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视角下云南省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与风险评估
- 2025年
- [目的]多角度研究云南省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划分耕地利用风险等级,为研究区耕地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基于2011,2021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从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视角出发,利用景观指数、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并依据其动态变化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划分耕地利用风险等级。[结果]①2011—2021年云南省耕地数量变化具有区域化差异,变化显著的区县呈现出“全局零散、局部聚集”的分布特征。②耕地平均土层厚度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能力有所提升;耕地斑块密度(PD)上升1.251,聚集度指数(AI)和平均形状指数(MSI)下降5.672%和0.055,说明耕地破碎化程度加剧,集聚性减弱,斑块形状趋于规则。③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下降12.67%,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中部两级化”的空间格局。④综合耕地利用动态变化对云南省进行耕地利用风险分区并提出调控建议。[结论]滇东北、滇西南及滇中为云南省耕地变化热点,全省土壤质量提升但破碎化加剧,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需结合风险分区因地制宜精准治理。
- 刘川张述清黄义忠李永平
- 关键词: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生态安全风险评估
- 主体功能视角下耦合马尔可夫链和PLUS模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被引量:4
- 2024年
- 城镇开发边界对城市未来的土地利用和国土空间格局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主体功能定位是制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措施的基础,而现有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对主体功能的影响考虑不足。本文基于2009—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澄江市)、农产品主产区(陆良县)、城市化地区(昆明市主城区)3种典型主体功能区域,耦合PLUS模型、匀速递增马尔可夫链和层次分析法,依据主体功能类型分别按照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发展情景进行203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并提出数量及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化地区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②提出匀速递增马尔可夫链对土地利用进行数量模拟,精度超过96%。通过PLUS模型对3种类型土地利用进行预测,Fom值介于0.1~0.3之间。耦合模型能较好的反映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③对不同主体功能类型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模拟分析以及对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与实际划定结果进行对比,提出澄江市应缩减边界规模,陆良县应进行布局优化,避让连片耕地并适当缩减边界规模,昆明主城区边界规模合理,但空间布局局部可以优化;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应考虑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不能简单用一个统一的扩展倍数来限定。本文提出了在主体功能战略背景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一种改进模型与耦合方法,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依据。
- 梁毅东张述清朱大明朱大明
-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情景模拟滇中城市群
-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法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指标,新增建设用地分解结果直接影响着各地区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依据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和建设用地利用等现状,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选取GDP、人均建设用地等8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对云南省各州(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分配,并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提出在传统分解的基础上按照各州(市)下属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对分解结果进行修正,实现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指标差别化配置。最终分解结果和省政府下达指标进行验证,拟合度较高,可见本文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对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各项规划指标分解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 李永平李永平张述清朱大明
-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新增建设用地主体功能区
-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云南省生态网络构建
- 2025年
-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针对三大主体功能区设置具有区域性差异的主体功能情景,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5年主体功能情景和自然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和MSPA模型综合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以此构建云南省2020年及2035年未来多情景生态网络,并对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主体功能情景下耕地、林地得到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区域性扩展力度加强,更能满足地区协调发展需求。2)各情景生态源地空间布局相似,呈现“西部多、东部少”的特征,其中重要生态源地占比均超过90%。3)2020年构建的生态廊道数为125条,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和主体功能情景构建的生态廊道数分别为113条和133条,廊道密度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减态势。4)主体功能情景下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均较优,基于该情景构建的生态网络较为理想。[结论]研究提出的基于主体功能战略开展生态网络构建的方法及应用,可为云南省国土空间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
- 刘川张述清黄义忠李永平
-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生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