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中
- 作品数:9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莞市厚街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用GM(1,1)残差修正模型预测东莞市厚街镇居民伤害死亡与减寿趋势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东莞市厚街镇居民伤害死亡和减寿的变化趋势,为厚街镇伤害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6年厚街镇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采用伤害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等评价指标分析伤害死亡特征;用潜在减寿年数(YPLL)、减寿率(YPLL‰)和平均减寿数(AYLL)评估伤害的疾病负担;用GM(1,1)残差修正模型对死亡率和AYLL数据拟合并进行动态预测。结果2010-2016年厚街镇居民伤害粗死亡率为19.2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6.67/10万。全死因潜在减寿年数(YPLL)为2873人年,标化YPLL为2948人年,减寿率(YPLL‰)为27.34‰,标化YPLL‰为28.05‰,平均减寿年数(AYLL)为20.82年/人。死亡率的GM(1,1)残差修正模型:X1k(0)=38.3720e0.0842k-7.9812e-0.2964k-25.7779,后验差检验其模型精度为优;AYLL值的GM(1,1)残差修正模型:X1k(0)=-148.7146 e-0.0363k-12.4735e-0.1446k+167.0353,后验差检验其模型精度为良;预测2017-2018年厚街镇居民伤害死亡率分别为31.16/10万和33.81/10万,AYLL值分别为18.14年/人和16.87年/人。结论未来厚街镇伤害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应重视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 陈光中卢志敏卢志慧郑少敏
- 关键词:GM(1,1)
- 2010—2017年东莞市厚街镇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东莞市厚街镇居民2010-2017年伤害死亡的特点和疾病负担的影响,为开展伤害防控工作提供建议。方法利用东莞市厚街镇2010-2017年登记居民死亡监测资料,通过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等指标分析伤害死亡主要原因;用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和去死因分析评估伤害的疾病负担。结果 2010-2017年东莞市厚街镇居民共报告伤害死亡174例,粗死亡率为21.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19/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1)。前5位伤害死亡原因依次是交通事故(7.09/10万)、意外跌落(5.02/10万)、其他事故和有害效应(3.06/10万)、自杀(2.81/10万)、溺水(1.59/10万)。不同年龄段人群主要伤害死因不同,0~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其他事故和有害效应、交通事故死亡为主(均占37.50%),15~64岁人群以交通事故为主(占86.54%),≥65岁老年人以意外跌落为主(占39.47%)。伤害死亡PYLL为420人年,标化PYLL为430人年,PYLL‰为3.99‰,标化PYLL‰为4.09‰,AYLL为19.30年/人。去除伤害后该镇居民的期望寿命可增加0.75岁,期望寿命损失率为0.87%。结论伤害是造成东莞市厚街镇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确定伤害预防控制的优先领域和目标人群,针对性地开展防制措施,是今后该镇伤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 陈光中卢志慧刘宇莹郑少敏
- 关键词:死亡率疾病负担
- 2010-2014年东莞市居民主要死因及对寿命损失的影响被引量:35
- 2016年
- 目的了解2010-2014年东莞市居民主要死因及对寿命损失的影响,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0-2014年东莞市居民粗死亡率为127.9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92.91/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不明疾病。平均期望寿命为82.93岁,对居民期望寿命的损失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较为严重,去除这3种死因居民期望寿命可分别增加9.67、1.83和1.17岁。全死因潜在减寿年数(PYLL)为659618人年,标化PYLL为878026人年,减寿率(PYLL‰)为16.39‰,标化PYLL‰为21.82‰。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为541803年,标化WYPLL为714238年,工作损失率(WYPLL‰)为13.46‰,标化WYPLL‰为17.75‰。前3位标化PYLL‰为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前3位标化WYPLL‰为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和围生期疾病。结论慢性病和损伤中毒是危害东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是今后我市防病工作的重点。同时,应加强孕期检查和围生期保健,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居民期望寿命。
- 卢志慧陈光中卢志敏
- 关键词:主要死因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潜在工作损失年数
- 2010-2017年东莞市厚街镇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了解东莞市厚街镇居民疾病死亡模式,进而对改善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死因统计分析指标了解居民死亡和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结果厚街镇居民死亡标化率为284.14/10万,厚街镇居民期望寿命为86.42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是该镇居民死亡和寿命损耗的主要原因。从PYLL‰和WYPLL‰分析可知,肿瘤、损伤中毒和循环系统疾病不仅是影响该镇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社会价值、劳动力损失的主要疾病。结论厚街镇居民的死亡率较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是造成该镇居民减寿、劳动力及社会价值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针对这两大类疾病开展宣教和监测管理工作,是今后该镇改善居民健康、降低疾病负担的工作重点。
- 陈光中卢志慧刘宇莹郑少敏
- 关键词:死因减寿慢性病
- 一种无明胶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观察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对东莞市一种无明胶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于接种后30 min、6h、24 h、48 h、72 h、4~10 d对受种者进行随访,通过电话或自动报告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受种者接种后情况均登记在《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安全观察登记表》,使用Excel2003和SPSS13.0进行分析. 结果 2011年7月26日-2012年9月30日,东莞市无明胶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6/万,病例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多数(76.19%)为异常反应,多为(86.36%)24 h内出现症状,以皮疹为主要表现. 结论 东莞市无明胶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以轻症为主,接种安全性较高.
