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翠静
-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MCT、MCC和c-kit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17年
-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由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间质及成熟的厚壁血管构成,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或不孕,EP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1-2].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急慢性过敏反应的经典效应细胞,并在各种非过敏性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C作为子宫内膜的局部免疫细胞,激活后通过脱颗粒方式参与调节子宫内膜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和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mast cell chymase,MCC)是MC内预先合成的主要丝氨酸蛋白酶,可促进组织增生及血管形成,其中MCT能特异性反映MC的激活.MC表面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其中干细胞因子(SCF)受体c-kit(又称CD117)是MC表面调控其功能的重要受体,与配体SCF[3]结合后可增强MC的增殖、分化和趋化能力.研究发现,良性鼻息肉、结肠息肉及生育期妇女EP组织中存在高水平过度活化的MC,推测其可促进息肉的形成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生育期妇女EP组织中MCT、MCC和c-kit的表达情况,探讨MC和c-kit在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邵汇琳
- 关键词:C-KIT生育期妇女息肉组织MCTMCC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
- 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半定量检测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抗原(Hp-Ag)检测的半定量方法,探索Hp-Ag半定量检测结果与胃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菌量的关系,并就其诊断效能与其他Hp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方法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仪测定Hp阳性者条带的灰度值作为半定量的依据;纳入363例消化内科患者和体检健康者,探讨测定其粪便Hp-Ag半定量检测、胃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法、13C呼气试验、血清Hp抗体(Hp-Ab)检测对Hp的检测效能、Hp-Ag半定量检测灰度值与胃组织菌量的关系,以及Hp在各年龄段健康体检人群中的检出情况等。结果粪便Hp-Ag半定量检测与胃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法对Hp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Ag半定量检测灰度值与胃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法Hp菌量具有相关性(r=0.898,P<0.05);Hp-Ag半定量检测对H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13C呼气试验(53.97%vs.34.92%,P<0.05)。Hp-Ag半定量检测与Hp-Ab检测对Hp的检出率相当,且二者互补性极强,联合检测可将检出率从48.38%、50.18%提升至63.53%。>40~60岁人群中Hp检出率最高,达到54.55%。结论粪便Hp-Ag半定量检测,由于其简便、快捷、通量大,可较好地反映Hp的菌量,其性能不逊于其他“金标准”方法,值得应用推广。
- 杜金龙罗瑜谭延国张岩胡景刘淑梅杜海燕唐春燕董一红田野李卓敏翟翠静陈伟东边洪禹王英丁瑞恒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活动性胃炎
- CPC病例库构建及在医学本科生临床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病例库构建在医学本科生临床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23年4月至2024年5月,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19级和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学生9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名。实验组学生采用CPC病例库教学法,对照组学生采用普通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病例库考核成绩,调查实验组学生对CPC病例库教学法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病例分析和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学生的病例库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88.79±2.52)分vs.(83.53±2.45)分,t=3.017,P=0.003]。实验组学生对CPC病例库教学法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该种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论在医学本科生临床病理学教学中应用CPC病例库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与病例分析水平,提高学习效果。
- 翟翠静
-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医学本科生教学法
- 原发于盆腔淋巴结的淋巴管肌瘤病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原发于盆腔淋巴结的淋巴管肌瘤的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组织学显示右髂内和左腹股沟淋巴结内平滑肌样细胞增生并呈束状排列,伴脂肪化生。增生的细胞形态善良,某些具有上皮样细胞特点,含丰富的嗜酸性胞浆,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增生的细胞SMA(弥漫+),HMB-45(灶性+),CK(AE1/AE3)(-);内衬淋巴管内皮细胞D2-40(+),CD34(-)。结论原发盆腔淋巴结的肺外淋巴管肌瘤比较罕见,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
- 翟翠静张红凯罗静邵汇琳陈伟东
-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盆腔淋巴结
- 11例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总结11例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临床病理特点及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4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进行诊治的11例AP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入院原因,其次为B超发现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子宫肌瘤。其中2例患者在7~11个月后发生子宫内膜癌并进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手术;其余患者规律随访过程中未见明确肿瘤进展;个别患者合并有复杂性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平滑肌瘤。显微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呈复杂性不典型增生,间质为明显的肌性间质,伴有较为明显的桑葚样化生。对11例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分析。所有标本中子宫内膜腺体ER及PR均呈强阳性表达;Ki-67的表达3%~70%不等;p53全部为野生型表达;PTEN及PAX2均仅在进展病例中有较明显表达缺失,其余病例中未见明显缺失或缺失比例不超过30%。β-catenin染色仅在2例病例的腺上皮中有较为明显的核阳性表达,但在桑葚样化生区域明确核阳性表达;CD10和p16在腺腔内桑葚样化生区域呈阳性表达。诊断APA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子宫内膜病灶切除治疗,其中2例术后接受大剂量激素辅助治疗并成功妊娠。结论APA多发于育龄妇女,诊断依据病理形态学,鉴别诊断主要为浸润性子宫内膜样癌。大部分APA患者在子宫内膜切除术(TCR)后进展概率较低,对于有生育要求者可在密切随诊条件下保守治疗;但由于部分患者有癌变及复发可能,对于无生育要求或高度可疑为癌的患者,可行子宫全切术。对APA的分子研究还较缺乏。
