%。结论BKC在睑缘炎患者并不少见,且临床表现多样;女性及儿童睑缘炎患者更易发生BKC,需要引起临床重视,进行睑缘炎及BKC�
- 张晓玉王智群张阳孙旭光
- 关键词:眼睑炎角结膜炎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睫毛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关系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 分析睫毛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发生的相关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MGD患者60例(60眼),平均年龄(43.10±12.64)岁。方法 根据睑缘充血有无分为有炎症的MGD组(A组,38例)、无炎症的MGD组(B组,22例),再将A组中蠕形螨检出阳性者,根据蠕形螨数量的不同分为3~6只/眼组(a组)、7~10只/眼组(b组)、>10只/眼组(c组)。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睫毛毛囊蠕形螨检出率及各体征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 睫毛毛囊蠕形螨检出率、睑缘体征、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分泌难易程度及睑板腺缺失评分。 结果 A组患者蠕形螨检出阳性率为86.84%,高于B组患者(18.18%)(P=0.001)。A组患者睑缘鳞屑、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分泌难易程度评分分别为1.76±1.12、1.79±0.47,1.70±0.98,均高于B组(分别为0.52±0.51、1.34±0.53、0.68±0.60)(P=0.001、0.004、0.001);两组睑板腺缺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91)。a、b、c三组间睑缘鳞屑和睑板腺分泌难易程度评分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在A组蠕形螨检出阳性的33例患者中,蠕形螨检出数量与睑缘鳞屑(r=0.65,P=0.001)及睑板腺分泌物排出难易程度(r=0.64,P=0.001)呈高度正相关,而与睑缘充血、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及睑板腺缺失无相关性(P=0.197、0.114、0.988)。结论 睫毛毛囊蠕形螨感染可通过导致睑缘炎性反应,引起或加重睑板腺功能障碍。对睑板腺功能障碍伴有睑缘炎的患者应注意排除睫毛毛囊蠕形螨感染的可能。
- 张晓玉王智群张阳孙旭光
- 关键词:毛囊蠕形螨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
- 无防腐剂滴眼液包装瓶的问题与改进被引量:2
- 2015年
- 随着对滴眼液中防腐剂毒性作用的关注,无防腐剂滴眼液应运而生。目前,滴眼液中不加防腐剂,主要是通过包装瓶的改进而达到的,从单剂量包装瓶到多剂量包装瓶,各有其优劣。单剂量包装瓶携带方便,开启后暴露时间短,可基本避免微生物污染,但生产成本高,易导致滴眼液浪费增加。多剂量包装瓶,既做到了无防腐剂,又能多次使用,但需要患者改变使用习惯,对滴眼液的黏滞度也有一定要求,且眼药瓶本身的生产成本比例增大。随着对滴眼剂包装瓶研究设计的深入,滴眼液包装瓶应旨在安全简便、成本"亲民"、剂量可控。
- 孙旭光张晓玉
- 关键词:滴眼液包装瓶
- 蠕形螨睑缘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16年
- 蠕形螨睑缘炎是一种常见但易被临床忽视的传染性眼表疾病,国内学者对此病的系统性研究报道较少.目前蠕形螨睑缘炎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文献中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等的报道结论也不一致.本文对蠕形螨睑缘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开展蠕形螨睑缘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 张晓玉孙旭光
- 关键词:眼感染寄生虫性眼睑炎螨感染
- 双氢青蒿素眼膏刺激性的兔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评价双氢青蒿素眼膏对兔眼的刺激性。设计动物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白兔20只。方法将20只兔随机分为2组:短期多次给药组10只,每15分钟滴眼1次,连续滴眼2小时,分别记录给药后6、24、48和72小时兔眼的局部刺激反应情况;长期给药组10只,每日5次滴眼,连续滴眼4周,每周观察并记录兔眼的局部刺激反应情况。两组中左眼均为受试眼滴双氢青蒿素眼膏,右眼为对照眼滴眼膏辅料。每组的受试眼进一步分为低浓度(0.4%)受试眼5只和高浓度(1.6%)受试眼5只。在给药期间、给药后利用裂隙灯检查兔眼角膜、虹膜和结膜,对刺激性试验结果进行评分,将各项分值相加得出总分,将总积分除以兔眼的只数即为药物对兔眼的刺激性的最后分值,0~3分为无刺激性。主要指标刺激性实验结果评分。结果短期给药组在给药后6、24、48、72小时,平均评分分别为1.0、1.0、0.8、0.4分,对照组分别为0.2、0.4、0.4、0.2分。长期给药组1、2、3、4周0.4%给药组评分分别为1.8、2.0、2.2、2.2分,1.6%给药组评分分别为2.0、2.2、2.6、2.4分,对照组评分分别为0.2、0.6、0.4、0.4分。给药组和对照组平均评分均〈3分。结论双氢青蒿素眼膏局部用药对兔眼无刺激性。
- 王智群张阳曲景灏张晓玉孙旭光
- 关键词:兔眼动物实验
- 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价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方法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加入不同稀释浓度(1.6%、0.8%、0.4%、0.2%、0.1%、0.05%和0.025%)的双氢青蒿素共同孵育,同时以洗必泰和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做对照药物。在培养后2、6、24小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LIVE/DEAD染色观察药物作用后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活性改变。主要指标细胞形态改变。结果培养后2、6小时,0.4%双氢青蒿素作用后的细胞出现圆化,细胞间隙加宽;0.0125%洗必泰作用后的细胞开始出现细胞间隙加宽,边界不清;0.003%PHMB作用后的细胞开始出现细胞边界不清,细胞内颗粒样改变。培养后24小时,0.1%的双氢青蒿素作用的角膜上皮细胞尚存在活性,0.025%的双氢青蒿素对角膜上皮细胞无明显影响。0.006%洗必泰和0.003%PHMB可导致角膜上皮细胞的死亡。结论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较低,其对活体角膜细胞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 王智群张晓玉张阳曲景灏孙旭光
- 关键词:双氢青蒿素角膜上皮细胞细胞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