- 卢志慧卢志敏陈光中钟新光陈婉雯陈平华黄振宇
- 关键词:水痘疫苗安全性
- 一起内地赴港澳旅行团食源性疾病疫情的调查
- 2020年
- 目的调查一起内地赴港澳旅行团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事故互联互通机制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7月25日,东莞市厚街镇发生一起内地赴港澳旅行团返程途中出现不明原因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症状的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肛拭子样本,参照国家标准检测致病菌。结果共发现13例病例,患病率30.95%(13/4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00%)和腹痛(84.62%)等。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6例病例肛拭子样本检出肠炎沙门菌,检出率为54.55%(6/11)。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判定该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
- 陈光中卢志敏卢志慧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 2005—2017年东莞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05—2017年东莞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7年东莞市猩红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7年东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1 680例,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发病呈季节性特征,春季高峰(3—6月)共报告811例,占病例总数的48.27%,秋季高峰(11月至次年1月)共报告508例,占病例总数的30.24%。报告病例数最多的3个镇街依次为南城街道(294例,占17.5%)、清溪镇(216例,占12.86%)、凤岗镇(183例,占10.89%)。男性1 055例,女性625例,男女性别比为1.69∶1;病例主要集中在9岁以下儿童,共报告1 594例,占病例总数的94.88%;病例职业主要集中在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分别为708、540、393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2.14%、32.14%、23.39%。结论 2005—2017年东莞市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9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建议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控力度,有效降低发病率。
- 卢志慧饶丰袁汝钊卢志敏陈光中
- 关键词:猩红热流行病学
- 2005—2011年东莞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点及报告质量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了解2005—2011年东莞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点及报告质量。方法对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11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所有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自行设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表》对每起事件的报告质量进行评价,选用39个变量对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规范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东莞市2005—2011年共报告传染病类突发事件143起,发病4 148例,死亡4例,病死率0.10%。其中未分级事件占81.12%(116/143)、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占78.32%(112/143)、呼吸道传染病占85.31%(122/143)。按病种来分,居前3位的分别是甲流(占41.26%,59/143)、流感(占18.18%,26/143)和水痘(占16.08%,23/143)。2009年是传染病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高峰年,发生的事件数占总数的53.15%(76/143);11月是发生的高峰月份,发生的事件数占总数的32.87%(47/143)。传染病类突发事件最常见于学校,占84.62%(121/143);其次为工厂,占8.39%(12/143)。用于评价传染病类突发事件报告质量的39个变量平均得分率85.21%。甲类、乙类、丙类及非法定报告传染病类突发事件报告质量平均得分率分别为93.59%、84.79%、85.54%、8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得分率最低的3个变量分别为在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建立病例定义"、"有现症人数"和"有首发病例情况描述",得分率分别为2.80%、13.29%和27.27%。结论学校、工厂是东莞市传染病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重点场所;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是东莞市传染病类突发事件的主要病种;东莞市传染病类突发事件报告质量良好。
- 熊劲光卢志慧张泽武钟新光袁汝钊陈婉雯陈平华陈光中张巧利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流行病学
- 东莞市儿童蛲虫感染状况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了解东莞市儿童蛲虫感染率及相关因素,为蛲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透明胶纸肛周粘贴法,对东莞市按东西南北中方位抽取的1 139名2~11岁儿童进行蛲虫感染状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儿童感染蛲虫的相关因素。结果东莞市2~11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6.15%,其中小学(6~11岁)儿童感染率为6.25%,学龄前(2~5岁)儿童感染率为6.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夜间磨牙、夜惊、烦躁不安、肛周瘙痒症状与蛲虫感染均相关(P值均<0.05)。结论通过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从根本上切断蛲虫传播的途径,降低蛲虫感染率。
- 陈平华钟新光张泽武袁汝钊杨挺立饶丰陈光中
- 关键词:蛲虫病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