- 翟翠静张红凯
- 关键词:病理诊断保守治疗
- GATA3、SOX10及p16联合应用在三阴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GATA3、SOX10和p16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3例(病例来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33例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例来自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TNBC[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6.9(29~82)岁]及50例非TNBC[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5.3(40~82)岁]组织中GATA3、SOX10及p16的表达。探讨这3种抗体的表达对TNBC的诊断价值。结果TNBC中GATA3和SOX10阳性率分别为58.5%(31/53)和75.5%(40/53)。TNBC患者组织中SOX10阳性率明显高于非TNBC患者(P<0.05)。22例GATA3阴性表达的TNBC病例中,有17例SOX10阳性(77.3%)。TNBC中p16表达41.5%(22/53)明显高于非TNBC 4%(2/50),且与SOX10共表达率明显增加(P<0.05)。SOX1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大于GATA3,SOX10的敏感度高于p16,但特异度略低于p16,SOX10的AUC大于p16。GATA3与SOX10联合应用及SOX10与p16联合应用时的AUC均高于二者单独应用时(P<0.05)。GATA3、SOX10及p16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组织学3级及基底样型TNBC中SOX10的表达率明显增加,p16在基底样型TNBC中阳性率也明显增加,二者的共表达率增加。结论SOX10与p16在TNBC中表达率明显增加,SOX10是诊断TNBC的可靠标志物,是对GATA3的补充。p16是否为与TNBC预后有关的标记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张冬梅翟翠静冯向东王翠芝裘锦芳魏建国
- 关键词:乳腺肿瘤三阴性乳腺癌GATA3P16免疫组化
-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及类糜蛋白酶(MCC)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E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0例患者标本,其中绝经前EP组和绝经后EP组各35例,绝经前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和绝经后正常萎缩性子宫内膜组各25例。采用Max VisionTM/H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中MCT及MCC阳性的肥大细胞(MCs)数量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绝经前、后EP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中MCT和MCC阳性的MCs计数均值分别为高倍镜下(11.82±5.24)个和(2.94±2.20)个、(4.18±2.32)个和(2.18±1.52)个、(2.19±1.80)个和(0.49±0.60)个以及(0.35±0.32)个和(0.19±0.26)个。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绝经前、后EP组MCT和MCC阳性的MCs数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在EP组中,MCT阳性的MCs数量在绝经前高于绝经后(P<0.05),而MCC阳性的MCs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正常子宫内膜组中,MCT和MCC阳性的MCs数量在绝经前均高于绝经后(P<0.05)。结论肥大细胞(MCs)的过度活化以及伴随的炎症性损害可能是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形成及发展的原因。
- 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
- 关键词: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子宫内膜息肉
- 贲门失弛缓症与Cajal间质细胞的关系研究
- 2025年
- 目的观察和分析Cajal间质细胞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中的数量变化及C-kit表达差异,探讨贲门失弛缓症与LES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的关系。方法分别取贲门失弛缓症及食管癌患者LES组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食管下段括约肌组织中C-kit的表达。结果与食管癌患者组比较,贲门失弛缓症患者LES组织中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P<0.001);C-kit/ANO1双阳性Cajal间质细胞明显减少(P<0.001);LES组织中C-kit蛋白表达也明显减少(P<0.001)。结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LES组织Cajal间质细胞的数量和C-kit表达均较食管癌患者明显减少,LES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的减少可能是贲门失弛缓症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 翟翠静蒋明茗路明亮
-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CAJAL间质细胞食管下段括约肌
- 思维导图及CPC在临床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被引量:5
- 2018年
- 临床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对基础病理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其内容繁杂、难以记忆,需要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画思维导图和CPC两种教学模式的联合应用,既可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和横向巩固,又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翟翠静王翠芝张冬梅陈伟东冯向东罗静
- 关键词:临床病理讨论
- 卵巢微囊性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
- 2025年
- 目的卵巢微囊性间质瘤(MCST)是极为罕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本研究试图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肿瘤的现有认知。方法收集4例微囊性间质瘤和相关临床病理信息,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PCR-毛细电泳管法检测其形态和CTNNB1突变分子病理特征;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形态学上,肿瘤细胞核小、圆或卵圆,核仁不明显;胞质大部分嗜酸或空泡化;肿瘤细胞形成实体巢状、片状或分叶状,有大小不一的空泡囊性结构。间质常为黏液样,局部纤维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除了β-catenin核染色阳性外,CD10、CyclinD1、WT1和FOXL2也呈阳性,抑制素和钙网蛋白呈阴性。分子病理显示,其中3例CTNNB1基因突变,1例为CTNNB1非突变亚型(1/4)。患者接受肿物切除术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治疗。2名获得随访资料的患者无复发。但在相关文献中,患者有复发报道。结论微囊性间质瘤确诊常需依赖于病理学诊断:综合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和/或分子遗传学特征。文献中的研究结果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其发生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虽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病程多为良性经过,但文献中有少数转移和/或复发、或伴有家族性肿瘤综合征的报道,因此术后患者应进行长期密切随访,并注意患者家族史。
- 翟翠静王玉湘张红凯
- 关键词:免疫组化特征