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轲
-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1
- 供职机构: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机制分析
- 2024年
- 科学认知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土空间时空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对服务当前“走出去”对外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依据地域主导功能划分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大国土空间类型,整合多源时空数据构建2002-2022年长时序国土空间分析底图,利用时空立方体模型刻画空间演变过程及典型模式,综合空间转型强度模型从规模-位置-强度3个维度分析空间结构转型特征,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VIVI-SHAP框架从驱动因素重要程度、交互作用强度和非线性依赖关系等方面分析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2002-2022年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约6.14%的国土空间发生了结构转型,城乡建设空间占比小但稳定增长0.17%,农业生产空间整体下降19.04%;生态保护空间内部结构变化明显;(2)生态保护空间内部绿色与其他生态空间的动态互转占主导地位,绿色生态空间向农业生产空间转化呈现出系统倾向性,而城乡建设空间扩张的主要来源为绿色生态空间,占总转入规模的56.36%;(3)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土空间格局由多个规模量级不同、转型强度各异、驱动机理多样的国土空间转型过程共同塑造,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区位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土空间结构转型的全局性影响并不突出。本研究为揭示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土空间类型的变化规律和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持,并在实现更大的空间综合收益及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展现了应用价值。
- 张轲尹力魏伟李泓锐赵浪薄立明
- 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 2025年
- 科学认知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演变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对于实现长江中游地区水生态空间的用途管制和引导水生态空间治理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面向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用途管制需求构建水生态空间分类体系,采用空间转移矩阵、地形位分析从“规模-地形”两个维度刻画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引入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定量解析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格局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近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流失规模高达1 614.26 km^(2),降幅7.63%,湖北、湖南剧烈减少的同时江西略有增加;“农业空间-水生态空间”的动态转换现象尤为显著,江汉平原、两湖平原的水生态空间转型最为剧烈;(2)从地形梯度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的流失和扩张位置主要发生在低地形位地区,整体有“上山爬坡”的地形梯度变化趋势;(3)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可在较小样本量和空间数据非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对水生态空间与多元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有效解析,水生态空间的演变过程与地貌基础、道路设施建设及农业生产开发等因素均具有直接、显著的作用,人口与社会发展、经济与产业扩张可通过道路与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开发对水生态空间演变产生间接影响,气候与水文变化仅对水生态空间的扩张具有明显作用。研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水生态空间格局-过程-机理的量化分析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提供理论支撑与数据参考。
- 薄立明尹力魏伟赵浪张轲
-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
- 非洲地域功能空间演变的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基于时序遥感数据和可解释机器学习分析被引量:1
- 2025年
- 科学认知非洲地域功能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开展对非土地资源基础性调研工作,对服务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和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以中国城镇化、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地域主导功能为空间参考标尺,划分非洲城乡建设—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大地域功能空间,采用时空立方体、空间转型强度分析模型和可解释机器学习解析2002—2022年非洲大陆地域功能空间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并结合关键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和交互作用强度研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近20年非洲约3.97%的地域功能空间发生结构转型,城乡建设空间剧烈扩张9.71%的同时,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却减少33.78%,城乡“人口—土地”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生产空间波动式缩减且沿撒哈拉沙漠南缘形成一条明显的剧烈变化带;生态保护空间内部组成结构显著改变但整体呈优化态势。(2)非洲在5°N~15°N之间形成了一条明显的空间结构转型高动态度带,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空间的剧烈动态互转现象最为突出,沙漠绿化的同时土地退化仍然明显,导致城乡建设空间扩张相关结构转型规模在大陆尺度下并不显著。(3)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对非洲大陆全局尺度下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改变的作用有限,反而大气水汽压、温度、降雨、纬度和地形起伏度等水文条件变化和地形地貌基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非洲地域功能空间格局由多个不同规模量级、转型强度和驱动机理的空间变化过程共同决定。未来中国对非援投及相关空间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注重非洲自身空间演变的过程及规律,也需要利用其各类地域功能空间演变的时空分异特征和潜在演变趋势实现区域发展的多维协同。
- 尹力魏伟李泓锐张轲张轲薄立明
- 绿色建筑的外墙绿化设计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建筑外墙绿化集占地少、见效快,绿量大等优点于一身,能够有效地丰富绿化层次、增加城市及绿色建筑的艺术效果。利用植物进行建筑外墙绿化是提高建筑绿化效率,拓宽城市绿化空间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 张轲邢燕
-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化空间
- 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演变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时空立方体与可解释机器学习分析
- 2025年
- 中原城市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科学认知其水生态空间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对黄河下游地区水生态空间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采用时空立方体刻画2000—2023年长时序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年际演变动态及典型模式,从规模⁃位置2个维度综合分析空间结构转型特征,进而利用Mantel test矩阵分析水生态空间结构转型与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XGBoost模型和可解释机器学习VIVI⁃PDP框架从驱动因素重要程度、交互作用强度和非线性依赖关系分析演变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增加805.53km^(2),增幅高达33.52%,整体呈现“上升—平稳—上升—平稳”的动态变化趋势,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升;②“农业空间⁃水生态空间”的动态转换现象尤为显著,且在城市群的六大功能分区中差异明显,其中高效生态示范区的水生态空间转型最为活跃,核心发展区与跨区域协同发展区相对活跃,而转型创新发展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区转换度较低;水生态空间动态转换的高⁃高聚类区,即水生态空间的转入和转出均较为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水资源丰富的西部、南部与东部地区,低⁃低聚类区则多位于北部和中部地区,其水生态空间的转入和转出均较为有限;③自然地理基础与交通区位条件是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动态转型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然而,在水生态空间向农业空间的转出和城镇空间向水生态空间的转入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作用逐渐凸显,自然与人文因素的交织作用使得转型过程呈现出多重因素交织、区域差异显著的驱动机制。
- 张轲尹力赵浪魏伟薄立明
-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中原城市群
- 平原农业地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讨——以鲁南金乡县羊山镇为例
- 2025年
- 本文以山东省农业地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为对象,系统探讨了平原农业地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策略。首先分析山东省农业地区的地理现状特征,阐明其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及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核心挑战;继而,基于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维度,提出差异赋能的弹性分区框架、数字治理驱动的居民点体系打造、三产联动的复合用地模式、文化基因引导的镇村空间品质提升等规划策略;最后,以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规划实践为例,展示规划策略的具体应用及成效,旨在为山东省及全国农业地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杨晴张轲
- 关键词:农业地区
- 惠东庄园综合体的探索与实践——以维拉庄园概念规划为例
- 2016年
- 庄园制度古已有之,但对于新型庄园综合体的土地使用和空间布局模式,国内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惠东地区新型农业庄园综合体——维拉庄园的概念规划,将庄园概念"嫁接"到惠东县丰饶的土壤,对庄园综合体的土地使用以及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了初步思考与细致研究。
- 李小觅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