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勇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包钢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CT增强扫描参数变化意义被引量:7
- 2021年
- 为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CT增强扫描参数变化意义,本研究选取200例ACI患者,根据其是否出现HT分为出血组(n=84)和未出血组(n=116)。分析ACI后HT影响因素及CT增强扫描参数与NIHSS评分相关性,评价CT增强扫描参数对ACI后HT的诊断价值,并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显示,年龄、梗死面积、NIHSS评分、ΔH值、ΔT值、ΔS值均为ACI后HT影响因素(P<0.05),且CT增强扫描参数ΔH值、ΔT值、ΔS值与梗死面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CT增强扫描参数联合对ACI后HT的诊断AUC为0.896,具有一定诊断效能,且联合诊断阳性患者90 d病死率高于阴性患者(P<0.05),故CT增强扫描参数可早期诊断ACI后HT,且有助于估计患者预后。
- 罗志勇刘福泉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CT增强扫描预后
- 颅脑包虫病 X线、CT、MRI影像特点
- 2021年
- 探讨 X线、CT、MRI对颅脑包虫病的诊断效果,旨在提供诊断 率。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36例颅脑包虫病患 者,分别进行 X线、CT、MRI检查,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X 线表现骨局部病灶改变19例,占该病的52.78%,颈动脉造影出现“握球状”。 CT表现为巨形多囊、单囊,与 CSF相比,密度稍高,其中子囊密度总低于母囊。 增强扫描囊壁一般光整、清晰,无增强,多无水肿的特征。MRI表现单纯性脑包 虫囊肿多巨大,其形态学表现与 CT表现一致。包虫囊液呈长 T1、长 T2,多子囊 性包虫囊肿 MRI显示T1W1子囊信号低于母囊,T2W1子囊信号高于母囊,呈线 样环状低信号。部分单纯型及其他类型的包虫囊肿、破裂感染、复发包虫囊肿 GD-DTPA增强后呈完全或不完全环形强化。泡状棘球蚴在 MRI表现中呈现 T1W1不规则低信号,中央部为高信号,可与脑肿瘤相鉴别。增强后多表现周围 边界强化,常为广泛白质水肿。结论:与 X线片检查相比,CT诊断更准确,一般 诊断不太困难。MRI可显示脑包虫病各种征象,且显示清晰,可表现脑包虫更多 的特征,在本病的诊断中有独特的优势。与 X线检查相比,CT及 MRI诊断鉴别 脑包虫囊肿更敏感。
- 罗志勇刘福泉
- 关键词:棘球蚴病
- CTA 与 DSA 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 2022年
- 讨论研究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运用头颅 CTA 与 DSA 的价值 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8 年 12 月到 2021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68 例颅内动 脉瘤患者,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 35 例患者采取的检查方式是头颅 CTA 方式(脑动脉 CT 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观察 组 33 例患者采取的检查方式是头颅 DSA 方式(脑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 开展诊断工作,对比两种诊断方式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 椎 - 基底动脉、前交通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动脉瘤检出情况。结果:头颅 DSA 方 式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椎 - 基底动脉、前交通动 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动脉瘤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头颅 CTA 方式,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运用头颅 DSA 技术,可以提升不同部位动脉瘤检出 率,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 罗志勇刘福泉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 颈椎不稳症的X线临床与影像表现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分析X线下颈椎不稳症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选择了2014年2月—2017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68例颈椎不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入院就诊后进行X线扫描检查,对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例颈椎不稳症患者中包括上颈椎不稳32例,占全部的47.05%;另有下颈椎不稳36例,占全部的52.95%,其中以下颈椎中的C3、C4、C5出现不稳的情况居多,发生位移的距离均超过2mm。结论:经过X线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颈椎不稳症以下脊柱不稳为主,占据全部颈椎不稳症的52%以上,位移情况集中于C3、C4、C5。
- 罗志勇
- 关键词:颈椎不稳症X线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